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致礼无名的青春

  今后保证克服(自身缺点),在工作中考验和锻炼自己,有决心、有信心改正。为建立独立、民主、和平统一的新中国而奋斗,为全人类的幸福——共产主义而奋斗到底!  

  ——摘自刘贵德1956年5月28日《自传》

  如此的豪言壮语,现在看来已经陌生而遥远了。但它散发出的那个时代真挚而热烈的情感,丝毫毋庸置疑。被黄委评为“黄河寿星”,与黄河结下一生情缘的刘贵德,称得上是第一代治黄人。和许许多多默默奉献的“老黄河”一样,他的日子踏实而平淡。 

  提起刘贵德,已经50岁的武科长点点头,“记得,记得,是个和气的老人,个子不很高,脸黑黑的。”关于刘贵德的记忆,能访听到的大多很模糊。因为现今92岁高寿的刘贵德早于1980年就退休了。即便能留下点滴的记忆,也是一个孩子关于一个老人的印象。

  老人1946年至1980年的岁月,被凝注成一些段落、一些数字,安放在渐渐泛黄的档案纸张中,越来越模糊。小心翼翼地打开档案卷宗,猛然一段青春激扬的誓言映入眼底,激起心中的感慨,仿佛刘贵德老人曾经的青春岁月一下子从薄薄的纸张中跳了出来,清晰而又鲜活。

  历史剪影中的青春

  历史记载往往只能容下为数不多的英雄人物,但每个人都行走在真实的历史之中,甚至置身于历史重大事件中。1946年黄河花园口堵口在治黄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庞大而繁忙的民工队伍里,25岁的刘贵德正汗流浃背地捆扎柳枕。但这段记忆对于老人而言并不愉快。

  虽然家境贫困,但父亲却一心指望儿子读书成才。由于日寇侵华,加之旱荒,十五岁的刘贵德只能无奈地接受失学务农的现实。参加花园口长伕队,也是生活被迫。老人记忆中最深刻的除了来来往往向大堤上运送封堵料物的独轮车、牛车之外,便是难以忍受的饥饿。那时候每天起早睡晚,还常常受人辱骂。薪饷月月扣留,等发到每个人的手中,只剩下一斗米。但为了填饱肚子,只能忍气吞声。

  花园口堵口之后,刘贵德又被调往山东朱口工地临时工程队,但不时捡柴火煮点红薯填肚子的状况仍然没有多大改观。言及此,老人很是感慨,“旧社会里所受的惨痛什么时候也说不尽,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

  贫乏而又丰富的青春

  受过5次奖励,奖品:日记本、衬衣、草帽。——摘自刘贵德1956年奖励记录

  1948年10月开封解放,刘贵德登记成为人民治河队的一员。1949年被调往武陟,大樊堵口胜利后,转业为农。其间在政府教育中,逐渐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决心,于1953年5月1日,重新回到了治黄队伍,在当时武陟二段工作。在此后的十多年中,刘贵德先后在武陟、巩县从事各项治黄工作,虽然得到过很多次奖励,但鲜有丰厚的奖品。仅有的一次奖品记录对于衣食无忧的当下青年而言只能用“可怜”来形容。相对于物资的贫乏,那时的刘贵德却拥有着饱满的热情。建国初期,黄河工程面貌甚为简陋,有时沿黄村民堆起的矮土坡便是防御黄河主要“工程”了。当时修防重点几乎全部是修筑堤坝。

  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远没有机械化的概念,人便是劳动主体,农用架子车是最主要的运输工具。一、二百斤的石头搬来运去,一人装车、一人运送是常有的事情,进埽、填土、砌石、码方,每天的工作内容单调繁重,刘贵德和他的工友们却乐在其中。那时,工作不仅为了生活,还充满着理想的热情。

  永不消逝的青春

  1970年代初期,技术娴熟的刘贵德及其同事,被选调到孟津黄河段(现为孟津河务局)参加修防任务。铁谢工程班稍显破旧的小院便是老人工作生活的地方。当时不仅工程面貌急需完善,小小的工程班也很是寒酸,东西南北都是水,铺上一块板,既当桥又当路。

  修防任务完成后,刘贵德也曾有过返回原单位的念头,但却受到一次次的挽留,就这样,便又是十年。此时,老人的青春岁月已经在黄河的日夜奔流中渐行渐远。

  一晃又是三十年,当年只能容下一辆农用架子车的堤顶,现如今两辆汽车相向并行绰绰有余;当年破落的工程班小院儿,换了新装,两排两层小楼掩映在绿树丛中,院内桃李芬芳,职工自栽的菜蔬青绿喜人,隔墙相望,是整齐的行道林、防浪林,一道道堤坝随着黄河蜿蜒曲折。

  这些是刘贵德老人年轻时盼望,直至老人退休时,仍然是老人心中的念想。不过黄河岸边柳影婆娑、水鸟翩跹的景象,老人应该不会陌生。因为退休之时,他年轻的儿子已经和父亲一样,步入了治黄岗位。

  这是新的青春的力量。

  没有平凡的青春,只有被虚度的青春。刘贵德老人的一生鲜有波澜壮阔的恢弘,但没有人能否认他青春的价值,那段岁月不会被记入历史,却会被黄河铭记。那段在黄河岸片热情挥洒、默默奉献的青春,是无的平凡的第一代治黄人的青春缩影。

  黄河就是这样,送走刘贵德们的青春岁月,又迎来更多的青春力量。这种青春的力量不会消逝,它推动着黄河的日新月异的现在,也守望着黄河无限美好的将来。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3年5月3日

赵新新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5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