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诚 李伯
2012年7月31日上午8时,随着北京惠南庄泵站闸门的徐徐关闭,历时377天的2011年度河北省四库(黄壁庄、岗南、王快、安格庄水库)向北京市应急调水工作顺利结束。此次调水共向北京供水4.96亿立方米,进一步缓解了北京市严峻的水资源形势。
在过去的10年里,为保障流域重要城市供水、城乡工农业生产用水、维持水生态平衡,海委充分发挥流域机构职能,统筹协调流域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做好直管水利工程供水工作,并组织实施了大范围的跨流域和跨区域调水,累计供水调水近170亿立方米。
“海河流域水资源先天不足,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大大超过了其承载能力。只有一方面抓好流域内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加强取水许可管理,充分利用海委直管水利工程开展供水,一方面针对京津等重点城市和地区严重缺水局面,组织实施跨流域和跨区域调水,合理调配流域内外水资源,才能有效应对日益紧张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流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海委主任任宪韶说。
海河流域地处我国心脏地区,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同时也是我国水资源短缺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流域内水资源总量少、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按照2007年统计资料计算,人均年水资源量仅270立方米,为全国人均年水资源量的12.8%,在全国10个水资源一级区域中最低。近10年来,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总用水量持续增加,而海河流域近10年总体偏旱,降水明显少于以往。各地为保障经济发展速度,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河流污染严重,加之公众节水意识不强,节水设施落后,浪费水现象普遍,这使得原本就紧张的水资源雪上加霜,流域脆弱的水生态体系不堪重负,一度“有河皆干、有水皆污”。
面对流域水资源的严峻现状,海委按照水利部党组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在认真分析流域水利发展形势和系统总结多年治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并实践了以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为主线,以民生水利为重点,建设流域城乡供水、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防洪减灾、综合管理保障体系的工作思路。
海委主任任宪韶说:“按照这一工作思路,我们围绕科学实施水资源管理,保障流域供水安全做了大量工作,大力推进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不断增强流域水资源配置能力,积极开展跨流域调水和流域内供水,全流域包括引黄工程在内的总供水能力超过540亿立方米。”
10年来,海委为支撑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多措并举开展流域供水和调水工作,全面推进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0年来,海委充分利用直管的引滦工程、岳城水库及漳卫南运河、漳河上游直管河道开展供水调度,为天津、唐山、邯郸、安阳等地区实现安全供水约107亿立方米,满足了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缓解了水事矛盾,保障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10年来,海委把满足北京的用水需求作为头等大事,积极协调流域有关省市,开展水资源调度,组织实施了3次河北四库向北京应急调水,9次官厅、密云水库上游山西、河北两省向北京集中输水,共为北京调水18.33亿立方米,有力保障了首都的供水安全。同时,为缓解津冀用水紧张局面,海委还与黄委及山东、河北、天津等省市有效协调,密切配合,组织实施了6次引黄济津、济冀应急调水,43.23亿立方米的黄河水,像血液一样为华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注入活力。
10年来,海委充分利用流域内外的水资源改善水生态环境,先后利用岳城水库和引黄工程向白洋淀进行生态补水,为白洋淀输水超过5亿立方米,使面临干涸的白洋淀重新焕发生机;实施了岳城水库向衡水湖、南大港生态补水。同时,海委还大力推进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社会各界节水意识不断增强,城市河湖的整治力度不断加大,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10年来,为保护有限的水资源,海委积极转变思路,把防洪与供水有机结合,通过科学调度,有效利用洪水资源,千方百计增加供水水源,创造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海委及流域各地还大力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0年累计治理面积达到11万平方公里,有效改善了官厅、密云、潘家口水库上游和太行山区的生态环境。积极开展流域重点河流、重点水源地、省界(缓冲区)断面、河流湖库水功能区水质监测,流域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73%,漳卫河、北三河、子牙河等河流部分河段水质有明显改善。
在10多年的跨流域调水和流域水资源综合配置工作中,海委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南水北调中线、东线通水前,海委将加快推进海河流域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落实,继续通过合理调配流域内外水资源,保障流域供水安全。同时,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海委还将放眼南水北调通水后的流域水资源管理工作,力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来源: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