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围绕中心 把握重点 狠抓落实
全力做好“十二五”水利规划计划工作
一、“十一五”规划计划工作的特点
总体来看,“十一五”是水利投资规模最大、规划目标实现最好、人民群众直接受益最多、行业能力提升最快的时期。总结规划计划工作,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是落实水利建设投资最高的五年。全国共落实水利建设投资约7000亿元,与“十五”相比接近翻了一番。中央水利投资规模为2934亿元,其中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占78.9%,财政专项资金占18.6%,水利建设基金占2.5%;年均投资规模为587亿元,是“十五”的1.7倍。中央水利投资用于防洪工程占41.2%,水资源工程占49.3%,生态及专项工程占9.5%;用于民生水利建设占60%;用于中西部地区水利建设占79%。2010年全国水利建设投资超过2000亿元,其中中央水利投资达987亿元,比上年增加55%,再创历史新高。
第二,是推进重点水利建设最快的五年。治淮等大江大河治理、控制性枢纽、水资源配置、流域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民生水利加快实施,共解决2.1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专项规划内6240座大中型及重点小型、东部1116座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启动了新一轮5400座小(1)型水库除险加固,对434处大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万平方公里,开展了1000余条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
第三,是审批水利规划和项目最多的五年。组织编制完成80多项水利规划,已审批64项,较“十五”增加14项;其中,国务院审批24项,较“十五”增加11项。全国及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流域防洪规划两大基础性规划均得到国务院审批,七大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完成技术审查工作。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报送重点水利项目218项,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项目139项,较“十五”增加55项,批复项目总投资4119亿元,是“十五”批复项目投资的3倍。
第四,是强化规划计划管理成效明显的五年。出台了《水利规划管理办法》等20项规划计划管理制度。开展了西南重点水源、防洪薄弱环节、重点工程建设等100多项调研工作,尤其是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展了30多项重点区域水利专项调研,为国家出台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提供了基础。组织开展了投融资政策、水生态补偿机制、水利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专题研究。开展了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工作,加强了水利统计等基础工作。
二、“十二五”规划计划工作的重点
面对“十二五”大规模水利建设任务、高强度水利投入和繁重的改革管理工作,规划计划工作要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全力做好以下各项重点工作。
第一,积极落实水利投入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结合有关水利规划和建设安排,初步测算“十二五”全国水利建设投资需求约2.1万亿元,其中中央投资约1万亿元,年均2000亿元,比2010年投入水平翻一番。规划计划部门要积极争取大幅度增加各级财政对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同时努力开辟新的投资渠道,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使中央和地方水利投入有较大幅度增加。
第二,全力推进水利突出薄弱环节建设。加强水利突出薄弱环节建设是“十二五”期间水利建设的重中之重,要统筹做好规划,突出投资重点,加快建设进度,保证工程质量。在继续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的同时,重点抓好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蓄滞洪区建设、山洪灾害防治等防洪薄弱环节建设;抓好西南等地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推进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同时,要强化水利监测、预警、应急抢险等行业能力建设。
第三,切实抓好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前期工作是开展大规模水利建设的重要保障。针对面广量大的水利工程建设,规划计划部门要集中调配技术力量,创新前期工作机制,保证前期工作经费,把握建设重点和标准,提高前期工作效率和成果质量,全力推进各类项目前期工作,为提升新一轮水利建设整体水平打好前期基础。
第四,争取开工建设一批重大水利工程。要抓住国家大幅度增加水利建设投入、加快水利发展的难得机遇期,力争“十二五”开工建设珠江大藤峡、黄河古贤、淮河出山店等控制性枢纽工程,提高流域防洪和水资源调控能力。要高度重视工程建设中的征地、移民、生态环境等问题,妥善安置工程移民,节约集约用地,加强对生态敏感目标的保护,争取推动一批重大工程开工建设。
第五,切实做好重点水利规划工作。加快报批七大流域综合规划、抗旱规划等重点规划,有序开展其他重要江河及跨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支流综合规划编制,抓紧组织编制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等,进一步完善水利规划体系,为科学治水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第六,继续强化规划计划精细化管理。要管好用好大规模水利建设投资,优化投资结构,合理安排年度计划,加强投资计划执行的监督和检查,并做好与预算管理的衔接和协调。抓紧出台《水利工程前期工作成果质量评价管理办法》,推进前期工作招投标。严格执行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强化涉水事务的规划管理。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0年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