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至今,多难的安徽省和县大地经历着旱与涝的洗礼。一支由和县水务系统党员组成的抗旱排涝服务队,数月里转战全县10个乡镇,无偿安装、维修村级抗旱排涝设备70余台套,有效保障水源的及时调度,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机站维修120”。
火线成立服务队
“邵主任,我们机站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不能运行了,请你们速来支援。”和县石跋河闸管理所主任邵定发的电话里传来了善厚镇陶店村村书记李家存焦急的声音。怎么办?全所40多名职工正分布在8个分站里,三班倒24小时提水抗旱呢!
“让我带几个下班轮休的党员去吧!”刚下班的管理所副主任、党员崇宗华主动请战。经过两天近17个小时的奋战,大东圩站再一次恢复提水功能,看着滁河水重新流进村庄的稻田里,李书记感激地说:“谢谢啊,要不是你们,这几千亩农田还真不知道怎么耕种下去呢。”而正是这次火线救援,让这支党员服务队名声大振,几个月里,他们转战全县各镇,随叫随到,为基层排灌设备的顺利运行立下了汗马功劳。
艰难辛苦不退却
“老百姓旱涝保收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苦点、累点不算什么。”服务队机务组组长王元虎介绍,这支党员服务队的成员,基本上都是做完本职工作,一下班就奔赴服务现场。
5月31日,队员聂荣保早晨5点下班后,驱车20公里赶到乌江石山抗旱站参加维修,35摄氏度的高温与20多小时高强度的工作,下午他昏倒在工地上。同事们用水将他全身淋湿降温后,送到附近医院急救。第二天早晨,稍有恢复的他,又来到维修工地,重新加入到服务中。
65岁老职工张良珍已退休多年,当她得知单位人手不足,主动加入到服务队,为乌江一级临时抗旱站值了一个星期的班。“正是这些队员的任劳任怨,才使我们管理所自身工作和基层机站维修服务都没耽误!”王元虎说。
旱涝急转见本色
喜怒无常的老天好像总是在与人们开玩笑,从6月中旬开始,大暴雨连续肆虐和县大地,江河暴涨、水库溢洪……刚刚还在艰苦抗旱的队员来不及休息,又来到防洪抢险的阵地。“最厉害的是南乡,几个小时就下了150毫米的雨,队员们又不得不把刚提入圩内的水重新排出外河,真是既痛心又无奈啊!”邵定发说。
水情就是命令,老百姓的利益就是命令。雨季一到,队员们又分赴各个灌区,查水情、测库容、抢修设备,在不浪费水资源的前提下,排出余水保圩内安全。“虽然已经有两个多月没有休息好,但疲劳不是我们党员浪费水资源的借口,我们会把国家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口上。”崇宗华睁着布满血丝的双眼笑着说。
创先争优解民愁
服务中,有时不得不改变过去一贯的作业方式,最大限度地改装设备。在乌江张家坝,队员们找到了20世纪70年代的水文资料,经过多次论证后,将张家坝排涝站改成临时抗旱站,引江济湖,一举解决了5万多亩农田的夏种水源。改变水泵功能,增加电机功率,将水强行送上40米高程,以技术骨干为主的队员们总能想方设法破解服务中遇到的各种难题,让失望的百姓重新燃起希望。维修中往往是一处抢修未结束,另一处求援电话又响起,为节约时间,队员们饿了啃方便面,渴了喝瓶矿泉水,就是想早点把老百姓的灾情降到最低。“虽然今年的灾情历史罕见,但有了这群党员的帮助,我们就能打赢这场攻坚战!”石杨镇八禁村的叶国龙动容地说。
“党员为群众服务就是不计报酬,老百姓利益大于天。”和县水利党员服务队正是基层党员创先争优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