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使用水准仪的工人规范动作,拿起卷尺丈量铁板,在数控下料仪前询问情况,大声指挥原材料位置的摆放……12月4日,记者在河南郑州水工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郑州水工”)结构车间,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他周围机声隆隆,焊花四溅,空气中还弥漫烟尘……
“每天都这样,习惯了。”说话的人叫任天福,中等身材,步伐矫健,一张十足冷静的脸庞上,被岁月划出了道道皱纹,蓝色工服上“郑州水工”的袖标十分显眼……
身为厂里的铆工班班长,任天福一年四季几乎都在重复上述的工作,一干就是24年,很多工程项目都留下了他工作过的印迹。“三峡工程各类闸门、小浪底工程搅拌站、葛洲坝一号船闸、郑州机械研究所的塔式起重机、刘家峡的偏心铰弧门……”他扳着手指一一列举,“荣誉都是虚的,实实在在的成绩才是真正的财富。”
水工厂的“宝贝蛋”
1988年,郑州水工承接葛洲坝一号船闸的生产任务,经过水电七局和郑州水工协调后,任天福从四川被调至郑州协助完成任务。船闸的生产过程中,任天福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说:“这是截至目前让我感到最光荣的事情。”
在工厂车间,任天福每天的第一件事就是现场巡视,确保每个环节不出问题。在巡视中,他最担心的事情有两件:员工受伤和质量问题。由于每天跟钢铁打交道,稍有不注意,工人就会因动作不规范或者操作失误导致受伤。任天福一再叮嘱工人们:“每天都要平平安安的,千万不能磕着碰着。”
有一次,任天福和其他工人做高架桥机,工序结束后进入测试时,结果让他大吃一惊:上绕度竟相差27毫米,弓度也不达标。他分析,整部架桥机由四个单件组成,每道工序都是严格按照工艺标准执行,如果出问题,极有可能是焊接或者下料方面出现了误差。
任天福最后决定返工处理。他带着20多个人,将整件产品全部拆开,重新进行切边、打磨、孔堵……最后任务圆满完成。就做架桥机的问题,任天福随后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进行技术分析。
年轻工人失误多、效率低,任天福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如何让年轻技工更快掌握技术又不走弯路?在老前辈倡导下,任天福以副总编的身份,编制名为《铆工实用技术》的操作手册,出版后公司铆工人手一册,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为了更好地监控工程质量、了解核算成本、熟悉建筑法规,任天福还专门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上课,考取了监理工程师证书。
“创新是技术革新的动力。”任天福说。创新需要勇气,因为有些地方要去推翻老一辈的经验约束并不容易,因此他建议年轻工人,除聆听和学习师傅的教导和经验外,还应该认真思索和琢磨自己的方法,争取在时间和效率上有所突破。他以弧形门工艺为例,之前工序很复杂,制造一台成品的时间最短需要三个月,但经过改进后,现在只需要一个月。“靠的就是经验积累。”他说道。
“他是我们厂的‘宝贝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碰到能难倒他的问题。”郑州水工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李清林说,任天福对年轻工人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这得益于水利部综合事业局及新华水电的人才培养机制,他相信任天福会让更多的年轻人脱颖而出。
水利缘成就自己
“生在水电站,长在大渡河。”任天福介绍自己,不管在哪里,与水利都有难以割舍的关系。为了早日还上母亲生病给家里欠的外债,17岁的他毅然报名参加了总人数过万的水电七局招工考试,以第三名的成绩被录用。
每遇到急、重、难的活,任天福总能站出来成为挑大梁的人。“让天福去干吧,没问题。”这是郑州水工党委书记、总经理王学信经常说的一句话。经任天福之手的三峡工程施工用混凝土搅拌楼,被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称赞为“中国的争气楼”。他们所承造的南水北调工程1000余吨的弧形闸门,亦为世界上第二大弧形门。
技工的活比较枯燥,每次开生产会时,任天福总会叮嘱工友:“一定要把心态摆正,不要浮躁,因为枯燥的过程中总有值得每个人去思考的深奥道理。”如今,他已带过300多个徒弟,包括技校、大专、本科生等各个层次。“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强化理论,工作经验才会不断丰富。”他说。
任天福曾经得到过来自一家中美合资公司的邀请,邀请者给他开出了丰厚的报酬。经过和家人商量后,他给对方回复:“我不能离开这里,我的一切都是综合事业局、新华水电和郑州水工培养给予的,这里就如同自己的家,有些东西无法用金钱衡量。”因为能力突出,业绩优秀,任天福曾获得“三峡工程劳动英杰”“郑州市张玮式创新能手”“第六届全国水利技术能手”等称号和第七届全国水利技能大奖。
任天福的爱好都跟水有关。他喜欢游泳,而在游泳时又喜欢收集河中的各类石头。在他家里,摆着大大小小、奇形怪状、五颜六色的各类石头。“石头遭受水流冲刷后,呈现出各种形状和颜色,这象征历练与永恒。”他解释。
采访结束时,任天福带记者来到自己工作了20年的老厂区,迎着初冬的寒风,他捡起一片被吹落的梧桐叶,“我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这种独特的感觉无法替代。”说话间,一股幸福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