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崇康(左一)生前在新平村检查群众饮水情况
3月14日,湖南省衡阳市蒸湘区呆鹰岭镇水利专干、共产党员莫崇康在新民村开展“大走访”活动时,因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他把生命的最后一刻奉献给了他挚爱的乡亲。
莫崇康走了,当地村民和蒸湘区各部门干部无不万分痛惜,深情悼念这位大家都熟悉、提起来都竖大拇指的老同志。3月28日,衡阳市水利局作出决定,号召全市广大水利干部向莫崇康同志学习。
镇上的水利“活地图”
“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体现在莫崇康的身上是忠诚爱岗,倾尽毕生精力和聪明才智的奉献精神,是舍小家、顾大家的全局精神。
莫崇康担任蒸湘区呆鹰岭镇水利管理站站长22年,水利专干6年,从一个年轻小伙到年近花甲,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水利事业。对水利的热爱,对事业的执著,28年如一日。
一年365天,莫崇康就有350天在村里工地上。一顶草帽、一双胶鞋、一条毛巾是莫崇康出门常见的“装备”,每天坚持步行检查34处涵闸、20公里防洪堤,从不间断。尤其到旱汛来临之际,他连续奔走在乡间田头,不厌其烦地仔细检查每一处工程,不放过一个涵闸和一处堤防。几十年下来,他对镇里的灾害隐患和水利工程了如指掌,被群众誉为该镇水利“活地图”。
2006年,受“比利斯”台风的影响,蒸水河先后几次超警戒水位,新民村蒋家台防洪堤出现管涌并迅速加大。在采取沙包堵漏效果不佳的情况下,莫崇康建议先打木桩再丢沙包。抢险指挥部采取了他的建议后,1小时内堵住了管涌,减少了灾害损失,保住了防洪堤。
2010年4月份汛期来临之际,新民村黄美洲涵闸被漂浮物卡住,渗漏的洪水已经淹没了部分稻田,如不及时处置,堤内的稻田、鱼塘和民房将全被水淹。58岁的莫崇康脱下衣裤,下到冰冷刺骨的河水中,奋力将卡在涵闸中的漂浮物清理出来,将涵闸关上,又找来4床棉被,将涵闸周围密封,看到没有洪水泄漏,才放心地离开。
为解决新民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修建自来水加压泵房,莫崇康天天驻守工地督促工程进度、检查工程质量。
他的儿子曾经劝父亲要注意身体,但莫崇康总是说:“我对水利设施太了解了,我只要还能动,就是死也要死在工作岗位上!”
敢说真话的工程管理人
水利人的负责精神,在莫崇康看来,就是视水利工作为己任,一丝不苟、敢挑重担、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就是敢于吃苦、敢于排难除险的攻关精神。
蒸湘区呆鹰岭水管站11人、排灌站17人,过去20年里没有一人在编,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完成以前,近10年没有一人上访。是什么把28个人的心聚到一起呢?熟悉莫崇康的人都知道,是他用过硬的作风带动人,用细致的工作感动人。
为工作,莫崇康敢于说真话,讲实话,宁愿得罪工程老板,也不能在工程质量上有什么闪失。近几年来,他管理的工程不少,可他从不伸手为自家要工程的材料,到现在,他家的房屋还是粗坯房。
2010年6月,堰头村杉旭河地段200多米长的堤坝发生滑坡,如不及时采取措施,泥土势必将河床堵塞,大堤可能被冲垮,堤内400多亩农田和两个组的居民生命财产将难以保全。当时在现场抢险的工作人员提出在坝底打桩加固,再用塑料薄膜铺在堤面防止大堤下滑。熟悉情况的莫崇康立即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说,这种方法在其他地方也许可行,但该段堤坝全是紫色页岩,桩根本就打不稳,在堤坝上铺塑料薄膜增加了堤的压力,在河床面临堵塞、水位升高的情况下,很可能使大堤垮塌。他建议采用人工减压的方法,把堤外坡的松土全部除去,减轻大堤的压力,再取新土用人工压实,防止水流渗透。按照他的建议,果然既节约了资金,又达到了预期效果,避免了险情的发生。
“我只为老百姓办好事”
水利人的求实精神,体现在莫崇康身上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莫崇康讲党性、讲纪律、讲原则,上下班和开会从不迟到、早退。过硬的工作作风得到了同事们一致认同。他简朴、节约,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他总是穿着2006年发的那套蓝色的水政制服,直到他倒下的那一天。他待人诚恳、谦和,邻里乡亲无不称赞。他对自己有个要求:“我只争第一,不争第二;我不为名,不为利,只为老百姓办好事”。他常年奔访在百姓家,查探民情,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蒸湘区呆鹰岭镇新民村的灌溉渠道灌溉着新民村800亩农田。3月13日的中午,莫崇康发现水渠渗漏,顾不上吃饭,和村支书沿岸丈量失修的水渠长度,仔细地记录。200米长的水渠,用浆砌石砌起来,造价要4万多元,莫崇康提出,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5000元,把这个渠道修好。
在莫崇康的遗物中,有两样东西引起了记者的注意:10多本红色荣誉证书和一堆新旧不一的记事本。证书中有“全省优秀水政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记事本上,有一次次防洪检查的文字记录,有呆鹰岭镇每个村组最新的水利设施情况,有对工程的数学运算,有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建设情况……
“引水渠道纵横南北利人民,崇义多才高风亮节誉乡里”,白色的挽联,抒写着莫崇康平凡而崇高的一生。
来源: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