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在新起点上奋力前行——访贵州省水利厅厅长黎平

2010-12-23

  □本报记者 肖智勇

    “十一五”是贵州水利发展史上极为不平凡的时期,既是贵州有史以来受水、旱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五年,也是水利投入最多、建设规模空前、群众受益最大的五年,更是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夯实水利可持续发展基础的五年。”在接受记者采访,回眸“十一五”和展望“十二五”水利发展时,贵州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黎平充满了自信与期待。

    众志成城战胜水旱灾害
    “十一五”期间,贵州省经历了特大干旱、洪涝、雨雪凝冻等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黎平介绍说,2007年贵州省遭受了自1996年以来最为严重的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30.47亿元;2008年遭遇的低温雨雪凝冻灾害,全省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及供水、供电等工作经受住了严峻考验;2009年7月至2010年4月间发生的全省特大干旱,持续时间之长、受旱面积之广、影响程度之深、造成损失之大历史罕见。
    黎平说,面对一次又一次自然灾害,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人民团结奋战,顽强拼搏,充分利用多年建立起来的防洪抗旱减灾工程体系开展抗灾保民生工作,最大程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大投入带动水利建设大提速
    “欠发达、欠开发”是贵州最基本的省情,工程性缺水则是贵州省最大的水情。黎平认为,特殊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和水利建设投入历史欠账多等原因,导致贵州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制约着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破解工程性缺水难题成为整个“十一五”期间贵州水利建设的一项攻坚任务。五年来,贵州省在水利部的大力支持下,采取积极措施,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水利投资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整个“十一五”期间水利总投入达到233.56亿元,为“十五”期间的3.9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到“十五”期末总投入的1.6倍。尤其是2010年贵州水利总投入达到102.01亿元,创下了历史新高。
    黎平厅长深有感触地说,集中资金办大事,大投入带动水利建设大提速,我们干成了许多以前想干而没有条件干的事。其中,最让贵州水利人值得庆贺的是,贵州迄今最大也是唯一的大型水利工程———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得以立项开工建设,工程建成后每年可调水7.41亿立方米,黔中人民半个世纪的梦想将变成现实。“滋黔”一期打捆的18座中型水库“十一五”期内全部开工建设,另外还开工建设了大沙河、鱼洞峡两座中型水库。“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增水库库容4.5亿立方米,新增供水能力10亿立方米。

    民生水利彰显以人为本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民生水利新发展,是贵州省“十一五”期间水利工作的宗旨所在。黎平在介绍“十一五”期间贵州民生水利建设成就时如数家珍:五年间共解决了106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提前两年完成国家第一批饮水安全规划任务;实施病险水库治理646座,其中纳入国家规划的小(1)型以上病险水库全部治理完成并发挥效益;实施了一批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建设试点县项目;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25万多亩,农村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从0.37亩提高到0.64亩;新增农村小水电装机143万千瓦,实施了21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18个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建设。
    “这些民生水利工程,大大改善了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效地促进了农民群众增收和脱贫致富,给广大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黎平说。

    “五大体系建设”勾勒发展蓝图
    在谈到“十二五”贵州水利发展时黎平说,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神,按照水利部的要求和部署,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机遇和国家实施《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西南五省骨干水源工程建设规划》等投资机遇,继续以解决工程性缺水为重点,狠抓骨干水源工程和民生水利工程建设,为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将致力构建水利五大保障体系:
    一是努力构建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抓好已建项目的实施,新增实施一批大中型重点骨干水源工程和“五小”水源工程,实现新增供水量60亿立方米的目标,基本缓解城乡现有供水紧缺矛盾。
    二是努力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通过加快推进农村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工程、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病险水库治理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县和专项工程建设,新增灌溉面积500万亩,实现农村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目标。
    三是努力构建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完成有防洪任务的重要城镇防洪系统建设,加快对纳入国家重点中小河流治理的362条河流的治理,建成全省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防灾减灾体系。
    四是努力构建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取水许可和用水总量控制,建立入河污染物限排总量控制制度和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制度,使重点地区河段水体质量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
    五是努力构建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状态和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重点地区河湖生态用水明显增加,使当地生态与环境状况得到改善。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0年12月23日

作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