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扬红旗渠精神
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中牟县位于河南省会郑州和古都开封之间,总面积1416平方公里,人口70万人。2009年通过竞争立项,被确定为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我们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不断推进重点县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高度重视,大力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历史上,中牟县是黄泛区,大部分土地属于沙荒地、盐碱地,旱涝灾害频繁。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水利建设作为大事,连续20年开展 “水利杯”竞赛活动,形成了兴修水利的持续热潮,先后实施了挖河除涝、引黄配套、打井配套、节水灌溉等一系列工程,有效保障了农业增产。我们在科学编制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的基础上,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作为突破口,集中连片、整体推进。截止2009年底,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6.7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4%;节水灌溉面积45.57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53%。
二、拓宽融资,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
我们将资金作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关键,加大支持力度,创新投入机制。一是以项目建设为平台,实现大型灌区工程带动小型农田水利,投资9303万元,在杨桥灌区规划建设了5万亩的现代灌区示范区,并将打井配套、低压管道输水、田间斗农渠疏挖衬砌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全部纳入,涉及投资5000多万元,实现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重大突破。二是以整合资金为补充,坚持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投入,建立联动机制,仅2010年,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标准化农田、村村通道路资金2000万元。三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农民自愿投入为基础,拓宽融资渠道。县财政逐年扩大财政预算比例,累计投入800多万元。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效益驱动、民主协商的形式,发动受益群众自筹及以劳折资530万元。
三、加强建设管理,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质量
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纳入全县重点项目,明确分包领导和责任单位,努力建成精品工程。一是健全工程建设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对每一项工程,一律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构建项目法人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政府部门监督为主体的质量保证体系,逐级分解任务,严格检查验收。并对施工企业、监理单位登记注册,出现问题严肃追究。二是严格建设资金监管。由县财政对项目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实行县级报账制,按工程进度拨付资金,接受财政和审计部门的定期审查,杜绝截留、挤占、挪用工程资金的情况发生。对群众以劳折资和自筹资金管理使用,及时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四、坚持改革创新,保障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持续发展
一是深化灌区管理机制改革。开展了以水费征缴为核心的灌区管理体制改革,成立了农民用水协会、农民用水组,实施了用水计量到乡镇、按亩次灌溉、定额收费等管理模式,实现了引黄灌区规范化管理。二是形成了用水组监督、水管员管理的模式。村联户代表会议推举产生村级用水组后,由用水户推荐产生水管员,负责机井管理维护、电费收缴等工作,其报酬及工程养护费用由联户代表核定后,在收取水费时一并计征。三是深化水管体制改革。按照“公益性经营性分开、管养分离”的原则,完成了水管单位改革工作,每年落实人员经费437万元,工程维修养护经费629万元,稳定了队伍,提高了工作水平。
明年是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的最后一年,我县将增加投资2000多万元,在县西部重点建设桥、涵、闸574座,在县南部重点搞好机井升级改造2000多眼,确保如期完成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各项目标任务。
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虚心学习先进县区经验,继续弘扬红旗渠精神,以民生水利为主线,迅速掀起水利建设热潮,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0年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