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防汛抗旱抢险救灾: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2010-12-23

2010年8月,州区特大山洪泥石流抢险救灾,白龙江堰塞体处置施工现场。

(中国水利报记者 李先明 摄)

 

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夜战唐家山。

(中国水利报记者 缪宜江 摄)

2009年8月,防御台风“莫拉克”,国家放纵工作组在一线指导。

(中国水利报记者 张智吾 摄)

2010年7月,长江三峡水库开启五孔泄洪,三峡水库经受住了自建成后最大洪水考验。

(中国水利报记者 王健康 摄)

2010年年初西南大旱,贵州省木浪河灌区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效益,大旱之年力保丰收。

(中国水利报记者 王健康 摄)

  5年间,全国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达8438亿元,共减淹耕地19051千公顷,占中国耕地总面积的近1/6。5年间,我国依靠抗旱浇地年均挽回粮食损失3900多万吨,等于再造了一个“北大仓”。5年间,我国成功防御了41个台风和热带风暴,仅2010年一年就安全转移群众1700多万人次……

  一串串数字,写在水利人与洪旱灾害搏击的风口浪尖,写就“十一五”防汛抗旱抢险救灾的浓墨重彩。

  波谲云诡,跌宕起伏。“十一五”注定是中国防汛抗旱史上不平凡的5年。地震、洪涝、干旱、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多发频发重发,灾害种类之多、影响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灾害损失之重,历史罕见。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国家防总、水利部科学应对,周密部署,战胜历次重大洪涝灾害,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有效应对台风频繁登陆,成功化解次生灾害威胁,打赢了一场场防汛抗旱抢险救灾的战役,有力保证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艰苦卓绝,成效斐然。2006年的川渝百年不遇大旱,无一人因旱死亡。2007年淮河发生流域性大洪水,从容应对,大水小灾。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震损水库、水电站无一垮坝,震损堤防无一决口,奏响抗震救灾的水利壮歌。唐家山堰塞湖的成功除险,创造了世界上成功处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2009年北方八省冬麦区大旱以及长江中下游两湖地区的供水危机,国家防总首次启动Ⅰ级响应,为抗旱救灾工作提供有力保障。2010年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水利人20多个日夜鏖战白龙江,成功清除了处置难度超过唐家山堰塞湖的白龙江堰塞体。2010年全国111条河流发生超历史的特大洪水,由于防御工作及时得力,重要堤防无一决口,大中型水库无一垮坝。由于三峡水库的科学调度,长江上游干流1987年以来的最大洪峰安然下泄。

  数字的背后,是防汛抗旱理念的转变。在中央治水方略指导下,水利部门把以人为本、科学防控的指导思想贯穿于防汛抗旱减灾工作全过程,从汶川、玉树抗震救灾到舟曲泥石流抢险,从西南大旱到长江大水,“人”的安全成为防汛抗旱抢险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实践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坚持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

  数字的背后,是防洪工程体系的完善。5年间,治淮19项骨干工程全面建成,长江下游河势控制、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稳步推进,一批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建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力推进……目前,大江大河主要河段已基本具备了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洪水的能力;重点海堤的防御标准已提高到50年一遇以上。

  数字的背后,是非工程措施发挥着重要作用。5年间,一批防汛抗旱法律法规出台。2006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颁布施行,各级各类防汛抗旱预案制度逐步建立,全国抗旱规划编制完成。2010年,覆盖全国1836个县级山洪灾害防治区的非工程措施体系建设启动。5年间,各大流域相继组建了防汛抗旱总指挥部,防汛抗旱责任制进一步落实,防汛抗旱预案体系、物资储备和应急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防汛抗旱社会化保障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一场场暴雨洪峰侵袭,一次次自然灾害突至,水利人科学应对,化险为夷,以实际行动履行了对党和人民的承诺,践行了“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奋力夺取了防汛抗旱工作的全面胜利,谱写了中国防汛抗旱史上新的壮丽篇章。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0年12月23日

作者:欧阳春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