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借一号文件东风 助治淮事业发展

2011-02-24

    又是一场扩日持久的大旱!
    连续百余天无有效降雨,部分地区60余天滴雨未下,流域大部分地区降雨量异常偏少8成以上,从2010年10月至今,极端干旱的气候、严重失墒的土壤、持续升级的旱情在严重困扰着沿淮百姓。而在此之前,2007年的流域性大水、近年来时有发生的水污染事件和2009年初的严重旱灾,都凸显出淮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任务艰巨和防汛抗旱减灾体系不完善等多种深层次矛盾......

 

    主要瓶颈·明显短板·最大硬伤

 

    1950年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开启了新中国治水事业的伟大征程。经过长达60年的治理,淮河流域已经基本建成了防洪、除涝和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基本理顺了紊乱的水系,减灾兴利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实现了淮河洪水入江畅流、归海有路,治淮在保障流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淮河是一条极为特殊和十分复杂的河流,她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复杂的水系河性特征和特定的社会人文因素,客观上决定了洪、涝、旱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地影响了流域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制约了沿淮经济社会的发展,重重问题依然困扰着流域人民,阻碍着他们迈向小康社会的前进步伐。
    淮河防洪体系仍不完善,与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上游拦蓄能力不足,河道防洪标准仍然偏低;中游行洪不畅,行蓄洪区问题突出;下游洪水出路明显不足,中低水位时洪泽湖下泄能力偏小。淮河干流一般堤防险工多,流域中小河流防洪除涝标准低,小型水库病险多。
    民生水利问题比较突出,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行蓄洪区和淮干滩区仍有数十万群众易受洪水威胁,流域平原洼地排涝标准低,涝灾损失严重,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依然突出。
    农村水利发展水平总体较低,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农田水利设施不足,现有工程老化失修严重,灌区效益衰减,农业抗御水旱灾害能力较低。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任务十分艰巨,与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一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与水资源条件不相匹配,经济发展方式与水资源承载能力不相协调。流域水资源配置体系不完善,用水效率和效益不高,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水利管理任务依然繁重,与现代水利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流域水行政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水法治体系有待加强。支撑流域防洪除涝、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水土保持、水行政执法的信息化水平还不高,面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薄弱。
    淮委主任钱敏语重心长地告诉记者:"淮河治理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但目前来说,洪涝灾害频繁仍是流域人民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是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是影响流域农业稳定发展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是影响流域经济发展的明显短板,推进淮河进一步治理,任重而道远。"

 

    全新阐释·高度定位·重大部署

 

    淮河流域现存的诸多问题仅仅是全国水利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全国洪涝干旱灾害频繁发生,水利面临的形势日趋严峻,为了顺应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彻底扭转我国水利"基础脆弱、欠账太多、全面吃紧"的现状,今年1月29日,新世纪以来中央指导"三农"工作的第8个中央一号文件全文发布。这个题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文件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定位。
    文件提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建国62年来,这是中央第一次全面深刻阐述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次将水利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样的定位,对凝聚全社会治水兴水力量、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同时,也将为进一步治淮起到极其巨大的推动作用。
    淮河流域地处中原腹地,是重要的生产基地、能源矿产基地和制造业基地,也是国家实施鼓励东部率先、促进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重要区域。淮河的安澜、流域的兴衰,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治淮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08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淮河时指出防范水患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兴修水利任何时候都不能松动,要确保淮河流域防洪安全和沿淮人民安居乐业。2009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系统提出进一步治理淮河的目标任务,要求进一步推进治淮工作。2010年6月,国务院治淮工作会议要求继续把治淮作为水利建设重点,用5-10年时间着力解决好淮河洪涝干旱等突出问题。同年10月,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对淮河治理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进一步加快淮河综合治理步伐,让淮河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造福两岸人民。今年1月26日,温家宝再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治理淮河工作。据了解,进一步治淮的指导意见也即将出台。
    钱敏非常欣慰地告诉记者:"如果说一号文件的出台使水利成为全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那么治淮已经可以当之无愧地成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治淮事业正面临着难得的重大发展机遇。"
    他说:"淮委作为流域机构,将完整理解中央精神,牢牢把握历史机遇,把中央的要求转化为推动治淮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措施、新办法,进一步增强治淮支撑保障能力,全力推动治淮实现跨越式发展,真正实现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促进流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淮河流域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更大贡献。"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相信对所有治淮人来说,无论前面的任务怎样繁重,他们都将抓住机遇,勇挑重担、义不容辞、全力以赴;对治淮事业来说,无论前方的道路怎样曲折,凭借一号文件的东风,它的步伐都将会走得更加坚实而有力!

 

    政策支持·资金保证·硬性举措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用5年至10年时间,基本完成进一步治理淮河的主要建设任务,为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十二五"治淮工作总体要求提出,未来五年要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加快淮河进一步治理,认真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坚实水利保障。
    仔细研读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治淮的决策部署,会发现二者的精神一致、措施一致,时间要求也完全吻合,可以说进一步治淮是淮委和流域四省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具体体现,也是加快淮河流域水利发展改革的具体措施,而"十二五"治淮规划则是对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国务院治淮部署在未来五年内治淮工作的进一步细化。三者之间存在着很多契合点:
    一号文件:要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进一步治理淮河。
    一号文件将全面推动进一步治淮重点项目实施。据了解,淮河将在上游建设出山店、前坪等防洪水库,中游实施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下游巩固和扩大淮河入江、入海泄洪能力,实施淮河下游入海水道二期、入江水道整治、分淮入沂整治和洪泽湖大堤除险加固等工程,加固淮河干流一般堤防和沂沭泗河上游堤防,完善南四湖防洪体系,逐步治理史灌河、淠河、新汴河等重要支流。
    一号文件: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设,积极推进一批跨流域、区域调水工程建设。
    契合一号文件精神,淮河流域将抓紧建设一批骨干水资源配置工程,完成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继续推动引江济淮、淮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推进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综合利用、洪水资源利用工程和国家新增粮食1000亿斤生产能力的水源工程建设。
    一号文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
    紧随一号文件部署,淮河流域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三条红线",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推进入河排污口整治,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提高供水及水污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落实流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方案,开展淮河、沂河、沭河、洪汝河等河流的水量分配工作。健全水污染联防工作体系,抓好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完善重大水污染事件预警预报系统。开展流域重要河湖健康状况评价和生态用水调度试点。
    一号文件: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和农村饮水安全建设。
    "小水利牵动大民生"。按照一号文件有关民生工作的要求,淮河流域将逐步对淮河行蓄洪区及淮干滩区83万不安全人口实施居民迁建,将居住在淮河行蓄洪区和淮河干流滩区设计洪水位以下,以及行蓄洪区庄台上超过安置容量的人口搬迁至安全地区。继续加强农田水利重点工程建设,全面实施中小河流、山洪灾害防治、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续建改造、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加固等民生水利工程。重点对淹没历时长、涝灾损失重的沿淮7片平原洼地进行治理。防汛抗旱工作方面,将在做好淮河干流、沂沭泗河和重要支流防汛工作的同时,突出做好中小河流、中小水库和在建工程的安全度汛工作。加强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
    除了措施上的吻合,一号文件的一些硬性措施也为进一步治淮和"十二五"治淮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强保障,必将有效治愈在治淮工程建设、水资源保护等工作中存在的痼疾。
    一号文件提出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要求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并明确要求将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在治淮19项骨干工程建设中,地方配套资金落实难的问题,始终是制约工程建设进度的一个重要的问题。由于市、县级财政普遍较为紧张,导致治淮工程所需地方配套投资到位情况较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建设进度。中央一号文件这一含金量极高的政策在保证进一步治淮公共财政投入的同时,必将有力解决今后治淮工程建设中地方配套资金不足的难题。
    此外,一号文件还明确将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主要指标的落实情况作为地方政府相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这一硬性要求,也将对淮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钱敏说:"一号文件高屋建瓴,统筹全局,它包含的一系列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新政策、新举措和新部署将为进一步治淮各项工作保驾护航。"

 

    5-10年,历史长河中的短短一瞬,而这今后的5-10年对于治淮事业发展却有着极为特殊的重要意义。相信在一号文件的佑护下,进一步治淮任务一定能够圆满完成。到那时,沿淮人民打造"安澜之河、清澈之河、富庶之河"的夙愿终将实现,展现的世人面前的必将是一条碧波荡漾、江河安澜、人水和谐的崭新淮河!

    来源:淮河水利网 2011年2月24日

 

作者:


  相关新闻:
水利部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深入推进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
山东各市积极研究出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实施意见
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研究室来我部围绕贯彻中央一号文件调研座谈
杨得瑞应邀来我社作专题讲座
淮委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太湖局部署学习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黄委党组中心组学习中央一号文件
湖北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做好“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