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庆祝建党90周年系列特稿之四:谋科学治水 利国计民生

  对人类生命财产构成的最大威胁有三:战争、地震、水旱灾害。我国自然灾害尤以洪涝、干旱的危害为最大。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一个国家的执政党如何对待水资源问题,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兴衰。因为水资源已成为具有政治和经济意义的战略性资源,是国家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就是除水害的积极倡导者和伟大实践者。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始终把“治水兴水”作为“治国安邦”的重大方略,根据实际国情和水情,确立治水方针,推动水利事业不断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支持和保障。

  从“农业命脉”到“基础设施”

  1934年,毛主席提出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重要论断。不仅指导了当时共产党领导的苏区(解放区)的农业建设,而且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水利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蓄泄兼筹”的治水方针指引下,整治山河,大规模兴修水利,以治淮为先导,对海河、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大湖进行治理,掀起了大规模群众性治水热潮,初步奠定了我国水利事业发展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和环境意识的缺乏等种种原因,河流污染、湖泊萎缩、湿地退化、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直至黄河断流,发达国家200多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在我国这一阶段集中显现。更有国外媒体放言:黄河断流意味着中华文明走向衰亡。

  面对水安全状况日趋严峻,特别是’98大水之后,我们党对水利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提出,水利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把水利摆在了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大江大河治理明显加快,水利法治建设迈出重要步伐,水利体制机制发生重大变革,水利改革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

  从“人与自然和谐”到“民生水利”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把水资源问题同粮食、石油一起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提高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

  水利事业在可持续发展的航道上积极进行了新的探索。这一时期,水利部党组提出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新思路。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逐步建立水权制度和水市场,建立流域和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建设节水型社会,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治水新思路的提出,标志着水利的发展发生了重大调整。由过去主要是防汛抗旱,发展到与国民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缓解社会矛盾、生态建设等密切结合起来。

  2000年世纪之交,黄河遭遇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干旱,来水较正常年份偏少56%。然而就在这年,黄河告别了断流的历史,至今已实现连续11年不断流,连年的调水调沙更打消了人们对黄河涨上天的忧虑。塔里木河调水,让濒死的胡杨林重新生发出鲜嫩的新芽;黑河调水,使干涸的居延海重现往日美景。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万元GDP用水量大幅度减少,农业灌溉用水实现零增长,封山育林、轮牧休牧广泛实施,水土流失得到重点防治,河流排污管理日渐加强,需水管理悄然实施,经济产业结构迅速向节水方向调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旋律,在神州大地唱响。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深刻阐述,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水利部党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丰富了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首次明确提出“民生水利”这一治水理念。以人为本是水利工作的根本要求,体现在水利工作中,就是要大力发展民生水利,这不仅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着力点。

  民生水利,不是简单的某些具体水利工程项目,而是强调一种发展理念,倡导一种价值取向,确立一种实践要求,实现一种目标追求。“为谁干”:把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干什么”: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作为工作重点。“谁来干”: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形成治水兴水的合力。“怎么干”:把群众受益与否、满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基本标准。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2010年底前,完成6240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2013年年底全部解决全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

  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民生水利“提速”前行,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果。洪涝灾害造成的年均死亡人数大幅度降低,从20世纪50年代的8976人降到2008年的633人。提前6年实现联合国千年宣言提出的到2015年将饮水不安全人口比例降低一半的目标,亿万农民告别了祖祖辈辈喝水难的历史。从2008年到2010年3年间,7356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彻底告别病险,新一轮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进行。治水办电、发展小水电代燃料,使山区农民过上了现代、文明、健康的新生活。实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逐渐实现了工程建设、移民安置与生态保护的多赢。通过灌区改造、小流域治理、水利血防等工作,显著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

  2009年,水利部党组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划定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明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红线是钢线,也是底线。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必将彻底改变以往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忽视水资源承载能力,无序、过度开发水资源的做法,真正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为今天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水资源保障的同时,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从“生命之源”到“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近年来,世界性的气候异常,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21世纪,水对人类的重要性就像20世纪石油对人类的重要性一样,成为一种决定国家富裕程度的珍贵商品。

  在带领人民走向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面对水资源短缺的状况,我们党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科学的判断。

  在新世纪7个中央一号文件体现水利在“三农”工作中重要地位的基础上,2011年新春伊始,中央一号文件首次聚焦水利:《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对水利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描绘了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中央一号文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出台的第一个水利综合性政策文件,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水是生命之源”已是不争的事实、普世的认知,“水是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党中央对水资源重要作用的全新定义。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对水利在新形势下重要地位的深刻阐述。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第一次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新时期水利战略地位,这是我们党对水利工作认识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水利部党组依据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提出了必须准确把握和着力处理好八个关系,即发展与惠民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流域与区域的关系,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调水与节水的关系,建设与管理的关系,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硬件与软件的关系。这八个关系,是对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丰富和完善。

  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大力发展民生水利,是科学发展观在水利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有效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推进水利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符合国情水情、顺应民心民意的成功治水之路。

  以中央一号文件为标志,水利改革发展步入新的历史征程,全面开创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的时代号角已经吹响。

  实践证明,我们党与时俱进的治水方略科学准确,水利改革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是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光辉思想是照亮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的灯塔。

  总有一种力量鼓舞我们风雨兼程、破浪前行,那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锋力量。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一定是。

朱进星 王鑫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海河防总召开2011年首次防汛例行会商会
山东胶州市遭受近10年来最大暴雨
海委部署2012年部门预算编制工作
黄委党组举行中心组(扩大)学习
京华时报:海水淡化进京价8至9元/立方米
中新社:山东遭遇入汛以来最强降雨 11座水库超限9座溢洪
21世纪经济报道:黑龙江样本:求解水利建设资金配套难题
中国政府网:贵州省将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2%建设农田水利
成都商报:唐家山堰塞湖超警戒水位2米 唐家山堰塞湖停航
成都日报:我省强降雨致6人死亡 4人失踪 8人失去联系
中新网:未来三天四川盆地等地有较强降水 江南华南大部高温
广东省水利厅认真贯彻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 全力抓好民生水利建设
武都水库工程经受住今年首轮洪峰考验
中央检查组对淮委直属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治理进行集中检查
淮安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程为生态市创建“添砖加瓦”
水利部党员干部认真收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直播 聆听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
四川部分中小河流超警 阿坝茂县突发山洪泥石流灾害 国家防总工作组赶赴灾区指导抗洪抢险
太湖局举办党组中心组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扩大)学习班
济南:加大汛期防洪避险宣传力度
晋冀鲁等部分中小河流出现涨水过程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050575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