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江苏:文化流韵壮东风

2013-04-18

  李亚平 江苏省水利厅副厅长(正厅级)

  在江苏水利走向现代化的新时期,传承先辈治水事业,创新水文化是繁荣江苏的必然之路。长期以来,江苏水文化以精神文化活动为总抓手,以水利工程建设为载体,以建设水生态文明和人水和谐社会为目标,始终坚持在建设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创新,构架了较为完善的江苏水文化建设体系。

  以特色创新为起点 拓宽水文化发展思路

  江苏是唯一江、海、湖、河“四水”俱全的省份,也是具有悠久治水历史的水利大省。2011年,江苏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唯一的水利现代化试点省份,江苏水利以水文化特有的向心力、凝聚力为引领,走出了一条改革创新、多方共赢之路。

  早在十多年前,《江苏水利》杂志就开辟了“水文化”栏目,江苏超前一步对水文化历史、现实与创新进行研究,形成了以研究江苏历史和把握现代水利特色相结合的研究氛围。《中国水文化学研究》著作从以水为文、以水为师等十个专题,总结了江苏水利人把握水的自然属性与文化属性,是挖掘治水历史与创新未来彼此互动、融合的珍贵结晶。

  根据江苏湖泊河流的特色,结合江苏水文化的多样性及水环境的独特性,以流域性、区域性、文化性、特色性和阶段性为特点,江苏制定了具有浓郁自身风格的《江苏水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提出了总体、近期、远期目标,形成了“五个六”的规划布局,并把江苏水文化分类成独具地方特色的精神、物质、制度、行为水文化等多种系列。这些对繁荣江苏文化、明确江苏水文化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培育江苏水利人先进的治水理念、提升水利行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精神为引领 提出具有江苏风格的文化精神

  江苏治水历史悠久,水文化的深厚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风格和水文化习俗。从大禹治水到潘季驯的“束水攻沙”,从范仲淹的“范公堤”到苏东坡的古黄楼,从古邗沟的开凿到大运河的形成,古代水利人治水的献身精神让江苏文脉绵延千年,盛而不衰。

  新中国成立后,江苏逐步形成了“艰苦奋斗、团结奋进、开拓创新、争创一流”的水利精神。江苏各地根据地方文化特色,各展其风。连云港率先将水文化打造成港城水利建设的新亮点,在海滨城市中率先试点水文化规划。提出了“水在连云中流动,人在山水中精进”这富有文化底蕴与地方特色的口号。临黄海之滨、扼漕运之中的淮安,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挖掘、传承、弘扬水文化。“团结奋进、敬业争先、务实创新、兴水富民”的淮安水利精神就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

  江苏新时期的精神圭臬,是以贯彻“三创三先”新时期江苏精神为精髓,以地方为基础,以推广先进典型为依托凝练出的。在全省水利系统中,到处可见“集体学习江都站、个人学习张广学,基层学习水四班(徐州下水道四班)”的奋斗身影。“凝心聚力、励学先行、包容兼蓄、献身水利”,这充满着时代特色的精神感召,真实表现了江苏水利人的温柔敦厚、开放包容、忠诚务实与锐意进取。

  以工程为形态 形成水工程的文化之魂

  水工程是水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江苏作为水利大省,三大调水系统举世瞩目。这些水工程作为物质文化载体,成为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淮河入海水道,是淮河治水工程的大手笔,是江苏以生态文化作为治水文化的新节点。“千里淮河,今朝变安澜”,从空中俯视入海水道,环保和生态与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建成。满目绿色尽收眼底——宽阔的河道直通大海,南、北偏泓犹如两条巨龙并肩前行,1838公顷的绿化带令滩面、堤防一片生机,尽显绿色长廊的神奇。婉约的二河闸枢纽,古朴的淮安枢纽,创新的滨海枢纽和厚重的海口枢纽,这四大枢纽串联成四颗璀璨的明珠,点缀在江淮大地。坐落在淮河边的“淮河安澜馆”,把历史文化传承和现代科学理念结合起来。馆内历史淮河、今日淮河和未来淮河的展示,更让人深切体会到在治淮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和民族文化的力量。

  三汊河口闸,作为南京外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性建筑,其雄中孕秀的美学构架,既体现了润泽和美的工程文化创新,又透露出“闸贯双虹,泽善两江”的秦淮之风。秦淮河,人们梦中一道纤柔的身形,“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曾经的巷陌,曾经的井陇都成为旧时的痕迹,唯有这秦淮河水日夜流淌。怀想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今朝江苏水利人也颇有感触,写下《看三汊河口闸》一诗相和,让人们一睹三汊河口闸的曼妙风姿:“秦淮春水入江流,烟波飘渺伴仙游。护镜悬月架彩虹,亦真亦幻拂云秀。乌衣暮潮白鹭雨,三汊河畔紫燕留。凤凰涅槃重生起,复回人间寻莫愁。”

  水工程彰显着美学魅力,江苏的水文化逐步以工程而闻名。“深入发掘当地历史水文化,建设历史水文化景点,展现独特魅力的地方水文化,打造富有特色的城市水文化名片”,这一理念正与江苏各地旅游产业融合,成为新的文化旅游线和水利增长点。秀美苏南,清婉苏中,豪迈苏北,各地新建水工程正逐步融入吴风汉韵,在特色和品味上展现文化张力。

  以把握规律性为抓手 完善江苏水文化的繁荣体系

  目前,江苏水文化以现代气息和水乡特色为特征,以水文化创业活动和研究队伍为格局,不断丰富人水和谐的广阔内涵。

  按照江苏水文化规划的总体布局,结合江苏水文化的人文特色和发展规律,在今后一个时期,江苏将首先初步形成全省水文化建设体系。注重制度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提升全社会特别是水利系统对水文化的基本认识,建成一批水文化观光基地和示范区,提高核心竞争力。

  首先,整合水利行业资源,全面梳理和总结行业文化发展理念和脉络,构筑具有江苏水利特色的行业价值体系。弘扬江苏优秀的水文化传统,发掘江苏深厚的水文化底蕴。倡导人水和谐理念,培养人水和谐精神,营造人水和谐氛围,增强江苏水利行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其次,不断丰富和完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和民生水利的文化内涵,适应水的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赋予水利新的时代内涵,实现水文化的开放式发展,切实提高江苏水利“保障水安全、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和发展民生水利”的能力。积极传达新时期国家和江苏关于水利工作和水文化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大江苏水利公益宣传力度。综合运用多种宣传手段,大力宣传水利新时期新任务、民生水利建设措施。

  再次,发挥水利枢纽优势,拓展水利工程的基础功能,以水工程为载体,延伸水工程潜在的美学构架和人文价值,形成功能性水文化特色,建设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骨干水文化基地。同时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使其集科普教育、观光游览、休闲健身功能于一体,满足人们对水资源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根据居民亲水、爱水的需求,彰显以水为载体的文化传承特征,建设水景观文化基地,突出其教育性和休闲性。帮助城市居民学习水知识,了解水文化,陶冶审美情操,发挥水景观、文化基地对美化环境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

  最后,整合各地水文化资源,优化分散的水文化景观,构建水文化景观带,塑造各市的水文化特色品牌。如江苏常州,将依托“龙文化”的景观特色,恢复“运河复兴”之路,凸显龙吟运河特色。以运河河段及其支系河道为轴线,利用环城河串联古城资源,连线成面,形成线面结合的运河风光带。同时,江苏将加强统一规划,挖掘人文历史资源,注重水利遗产的修复和保护工作,还原名胜古迹的历史文化风貌。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一个“水”字,蕴藏着无尽的文化内涵。作为“文化精灵”,它将超越千年历史时空,成为具有鲜活生命的审美载体。蓝天、静水、花草、湿地、栈道、飞鸟……烟淡水云阔的江苏正携着浓浓的吴风汉韵,诠释着华夏土地上源自东方的深深情意。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5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