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站在新起点抢抓新机遇开创新局面——天津市水务局局长朱芳清一席谈 |
|
2010-12-23 |
“十一五”期间,在水利部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指引下,我们紧密结合天津市情水情,确立并积极践行“建设节水型社会,发展循环水务”的治水思路,努力构筑水务发展“六大体系”,以昂扬向上的锐气、知难而进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志气,全力加速水务事业发展,实现了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务、循环水务的转变,为天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务保障。 回顾这五年的发展历程,我们经历了发展环境的复杂变化,经受了许多严峻考验和挑战,也探索出了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天津特点的水务发展路子。 一是坚持改革创新,水务管理体制和发展思路发生深刻转变。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推进水务体制改革,历史性地组建了天津市水务局,实现了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和模式,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扎实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务、循环水务转变,有力促进了水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水务发展成果更多惠及民生。紧紧抓住国家加大水利建设投入的历史性机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涉水需求,先后建成了引黄潘庄线路、农村饮水安全及管网入户、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一大批民生水务工程,水务基础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三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城乡水环境面貌持续改善。坚持标本兼治、人水和谐,不断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开展截污治污、河道清淤整治和堤岸绿化建设,做到实施一项水务工程,保障一方平安,改善一片环境,带动一河资源,实现共建共享、人水和谐。 四是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发展用水模式发生深刻转变。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基本构建起现代化水资源管理体系框架和节水型社会良性机制框架,水资源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水资源使用效率及利用效益显著提高。 “十二五”时期,是天津实现更高水平发展、充分体现城市定位要求的紧要时期,也是站在新起点开创水务发展新局面的关键时期。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三位一体”水务体制优势,以“建设节水型社会,发展循环水务”为总目标,以构筑水务发展“六大体系”为核心,着力加快水务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革攻坚步伐,着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水务体制机制,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水务保障。 一是加快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到“十二五”末,全市供水总能力将达到450万吨/日,全市城镇自来水供水普及率将达到100%,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将达到100%。全市深度处理再生水生产能力将达到46万立方米/日,海水淡化能力将达48万立方米/日。 二是加快防洪工程建设。到“十二五”末,独流减河、永定新河将恢复原设计行洪能力,城市防洪圈防洪标准达到200年一遇,海挡防潮标准达到100年一遇~200年一遇。 三是加快水环境治理工程建设。到“十二五”末,全市污水处理总能力将达到340万吨/日,城镇污水处理率将达到95%,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将达到98%,实现“大天津水清”目标。 四是加快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到“十二五”末,全市农村居民饮水将全部达标,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72,农田排涝标准普遍达到5年一遇、重点区域达到10年一遇,全市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控制。 五是提升节水型社会建设水平。到“十二五”末,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新水量将控制在10立方米以下,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以上,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小于12%,节水型企业(单位)覆盖率超过50%,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建成节水型社会。 六是提升水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建立权责一致、决策科学、监督有力的管理体制和投资主体多元化、产业发展市场化、行业监管法制化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行业规划、管理法规、定额标准、技术规范和服务标准。 “十二五”期间,天津水务人将站在新起点,抢抓新机遇,开创新局面,为天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0年12月23日
|
|
作者: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