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评论:建立长效机制应对常态化干旱十分必要

本站记者 赵学儒

  云南省的严重干旱已经呈常态化发展态势。其中,在遭遇2009年春夏连旱和2010百年不遇特大干旱的情况下,又连续遭遇了2011年雨季干旱和2012年季节性干旱以及目前的2013年冬春连旱。旱情持续时间之长、发生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造成损失之重,均为历史罕见。对此,建立长效机制应对常态化干旱,十分必要。

  其一、从某种意义上讲,旱灾比水灾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更大。民生水利的内涵首先是解决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问题。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水利工作,2011年专门针对水利出台了中央1号文件并召开了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为水利改革发展尤其是解决抗旱“短板”提供了政策支持;随之国家大规模的水利投入和各地多渠道、多形式的大量融资,也为做好抗旱工作提供了保障。过去我们钱少,也只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只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现在相对来说投入增加了,钱多了好办事,有钱就要办好事,以抗旱长效机制之“长”,攻旱情常态化之“常”,让甘霖长久滋润干渴的土地和焦急的民心。   

  其二、水旱灾害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仅以近年的旱灾为据:2009年,多省遭遇严重干旱连续3个多月,华北、黄淮、西北、江淮等地15个省、市未见有效降水;2008年,云南连续近3个月干旱;2007年,全国22个省发生旱情;2006年,重庆发生百年一遇旱灾;2005年,华南南部现严重秋冬春连旱,云南发生近50年来少见严重初春旱;2004年,中国南方遭受53年来罕见干旱;2003年,江南和华南、西南部分地区发生严重伏秋连旱;2000年,多省干旱等。多年来,我们年年抗旱年年旱,年年“应急”年年急,当务之急是要找到一个长期有效的办法应对干旱。

  其三,云南省的五连旱再次为我们敲响警钟。近年云南干旱连续频繁发生、造成严重灾害的成因包括:一是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全球气候变化异常。云南省受低纬高原的特殊地理位置影响,省内几条近似南北走向的大山脉对气流的阻隔,导致空气中含水量极低,难以形成有效降雨;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云南的平均气温总体上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云南省大多县市区有岩溶分布,岩溶地区的降雨径流大部分或全部渗到地下。二是连旱导致库塘蓄水不足及可用水量、水源减少。2009—2012年全省河道平均来水量较历史平均偏少33.8%,最多时有744座小型水库干涸。三是水资源利用难度大造成工程性缺水问题严重。像云南这样,我们既然认识到了干旱的特点,就应该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建立长效机制,云南的思路值得借鉴:

  首先要系统科学规划水源工程建设。目前云南组织编制完成了《云南省百件骨干水源工程建设规划》《西南五省重点水源工程近期建设规划》《云南省大中型水库建设“十二五”规划》《云南省充分发挥水电站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等一批定位清晰、功能互补、协调衔接的系统性、全局性、战略性的水源工程建设规划,以规划引领抗旱长效机制建设。

  其次要创新机制,强力推进前期工作。加大前期经费投入建立重点水利项目前期费滚动使用新机制;建立前期工作项目良性运作机制,实现“开工一批、推进一批、论证一批、储备一批”,超常规完成了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香格里拉小中甸水库等一大批工程前期工作,以加快建设步伐支撑抗旱长效机制建设。

  三要创新投入机制,千方百计落实建设资金。云南省建立水利公共财政稳定投入长效机制和搭建多元化投融资平台,按土地出让总收入的5%计提专项水利资金,成立省水利水电投资有限公司,扎实有效保障建设资金需求,以不断增长的资金投入,保障抗旱长效机制建设。

  四要积极实施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促进供水安全保障。坚持大中小微并举、分散水源与集中水源并重、蓄引提调结合的水源建设思路,以江河湖库连通工程建设促进长效机制建设。

  五要全力加快水源工程建设进度,加大“五小水利”建设力度等。

  除了借鉴云南的经验,各地也要因地制宜,开源节流。同时,要注重抗旱蓄水,也不能忽视防汛泄洪。一些水库出现险情或发生事故,往往是管理人员顾此失彼的恶果。只有抗旱防汛结合,蓄水泄洪兼顾,这个长效机制才能完美,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人民群众水旱从人、旱涝无忧的愿望才能成为现实。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3年4月10日

赵学儒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5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