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提升抗旱能力 造福三湘大地
——湖南大旱的思考与对策

  今年6月底至8月中旬,三湘大地发生了超历史的特大干旱。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把抗旱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最大实践,夺取了抗旱救灾的重大胜利。然而,许多人也有疑问,作为丰水地区的湖南,为何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干旱?今后面临的干旱形势怎样?如何积极应对谋划长远?笔者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对湖南的抗旱减灾进行了一些思考。

  紧急动员 全力救灾
  大旱中艰难夺得重大胜利

  分析2013年7月1日—8月14日的旱情监测数据,包括平均降雨量之少、连续无雨天数之多、高温持续时间之长、气温之高、高温面之广等方面,均超过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纪录。据统计,湖南全省所有市(州)、县(市、区)共有2170个乡镇3.4万多个村受旱,人口超过330.7万,农作物受旱面积2167万亩。

  面对严重旱情,全省上下团结一心抗大旱,超历史的旱情并没有发生超历史的旱灾,将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省委书记徐守盛、省长杜家毫等领导亲临一线指导抗旱救灾;省防指紧急启动了全省抗旱应急响应,市(州)、县(市、区)、乡(镇)各级党委、政府及各级各部门紧急动员,紧急调度人力、物力、财力,举全力抗旱救灾。省军区、省武警总队组织现役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约1.54万人(次)参与险情抢护、挖沟疏渠、送水运水,125支县级抗旱服务队累计浇灌面积217.8万亩,临时解决人饮困难43.2万人(次),部分企业调度送水车、挖掘机等设备奔赴旱区支援抗旱,旱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不等不靠,抗灾自救,汇聚了全社会抗旱救灾的强大合力。据统计,各类水库和灌区较好地保证了3000多万亩农田用水,2.25万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有效保障了旱区18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2.4万口水窖保障了重旱区10.9万人饮水安全。

  “水多的地方少,水少的地方多;水多的时候少,水少的时候多;水多的办法多,水少的办法少;关注水多的人多,关注水少的人少。”这是对湖南基本水情和防汛抗旱现状的形象描述。今年抗旱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总体而言,湖南现有抗旱能力只能够应对一般性干旱,一旦出现像今年这样的大旱、长旱,就显得力不从心,应该进行深刻反思。

  基础薄弱 管理滞后
  抗大旱抗长旱能力亟待提升

  湖南长期以来建成的一大批水利工程,在历年防汛抗旱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特别是近几年的水库、灌区、农田水利、农村饮水安全等项目建设,在抗大旱中发挥了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但从今年抗大旱的情况看,水利工程还存在4个方面的明显不足:

  工程调蓄能力不足。全省虽有各类水库1.4万多座,塘坝166万处,但总库容只占省内河川径流量的36%,大部分降雨和过境水量无法调蓄利用。小型水库比例占水库总数的97%,大中型骨干水库数量少,且绝大部分为季调节或径流式水库,调控能力较弱。在平水年份,现有蓄水工程基本能够保障用水需求,但遇5年一遇、20年一遇旱灾,全省缺水情况突出。

  灌区工程保障能力不强。据统计,全省共有耕地总面积5684万亩,已建的7.39万个灌区灌溉面积为4686万亩,尚有近1000万亩耕地缺乏基本灌溉条件。灌溉保证率高的23处大型和661处中型灌区,总设计灌溉面积只有2477万亩,占灌溉总面积的53%,其余2209万亩灌溉面积均为小型和微型灌区,难以抗御大旱。同时,由于建设资金缺乏和管理维护不到位,灌区工程配套建设滞后,灌溉能力不断衰减。

  “五小”水利工程抗旱能力较弱。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在湖南数量众多,近年来由于没有充分激发农民在水利建设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工程效益不断衰减。据统计,全省166万处塘坝实际蓄水能力仅为原有的60%,14.2万公里小型渠道衬砌率仅15%,5万多处泵站已实施改造,但还不到总量的3%。

  饮水安全保障能力不够。农村仍有3100多万人未实现集中供水,饮水保证率低。从城市看,全省除省会城市长沙以外,其他城市均没有城市备用水源,供水基本取自河流地表水,水源单一,风险较大,今年大旱中,邵阳市、邵东县等7个县级以上城市就一度出现供水紧张的局面。

  在现有工程条件下,要取得抗旱减灾工作最大效益,必须通过强有力的社会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抗旱。但目前湖南在抗旱社会管理上还比较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长期以来,人们头脑中“湖南是丰水地区不缺水”的观念根深蒂固,节水意识不强,水资源浪费严重。农业用水上,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推进缓慢,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7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节水措施和技术落后,2012年工业水重复利用率仅为25.5%左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大多水利工程维护管理没有紧跟社会体制机制变革步伐,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完善的体制机制,导致大量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特别是“五小”水利工程出现了“有人用、无人建、无人管”的现象。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维护资金的缺乏和病险隐患处置不及时,造成“小病积成大病,大病酿成事故”。

  同时,抗旱理念上缺乏主动抗旱的思想,抗旱组织上全省抗旱应急体制不完善,应急动员、水量调度等更多地依赖于行政命令和临时决策,部门、地区之间常态化的协调和合作机制不健全,抗旱专业队伍缺人员、缺资金、缺装备等问题比较突出,旱情监测预警能力及信息化管理手段较为落后,法规制度上也不完善。

  科学主动 积极应对
  力保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安全

  今后一个时期,将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作出“四化两型”的战略部署,并明确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抗旱工作必须科学主动应对,确保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安全:

  把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今后一个时期,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的任务极为艰巨,特别是大旱之时形势更加严峻,必须进一步加快水源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建设完成城市备用水源,增强城市供水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强化长效管理,实现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比率达到100%,做到大旱之年城乡居民饮水“水源有保障,水质有保证”。

  把确保工农业生产用水安全作为紧迫任务。必须进一步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循环高效产业,积极推进工业节水改造,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进一步加快推进灌区续建配套和高效节水农业灌溉体系建设,旱涝保收面积扩大到3700万亩以上,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以上;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优化调度、科学配置水资源,全面增强工农业用水保障,做到大旱之年“工业不停产,农业不减产”。

  把维护生态安全作为重要任务。省委、省政府《关于分类指导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见》明确提出,2020年前全省地表水水质达标率要达到100%。这就要进一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协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保护的关系,主动降低旱灾风险,做到大旱之年“河流不断流,生态不恶化”。

  多措并举 综合治理
  全面提高抗旱减灾综合能力

  抗旱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事关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福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多措并举,综合治理,全面提高抗旱减灾综合能力。

  拓展抗旱思路。在抗旱领域上,要从以农业抗旱为主向全面抗旱转变,改变过去抗旱工作主要为农业抗旱服务的传统做法,将抗旱工作拓展到为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在抗旱手段上,要改变过去抗旱工作主要依靠兴修工程增加蓄水、打井抽水保灌的传统方式,综合运用科技、工程等多种措施抗旱,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并举。在抗旱理念上,要改变过去旱灾来了才抗救的应急管理模式,大力推行提前防范、主动抗旱的风险管理模式,做到灾前科学预防、灾中高效抗救和灾后及时救济。

  强化需水管理。按照《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的要求,尽快实现由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确定重大建设项目时开展水资源论证,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接近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或限制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既要满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维系良好水生态系统的要求,又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用水需求。还要按照区域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达标情况控制和调整产业结构,湘江流域、洞庭湖环湖地区等地区要大力发展绿色节水产业,湘中、湘南、湘西等地区要把有限的水资源配置到经济效益高的产业中,衡邵干旱走廊等地区要控制种植耗水多的作物。

  水利工程是夺取抗旱胜利的保障和基础,必须提高抗旱工程保障能力。加快13座大型和51座中型、63座小型水库工程建设,建立“多源互补、丰枯调剂”的水源工程体系,到2020年蓄、引、提供水能力达到600亿立方米以上,供水保障率达到85%以上。要统筹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需求,全面解决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到2020年农村居民安全饮水比率达到100%,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率提高到70%以上,并加快建立“城乡统筹、保障有力”的城乡饮水安全工程体系。要加快推进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强“五小”水利工程和田间配套工程建设,大力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建立“灌排自如、节水高效”的农业灌溉体系。要建立“责任明晰、良性运行”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到2020年水利工程设施完好率和骨干河流水库管理达标率均达到80%以上。

  注重生态保护。要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石漠化治理、生态修复等工程措施,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充分发挥土壤的蓄水保水功能。要高度重视植物截留和蓄水保水作用,加强“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和水源涵养林建设,保护好森林和植被,提高山林的蓄水功能。要切实加强水域的管理和保护,建立水域占补平衡制度,确保水域面积不减少,充分发挥水域的调洪、蓄水及生态功能。

  加强社会节水。把节水作为解决干旱缺水问题的治本之策。要加强对抗旱减灾政策和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增强公众的水危机意识和节水护水意识。积极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统筹水源、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各个管理环节,统一调度和优化配置水资源;在用水定额管理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城市和农业综合水价改革,探索推进水权改革,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建立行政管理与市场调节相配套的节水机制。抓好工业用水工艺改造,提高工业水重复利用率;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新技术、新产品,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减少生活用水浪费。

  提高应急能力。切实加强抗旱应急能力建设,提高“抗大旱、抗长旱”的能力,建立健全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抗旱工作责任制,明确和落实各级政府及各部门、社会各行业抗旱责任,形成抗旱工作上下联动、部门配合和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以125个县级抗旱服务队为重点的抗旱服务组织建设,逐步延伸到乡镇、村组,并鼓励企业、单位建立机动抗旱服务组织,打造覆盖全省的专业和机动抗旱服务队伍。尽快建立完善干旱监测预警系统,科学布设旱情监测站点,建立完善抗旱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和抗旱综合信息数据库,为防旱抗旱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推广抗旱新产品和农作物抗旱栽培新技术。依托现代通信手段、气象预报水平,科学调度水利工程,科学调配抗旱力量,发挥最佳抗旱减灾效果。尽快制定出台湖南省抗旱条例实施办法,加快建立完善抗旱预案,规范抗旱行为,提高抗旱实效。

  抗旱减灾是一项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做好新时期的抗旱减灾工作,必须提前防范,科学应对,有效组织和调动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防旱抗旱工作合力,尽最大努力把旱灾损失和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

  (作者系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指挥长、省水利厅厅长)
        
詹晓安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5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