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两会观察:生态之伤水以疗

  在全国政协的小组讨论中,郑建邦摘下老花镜,神色凝重地看着其他委员,语气变得激动起来:“这是我前后十年的亲眼所见,那里的水质和空气都受到了污染。也许我们是时候放慢脚步,看一看周围的生态环境了。”作为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的他,道出了自己的担忧。

  今年全国两会,“生态”无疑是最热议话题之一。“推进生态建设,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铿锵有力的宣告,激起了代表委员们对于此问题的热烈讨论。

  面对困局集体发声

  2011年,鄱阳湖遭遇一场罕见的60年一遇大春旱。古人诗词歌赋当中,那个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的鄱阳湖美景,当时已是一片草原风光。旱死的鱼虾、消失的白鹭、“失业”的渔民,生态之伤又一次引发全社会的忧思。

  鄱阳湖缺水问题是水利与生态关系的一面明镜。没有水的滋润,生态环境就无从谈起。水是一根纽带,紧紧维系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牵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心。

  但是,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反映水生态问题的声音不绝于耳:河湖缺水,鱼类保护,无序采砂,水土流失。

  这些,都紧紧牵动着“两会”代表委员们的心,他们经过深入调研后,纷纷发出了“保护生态、爱护水源”的呼唤。

  全国政协常委、江河泥沙治理权威代表王光谦院士提出“政府要加大力度治理河道砂料无序开采”;石玉珍和袁隆平等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保护湖南省东江湖流域生态环境”;全国人大代表、黄山市委副书记宋国权建议要“护住黄山生态之基——新安江”;全国人大的福建代表团则大力表达了本省建设全国第一个“生态省”的决心;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神农架林区党委书记钱远坤建议“设立国家公园保护神农架生态”;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环保厅副厅长潘碧灵提出“加快农村环境整治,还农民清澈‘水缸’”;全国政协农工党中央提出“湖泊安全受到威胁,建议制定湖泊安全法”……

  围绕问题各抒己见

  代表、委员们不仅真切地道出了我国生态的危机,更就如何护水爱水、以水相疗,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

  在河湖治理方面,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水利厅厅长孙晓山对记者表示:“江西目前正在计划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等该枢纽建成,就可以将雨季的水存住,等到需要时再用。这样就可以真正做到解百姓忧、帮百姓富。”全国政协的九三学社中央提交了《关于将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提案。他们建议国家专门出台“洞庭湖管理条例”,建立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合作发展机制,并加强洞庭湖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在城市水环境治理方面,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张寿全谈到北京建设的“四湖一线”工程。该工程的建设,使原本干涸的河道,风沙的源地,成为如今周边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他认为这是改善城市水系生态环境的一个典范。全国政协委员、湘西自治州政协副主席田岚说起家乡即将建设的大兴寨水库赞不绝口:“水库建成后,将解决城市居民的吃水难问题,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并且对城市防洪起到重要作用。”

  在重点保护区域方面,全国政协委员、丽江市副市长杨一奔对于本报记者提出在泸沽湖修建机场,是否会影响湖泊水质的疑问时,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不会的。在泸沽湖边上,丽江已经建了一个污水处理厂,这个处理厂可以保证湖水的水质。此外,我们还有一个50年的泸沽湖管理总体规划,针对机场的选址,也充分考虑到了环境保护、生态保护、文化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神农架林区党委书记钱远坤则认为,神农架林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三峡库区的天然绿色屏障,因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支持神农架创建国家公园,保护当地得天独厚的生态系统。这对于保护、发展神农架,具有特殊意义。

  生态治理正在加快

  其实,每年“两会”,代表委员们提出的水生态问题,水利部门一直都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而且正在加快。

  曾经被多次讨论的太湖流域治理问题,正在得到解决。2011年11月1日,《太湖流域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它的出台,加强了太湖流域管理和保护,促进了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流域立法的重要里程碑。它的出台,也必将为鄱阳湖、洞庭湖等我国其他湖泊治理提供新的借鉴。

  同时,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自2011年3月1日起施行一年来,以长汀为典型经验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全面提速,正朝着“山变绿,水变清,粮增产,人变富”的目标稳步推进。《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自2002年1月1日施行至今,也已经过整整10年。目前,水利部门正在把治理长江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广到治理淮河、珠江等河流中来。

  2011年,中央1号文件为水利改革发展送来春风,更为水生态保护带来福音:要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坡耕地整治、造林绿化、生态修复等措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强长江上中游、黄河上中游、西南石漠化地区、东北黑土区等重点区域及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水土流失防治;继续推进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修复,加快污染严重江河湖泊水环境治理;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湿地的保护。

  生态之伤水以疗。代表委员建言献策,无不将水利看作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是生态修复的基石,相信水利发展了、水生态修复了,整个生态系统必将突破困局、逐步改善,祖国的秀美河山会永远呵护她的子民。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2年3月13日

张隽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7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