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红都唱响碧水欢歌

  1937年的一个普通日子里,经过二万五千里长途跋涉的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了延安。在这满是黄土高坡和丘陵的沟壑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全国人民走向了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这片年降水量只有500毫米的土地,因为为中国革命作出的巨大奉献而赢得了“红都”美称。

  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得延安水利建设成为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延安广大人民群众大力发扬伟大的“延安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富裕、生态、和谐新延安的目标,坚持兴水治旱,打坝造地,昔日的穷山恶水已经完全发生了变化,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用水条件得到了显著提升。

  “再也不用担心去找水了,这在过去是完全不能想象的。现在的水甜,也没水垢。”

  延安是一个资源型缺水地区,全市人均水资源量只有649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量的30%,占全省人均量的56%,水资源的紧缺一直是延安发展的老大难问题。

  为了破解水资源瓶颈,延安市先后启动了南沟门水库、延安供水复线工程等水源工程建设,开工建设了安塞马家沟、洛川安生沟、甘泉岳屯、宝塔红庄等小型水库建设,完成了12个县城净化水厂和管网的扩建改造,实施了黄陵郑家河、延长王家河、子长红石峁、洛川吴家河、延川南河供水等水源工程,并完成了15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使得县城日供水能力从2000年的3.22万吨增加到4.92万吨,有效地缓解了城市发展对水的需求。

  延安市以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为契机,加大财政投入,按照“科学规划,全力实施,提高质量,整体推进”的总体思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程建设管理,全面加快工程实施和建设进度。

  延安市安塞县沿河湾镇侯沟门村,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在这里和乡亲们一起过大年。谈起如今的新变化,58岁的康海发带着浓厚的陕北口音笑着说:“2009年10月村里通上了自来水,我们家农家乐也扩大了规模,还请了4个人帮厨,全年收入达20万元。”

  据了解,通过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建设,延安市完成投资6.7亿元,累计建成抽水站、机井、自流引水、水窖、土井等各类供水工程4418处,解决了10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使得自来水普及率达90%以上。水通了,农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富裕,越来越甜蜜。

  “再也不用担心去找水了,这在过去是完全不能想象的。现在的水甜,也没水垢。每天来吃饭的人特多,我们从年头忙到年尾。”老康的老伴郭生燕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说。5年过去了,康海发家墙上一幅幅彩色大照片向南来北往的访客讲述着这个农家小院的光荣,总书记临走时说的一句话——“农民生活要像年糕一样,一年比一年高”的愿望也变成了现实。

  “现在的地可老好了,平展展的。从一个沟口进去,满是长势喜人的庄稼。”

  初夏的第一场雨刚过,延安市子长县余家坪乡石家沟村石景山家小院里,围坐着一大堆妇女在切洋芋种子。

  “通过治沟造地,我们村土地大大增加。往年我家只需要备1500斤洋芋种子,今年需要备3600斤。一家人忙不过来,村里各家都互相帮着忙,切洋芋种子。”56岁脸色黑红的石景山说。

  1999年,延安市率先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成为全国第一个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城市,先后完成国家计划内退耕还林面积889万亩。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群众吃饭问题,延安市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加强淤地坝建设,在农田建设质量上做文章。“十一五”以来,全市先后建成481座淤地坝,完成500座旧坝修复,新增和恢复利用沟坝地4万余亩。

  从2010年开始,延安市又在子长县、延川县和宝塔区进行治沟造地试点,加快自然淤地进度,仅半年时间,就修地2.6万亩,其中新增2.2万亩,使得曾经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如今满是绿粮川。

  “现在的地可老好了,平展展的。从一个沟口进去,满是长势喜人的庄稼。如果放在过去靠自然淤得十几年,现在通过机械推地建设,一年就建成了。还是共产党好。”经历过解放战争的73岁的李凤莲高兴地说,并兴奋地唱起了陕北信天游,来赞颂治沟造地的好处,“荒山变成花果山,地上干成米粮川,拐沟拐岔聚九滩……”

  昔日的“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延安人民也改变了过去广种薄收的种植习惯,调整产业结构,利用新品种、新技术,改造“烟、果、羊、薯”等传统产业,培育和发展了畜草等新兴产业,创出了一条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新路子。

  “小时候,延安就是一片黄色,现在已经全变绿了。”

  由于自然条件等诸多原因,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延安一直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高达2.58亿吨,占陕西省入黄泥沙量的1/3。“一场老黄风,从春刮到冬”“山连山来峁连峁,三山五岭不见苗”。延安人民曾用歌谣无奈地描绘出家乡生态脆弱的景象。

  如今,站在宝塔山顶俯瞰延安,只见城区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被四周绿色的山峁所环抱。初次到这里旅游的张小姐被满目的浓绿所震撼,她很难将自己眼前所看到的一切与想象中的黄土高原联系起来。而对于在这里生活了60余年的吉坛老人来说,这些却并不奇怪。“小时候,延安就是一片黄色,现在已经全变绿了。”这个城市由“黄”变“绿”的点点滴滴在老人的记忆中真实而且鲜活。

  从1999年开始,在开展退耕还林的同时,延安市采取“政府领导,部门联动,项目配套,资金捆绑,联合办点,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等办法,实行水土保持大示范区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加快水土保持建设,转变当地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吴起县利用小尾寒羊耐粗饲、繁殖快、易管理、生产周期短、效益高等特点,置换和改造传统的畜牧产业,引导农民发展舍饲养羊;同时改变过去单一栽植乔木林的传统做法,采取“草灌”先行,选育引进良种,建立优质牧草基地,鼓励农民在退下来的土地上种植牧草,用于舍饲养羊。目前全县退掉坡耕地150万亩,还草60万亩,发展山杏林150多万亩,淘汰土种山羊23.8万只,舍饲小尾寒羊6万多只,舍饲养羊已达12694户,占农户总数的55%。据测算,舍饲小尾寒羊的效益相当于散牧土种山羊的10倍以上。

  据了解,“十一五”以来,延安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3万公顷。延安山川大地初步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红都”披上绿装。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1年7月3日
王剑 夏雨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050575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