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探访四川攀西的抗旱之路

  □本报记者 李立平

  去冬今春,四川省大部分地区降雨偏少,局部区域发生严重春旱。旱魔再次袭扰四川。

  4月初的攀枝花,烈日炙烤着大地。

  从2012年10月至今,攀枝花市已经170余天无有效降水。这也是攀西地区连续4年干旱。攀西的抗旱之战正在炎炎烈日下悄然打响……

  从容应对:开源节流并举

  4月,记者在攀枝花采访中看到,散布在河谷地带大片油绿的蔬菜和山坡上刚刚挂果的果树格外引人注目。这样的景致,与四川其他地区正在修整水田准备育秧的场景有所不同。

  攀枝花市副市长李仁杰介绍,近一两年来,攀枝花结合本地旱情形势和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根据供需水的实际情况提前研判,制定预案,调整种植结构,动员群众将种植需水量较大的水稻作物改种较为抗旱的玉米、果树以及生长期较短的蔬菜等,小春收成的不足通过大春来弥补,尽力降低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相比以往,近几年攀枝花在抗旱工作中总结经验,提前部署,更显从容。

  2012年8月30日,汛期尚未结束,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就针对水利工程蓄水不足的情况召开了全市抗旱工作部署会议。会议成立了水利、农业、救灾扶贫、能源、涉农政策、资金项目等6个工作组,各组分工合作,开展了蓄水用水调查、旱情预测评估,千方百计抢抓蓄水,制定了“集中力量成片解决旱区水源和创新机制管好水源”的长效抗旱应对机制。10月23日,攀枝花市政府召开重点旱区抗旱工作会议,对重点旱区水资源供需状况和将发生的干旱进行了深入分析研判,确定了重旱区抗旱措施。2013年1月24日召开抗旱动员会,进一步明确了“先保饮水、后保生产”的抗旱原则,制定了“蓄、引、提、调、送”等多措并举的开源措施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节流措施。

  通过总结以往经验,在科学研判旱情基础上进行科学部署,攀枝花市抗旱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初见成效。

  水利工程:抗旱工作的脊梁

  攀枝花分属金沙江和雅砻江水系,共有大小河流95条,多年平均年径流量40多亿立方米,加上过境水量1100多亿立方米,水资源条件得天独厚。但是由于气候特殊、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源工程不足等,季节性、工程性缺水矛盾日益突出。

  如何把得天独厚的丰富水资源利用起来?近年来,攀枝花通过大竹河水库等骨干水源工程的建设,在骨干水源工程无法覆盖的高山、二半山区增建应急抗旱水源工程、五小水利工程,使水利工程在抗旱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盐边县红格镇金河村五组和三组,记者亲历了工程抗旱的威力。金河村五组坐落于山上,由于长期无降雨,远望去漫山衰草,一片枯黄;金河村五组位于山脚下的金沙江畔,成片的四季豆长得葱茏茂盛,绿意盎然。金河村三组尖石包抗旱应急水源工程的提灌站,通过输水管道,把金沙江水源源不断地抽到水池里,保证当地生产生活用水。金河村三组组长刘代品告诉记者,尖石包抗旱应急提水工程从2012年4月开始建设,当年5月10日建成抽水,种植水稻。有了水源,三组的群众开始思索致富的门路。起初,组里仅有人零星种植四季豆,水源工程建好后,用水有了保障,全组的四季豆种植面积由不到10亩猛增到现在的100亩。仅靠种蔬菜一项,三组一季就能收入一两百万元。

  在仁和区大龙潭乡混撒拉村,当地投入470万元抗旱资金,建成了扬程507米的提灌站,将5公里之外的金沙江水引到山上,一次性地解决了混撒拉片区1400多人的生活用水和1.5万亩芒果的浇灌用水问题。“有了水,一年能赚个十几二十万元。”正在修剪芒果树枝的村民杨贵成大爷对今年的芒果收成信心满满。

  据了解,去冬以来,攀枝花已投入各类抗旱资金4000余万元,新建、维修提灌站14座,新建小水窖、水池1434口,整治山平塘55座,提水47万立方米,调水80万立方米,抗旱工程在解决旱区饮水安全和生产用水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记者从四川省水利厅了解到,国家编制了《西南五省重点水源工程近期建设规划(2010—2020年)》,四川省纳入的工程投资规模为508亿元,规划建设重点水源工程407处,新增供水能力37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836万亩,供水人口1938万人。截至目前,全省已经新开工建设了17处中型水库。

  节水灌溉:一条必经之路

  如何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让有限的水资源满足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发展节水农业,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一条必经之路。

  在混撒拉村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现场,村民们正在安装管道。黑色的主管道从高位水池连接到芒果林,再通过一条细管把水输送到每棵芒果树下。需要浇灌时,只需打开水管,即可对联网的芒果树同时实施喷灌。

  据测算,原来漫灌浇一亩芒果林至少需要400方水,通过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一亩地只需要80方水。

  在攀枝花,节约用水的做法不仅在有政府项目支撑的混撒拉村推广,“旱山村”也自发引进节水高效栽培技术。在仁和区干坝子村,村民们自发搞起了滴灌。

  罗正贵正在给自家田里的辣椒浇水。一根拇指粗的黑色输水管犹如一条长龙盘旋在地里,每15厘米有一个针形出水口,水管一开,水就一滴滴地滴到辣椒苗根部。

  “旱灾使攀枝花人的用水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攀枝花市委常委、纪委书记李群林总结了三个改变:首先是输水方式,将蒸发量大的明渠输水改成了管道输水;其次是浇水方式,从曾经的漫灌改成了以滴灌、喷灌为代表的高效节水灌溉;再次是用水方式,将过去政府买单、免费用水变成了有偿用水。

  2012年,全省仅有的3个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在攀枝花落户。截至今年3月底,项目已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36万亩,7个乡镇17个村受益。2015年项目完成后,全市将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8.8万亩,项目区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将达0.8以上。

  攀枝花市成立了18个农民用水者协会,解决了工程建成后的管护问题。农民用水者协会作为项目建设与管理主体,在乡镇水管单位的指导下负责项目建设、设备管理和运行维护,确保了工程良性运行,长期发挥效益。目前,攀枝花市正在探索推进抗旱用水的有偿使用机制,由农民用水者协会收取适当水费用于工程的运行管理。

  正如攀枝花市副市长李仁泽所言,“抗旱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当前,从攀枝花到四川所有受旱地区,抗旱工作正是以工程为基础,在水利工程保障下,通过调整种植结构等多种措施,保饮水,保春灌,保民生,全力抗旱救灾。据统计,截至4月5日,四川全省抗旱工作共投入368.3万人、抗旱设备46.8万台套、送水车2.26万辆次,临时解决了97万人的饮水困难,全省抗旱救灾工作已显成效,旱区群众生产生活秩序正常。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3年5月3日

李立平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5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