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将军渠:两代人魂牵梦绕

2011-06-21


杨兆生在十八团渠边向儿子杨英利讲述当年看水情况

 

十八团渠英雄纪念碑

蜿蜒曲折的十八团渠

    2011年5月15日,天山南部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日子:由王震将军踏勘的第一条人工大渠——十八团渠诞生60年。

  60年来,十八团大渠延续着两代党员管水人的故事。

  父子同一足迹

  1950年7月,杨兆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9月,他参加了开挖十八团大渠的战斗。他所在的十八团特务连负责龙口段挖渠,他和战友们连续奋战在大渠工地,硬是靠十字镐、钢钎凿,人背肩扛,一筐又一筐,将上万方土方背到戈壁滩……10天、30天、5个月、8个月后,一条62公里长的大渠横亘在茫茫戈壁滩上,南疆地区第一条兵团人挖出的大渠诞生了。

  1951年5月15日,大渠开闸放水。杨兆生和战友们亲历了这一历史时刻。

  大渠开闸放水后,杨兆生放下十字镐,成为第一代管理十八渠的管水兵。主要职责是步行看渠、割芦苇草、测水。之后,杨兆生荣幸地参加了灌溉管理培训班,系统学习了测水、量水技术,认识了流速仪和量水堰。结业后,杨兆生成为十八团渠第一代测水员。

  1959年,杨兆生有了儿子,他满怀深情地给儿子取名为杨英利。杨英利成人后,沿着父亲走过的路,在十八团渠上一步一个脚印,继续书写着兵团“管水兵”的骄傲和辉煌。

  杨英利第一次在灌区推行日记式24次水位记管理及结算,将人工4次观测提高到24次;第一次在十八团渠推行配水岗位目标管理百分考核办法,并获得良好的效果……

  1991年9月,杨英利加入中国共产党,沿着父亲的足迹走:测水员、总调配、副教导、副所长。父子两人在兵团水利事业的舞台上扮演的角色是这样的一致。

  悠悠岁月情,两代管水人。

  两代人渠上春秋

  1969年,党员何祖兴携妻从山清水秀的北疆石河子玛纳斯河管理处,来到空气干燥的南疆十八团渠管理处。

  不久,从事保管、会计工作的何祖兴夫妇,被安排到水利一营下游站五支渠从事配水工作。

  单家独户的五支渠,条件、环境相当差,没水没电,是水利一营最偏僻、条件最差的配水点。每次看水,何祖兴都要来回走6公里的路程,每天需要观测4次水位,一天下来,何祖兴要走20多公里路程。家里穷,孩子骑着家里唯一的一辆自行车,去很远的地方上学,所以何祖兴一辈子都不会骑自行车,也从未领取过自行车补贴。为了减轻何祖兴看水走路的辛苦,每到星期天,孩子就会骑车带上他去看水,二儿子何建生当时上初一。也就从那时起,在父亲何祖兴潜移默化的教育下,何建生逐渐成长,并慢慢学会了看水。在这样的环境下,何祖兴带领全家在五支渠坚守了4年。

  何祖兴常说:“我是一名党员,党员就是一定要思想好,大公无私,不搞特殊。”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吃饱,何祖兴夫妇就带着孩子们去捡稻子、麦子,却从未想到自己是管水的而搞特殊。有一次,何祖兴在看水途中捡到两只走失的羊,孩子们说:“爸爸,杀了吃吧?”何祖兴坚定地说:“不行!这一定是连队走失的羊。”他让孩子们每天割草好好喂着,一星期后,何祖兴通过接水人打听到丢失羊的连队,很快将羊给送了回去。

  1980年,何祖兴被安排到上游段三支干管水,这里的条件好多了,起码再也不用走很远的路去看水了。次年,何建生中学毕业参加了工作,便与父亲何祖兴一起管水。

  三支干就是现在的上户乡区域,少数民族居多。父亲告诉儿子:“我们在这样的特殊环境里工作,一定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地看水尺,管好水,要真诚待人,公平做事。”在三支干管水的7年里,父亲教会了儿子许多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原则,也与周边的少数民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88年,何建生被调到水利营最远的管水点——下游段从事水管工作。一年后,被调回水利营从事整个渠道的测水工作。父亲对儿子说:“测水工作十分重要,责任心要极强,你要好好学习水利知识,千万千万不要让领导失望!”

  何建生牢记父亲的话,报名参加了成人考试,专业就是水利工程管理。在3年的学习中,他刻苦努力,学以致用,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1991年,何建生的女儿刚满一岁,夫妻俩被调到当时最远的下游站六支渠管水,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渠道一线水管职工。对何建生来说,是第3次来这里工作了。他继续从事配水工作,同时兼顾下游站各个渠道的测水工作。每天早出晚归,日复一日地测水,阳光的暴晒使他肩背上的皮不知脱落了多少层,但他没有一句怨言。梁秀云默默地支持丈夫的工作,除了每天完成好养护工作外,还把家里的自留地收拾得井井有条,陪着丈夫任劳任怨地过着与世无争、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平淡生活。一年、两年……一晃就是4年。

  1995年,水管一线试行集中管理,何建生夫妇被调到上游站工作,何建生担任了上游站站长职务,担子更重了。1996年7月何建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何建生对妻子说:“不要以为是站长妻子就可以搞特殊,就可以不劳而获。你应该以身作则,在站上处处起表率作用。”就这样,这对普普通通的夫妇,默默地在渠道一线坚守了13个年头。

  2009年,何建生调到十八团渠首龙口站从事引水工作,离库尔勒近了,但夫妇俩依旧想念着渠道一线的日日夜夜。

  他们的女儿从一岁开始就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带着,一直到高一。女儿是个懂事听话的孩子,学习也很自觉,从不让老人们操心,但遗憾的是女儿在中考时,离重点高中分数线仅差4分,在高考中离本科线仅差十几分。

  “如果我们能在好的条件环境工作,一直和孩子在一起,帮她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也许就不会总是在关键时候差那么一点点了……”妻子擦一把泪水,难受得说不下去。

  女儿叫何淼,何建生对她说:“因为你是兵团水利人的后代,爷爷奶奶是上面那个水,爸爸妈妈是下面那个水,爷爷奶奶把一生都献给了水利事业,爸爸妈妈也会踏着他们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爸爸希望你长大后,做一个胸怀像大海一样宽广的人,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

  如今何淼大了,她感慨地说:“都说人挪活树挪死,爷爷奶奶那个年代就算了,可我爸妈在这渠道一线坚守了30多年啊……”

  父亲何祖兴已故去,十八团渠龙口站站长何建生说:“这将军渠,咱还要世世代代管下去!”

  如今的十八团渠,从土渠到预制板防渗透,从人工调水到计算机自动调配水,从人工测水到电子水尺一天24小时自动监测,从职工分散居住到集中居住,从步行巡渠到开车巡渠……这一切,无不浸透两代十八团渠人的心血和汗水。

    来源:中国水利报

郑绵辉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050575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