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地区,地貌破碎、沟壑纵横、土壤侵蚀量大,严重影响黄河的长治久安。要把减少入黄泥沙作为首要任务,大力推进多沙粗沙区水土保持拦沙工程建设,加快砒砂岩地区沙棘生态建设与开发利用,积极兴修淤地坝和梯田,结合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搞好特色农业、产业开发,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增加群众收入创造有利条件。
长江上中游地区,山高坡陡、坡耕地广泛分布,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频发。要把科学合理、集约高效利用水土资源,提高人口环境容量作为首要任务,突出坡耕地改造和坡面水系工程建设,积极培育各类经济林果产业,在泥石流、滑坡易发区加快建设生态安全型小流域,促进生态经济良性循环,保护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西南岩溶地区,岩石裸露、土层薄、肥力低,石漠化潜在危害大。要把抢救耕地资源,维护群众基本生存条件作为首要任务,严格实行25度以上陡坡地退耕,并将25度以下、土层相对较厚的坡耕地改造为水平梯田,配置坡面截水沟、蓄水池等小型排蓄工程,控制土壤冲刷,保护耕作土层,改良土壤,为农业生产创造基本条件。
东北黑土区,土层退化严重,土地资源十分珍贵。要把保护黑土资源和湿地环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突出坡耕地综合治理,加大侵蚀沟治理力度,通过植物、工程、耕作、管理四大措施综合配置,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西北及青藏高原区,地广人稀、生态脆弱。要把构筑生态屏障、维系生态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大力推进以封育保护、封山禁牧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修复工程,实施人工治理,采取舍饲养畜、生态移民、能源替代等措施,为大范围实施封育保护创造条件。“三江源”等江河源头地区要严格限制或禁止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活动。
资源能源富集地区,开发建设强度大,人为水土流失问题突出。要以加强监督执法,依法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为首要任务,科学论证生产建设项目选址选线和水土流失防治方案,着力落实预防和治理措施,有效防控人为水土流失。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从资源开发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水土流失防治,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重要水源保护区和城镇周边区域,面源污染和城镇建设水土流失危害严重。要以保障饮水安全、建设和谐人居环境为重点,通过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统筹搞好水土流失防治、面源污染控制和水源区保护。同时,要加强对城镇及周边裸岩、裸地、水系、河道的综合整治,做好湿地保护、河道疏浚、堤岸边坡绿化防护等水土保持工作,恢复和改善自然生态系统,推动宜居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