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全面实施新时期治水方略 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提供水利保障——访山东省水利厅厅长杜昌文 |
|
2010-12-23 |
记者:“十一五”期间,山东水利事业巩固了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局面,特别是有两件大事在省内甚至是全国水利系统都引起了强烈反响,一是2009年厅党组提出的新时期治水方略,再就是今年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请问山东省水利厅党组是基于什么判断和考虑,从而提出新时期治水方略和促成《办法》出台的? 杜昌文:山东是人口大省、经济大省,也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省份。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79.5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仅有303亿立方米,人均334立方米,不到全国人均的1/6,仅为全球人均的1/25。 在近年全球气候变化和大规模经济开发双重因素的交织作用下,山东省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全省地表径流开发利用率超过50%,地下水开发利用率达96%,水资源开发利用已接近极限,并进而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地下水漏斗区扩大以及地面沉降、河道断流、湿地萎缩、海水倒灌等一系列生态问题,水资源和水环境已不堪重负。 目前全省年缺水近40亿立方米,即使实施省内洪水资源化利用和从省外远距离调水,也仅能新增20亿立方米水资源,不仅仍然无法满足新增取水需求,就连当前的用水需求也无法满足。传统的用水方式和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 为适应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对水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针对山东可用水资源总量不足而用水需求又不断增长的情况,面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供需形势,必须围绕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谋划新时期山东治水方略,统筹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恶化、水灾害威胁三大水问题。最为关键的是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用水总量控制,通过限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更好地保障合理的用水需求,并将取用水总量控制在可补充、可循环、可持续的范围内,促进用水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禀赋相适应。《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办法》就是在这种背景条件下应运而生的,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自觉和对山东未来发展的高度负责。 记者:请您谈一谈山东水利“十一五”发展的主要经验和体会。 杜昌文:“十一五”时期,山东水利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山东省以占全国1.07%的水资源,灌溉着占全国6.17%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8.1%的粮食,养育了占全国7.1%的人口,支撑了占全国10.08%的经济总量。主要有以下六方面经验体会:一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水利工作的根本目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尊重广大群众的首创精神,努力让全体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与改革成果。二是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形成全社会团结治水的强大合力。三是必须坚持统筹治水,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统筹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灾害威胁和水生态恶化三大水问题。四是必须坚持依法管水,规范水事行为,调整水事关系,提高水行政执法效能。五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用现代治水理念、现代工程措施、现代科技手段、现代法律制度、现代管理方式,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六是必须坚持人水和谐,准确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正确处理人水关系,努力实现水利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记者:请您谈一谈“十二五”时期山东水利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思路,确立了哪些工作重点。 杜昌文:“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更是加快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跨越的关键时期。山东省政府与水利部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共同推进山东现代水利示范省建设,我们深感责任重大。 “十二五”时期,山东水利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统筹治水、科学用水、依法管水,全面实施新时期治水方略,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供水保障体系、安全可靠的防洪减灾体系、雨洪水资源化工程体系、水生态保护体系、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和现代水利信息化体系等“现代水利六大体系”,努力促进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跨越发展,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水利保障。从明年起,我们将着重抓好调水工程建设,加快构建“南北贯通、东西互济、库河相联、蓄引结合、城乡一体”的山东大水网;集中搞好中小河流治理,着力强化影响中小河流安全的薄弱环节;按照“四带三区两湖一环”的规划布局,建设山东水系生态系统;充分利用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的机遇,加快建设农村现代灌排体系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全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加快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大改革创新和水行政执法力度,运用价格杠杆机制、科技信息手段和现代法律制度,促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跨越。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0年12月23日
|
|
作者: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