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卫国(右)十七年如一日孝敬老人
三门峡黄河明珠集团综管中心的宋卫国,在春节期间,收到了“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的奖章和证书。这是由全国老龄办、民政部、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共青团中央等部门组织评选出的。
17年来,宋卫国用善良坚忍的质朴情怀,诠释着中华儿女的拳拳孝心。
提起他,明珠集团离退休老同志无不竖起拇指,宋卫国是他们老伙计宋荣武的好儿子,是他们眼中的“大孝子”。提起他,明珠集团综管中心职工无不称赞。工作上,他从不拈轻怕重,推诿扯皮,2002年3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对工作更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生活中孝亲敬老,勤勉自律。年年民主评议党员,他都被评为优秀,还曾获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真正做到了“一个党员一面旗帜”。
卫国的父亲今年79岁,母亲77岁。笔者来到老人家中,老人正在看电视,一眼望去,老人脸色红润,体型富态,身上干净整齐。家里窗明几净,东西放置井井有条。阳台晾晒着几条刚洗好的裤子。
衣不解带床前尽孝三位老人
十几年前,宋卫国父亲患脑血栓,生活不能自理。作为家中老大,他更多地承担起了赡养老人的义务,尽最大可能孝敬老人、照顾老人。老人交代的事,他跑得最快,从不耽误。老人生病,他衣不解带床前尽孝,老人需要的药物,他第一时间买来送到手中。一有空闲,就陪着老人聊天、散步。老人把大事小情交给他办才放心,尤其生病时,他在跟前老人就觉得踏实。在全家人心目中,他就是主心骨、顶梁柱。
1994年,宋卫国的父亲又患上了糖尿病并发心脏病,住院40多天,宋卫国忙前忙后,喂水喂药,端屎端尿忙个不停。出院后,老人生活一直不能自理,白天由母亲照顾,晚上由他跟几个弟妹轮流陪护。每天晚上,即使不需要他陪护,他也要跑去看一眼,给老人揉揉腿、洗洗脚,才安心回家休息。
由于居住条件的限制,父母不能和自己同住。老人住的房子冬天没有暖气,一到冬天老人就容易生病住院。每到冬天,他跑得更勤了。他看到使用电暖器和空调取暖效果不好,就在自己住所附近为老人租房。老人住上了有暖气的房子,他心里踏实了。每天下班后,他第一件事就是往老人那跑,买点菜,给老人做顿可口的饭菜,打扫卫生,陪老人唠嗑,听老人唠叨……老人犯病住院的次数少了,脸色红润了许多。
2005年,宋卫国的父亲再次犯病住院,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他伤心地一个人躲起来偷偷哭。可面对父母、家人,他强颜欢笑,稳定家人的情绪,给他们信心。老人再一次从生死线上挣扎过来,但后遗症更厉害了,长期昏迷。在那些日子里,宋卫国为了老人操了多少心,受了多少累,他没有向人提起。大家只是觉得,他眼中血丝密布,显得很疲惫,身体也瘦了,总是喜欢开玩笑的他,话少了很多。
老人的病情稳定出院后,脾气却变得古怪。时间一长,弟妹们都被父亲“骂”走,只有他的细心和坚忍得到了父亲的认可。于是,晚上照顾父亲的重任就落到了他一人身上。不论白天工作多么繁忙,晚上他都按时出现在父母的视野中。每天早上离去时,院中散步的老人总是笑着招呼:“下班了!”
“老小孩”这个说法用在老人身上一点都不夸张。长时间的卧病在床,老人对时间概念淡漠起来,作息时间按照自己的喜好,困了便是晚上,倒头就睡;醒了就是白天,就要起床活动。经常白天休息,晚上清醒。睡不着的老人要求起床,劝也劝不住。他便强打精神,陪老人说话、看电视。老人喜欢豫剧,他买来一大堆VCD,陪着父亲看。经常是老人看得津津有味,哈哈大笑,他已经累得在一旁打起了盹。
操劳一辈子的母亲又患上了老年痴呆症,住院期间,他背着母亲楼上楼下做各种检查,几趟下来,年近50的他衣服就被汗水浸透了。在母亲昏迷的几天里,他一直陪伴在身边。从此,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人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而宋卫国十几年如一日在老人床前尽孝,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着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患病后,母亲小便失禁,每天晚上要尿湿近10条裤子,他从不厌烦。加上父亲频繁起夜,几年来,他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每天晚上十几次起来为母亲擦洗、换衣,帮父亲小解、倒尿盆。每天早起,为习惯早起的父母穿衣洗脸,打理父母的早饭,清洗晚上尿湿的衣裤,打扫家里的卫生。等家里其他人来接替时,老人已洗漱完毕,吃完早饭,收拾得干净利索了。
父亲长期卧床,排便不畅,有时二三天不解一次大便,有时药物都不起作用,难受得老人泪水直流。看到老人的痛苦,他不顾老人的阻拦,一点点地用手抠,每次帮父亲解完手,他都累得一身大汗。有人劝他找个保姆,省得这么辛苦,他总是回答,不放心交给别人,自己照顾心里才踏实。
每次父亲生气发脾气时,他总是“检讨”自己,想办法哄老人高兴。宋卫国的孝行感染了妻子,妻子对公婆也很孝顺,几十年如一日,帮助他照顾老人,每当老人住院,妻子忙前跑后伺候老人,送饭、洗衣服,给老人织毛衣或买些衣服,女儿看到爸妈很孝顺,一有闲暇也给爷爷、奶奶捶腿揉肩、说笑话,讨老人欢心,一家三代生活其乐融融。
人们常说,一个女婿半个儿。而宋卫国这个女婿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孝顺儿。2008年冬,他的大舅哥不幸去世。此前,年迈的岳母一直跟着儿子生活。他不忍看着老人孤单一人,就把老人接到家中赡养。在岳母面前,他从没说过一个“不”字,老人需要什么,他都想办法满足。日渐走出丧子阴影的老太太逢人就说:“我没了儿,可我的女婿对我很孝顺。他们结婚这么多年,我这个女婿从来没和我顶过嘴、红过脸,吃饭也是随着我的口味,从来不说不好。”
他可是俺们院里的好榜样
小区老人提起宋卫国赞不绝口。老人庞秀兰说:“宋卫国这个孩子对父母孝顺,手脚勤快,脾气也好,这么多年从没见他跟父母顶嘴,没对弟妹发过脾气。经常见他买菜来给父母做饭,照顾父母,洗衣服、拖地、抹桌子,什么活都干。只要是他值班,早早就把卫生打扫好,晚上换下的脏衣服洗完。在他的带动下,弟妹们对父母也很孝顺,晚上陪护,白天做饭,照顾老人从没出过岔子。院里像他这样的还找不出第二个呢!”老邻居姚淑英说:“卫国是个孝顺孩子,多少年了他伺候父母没掉过链子。如今还要赡养岳母,他可是俺们院里的好榜样啊!”
在一线工作的“好哥们”
“对工作认真负责,吃苦耐劳,能够深入基层和我们一起工作,关心我们的生活,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职工这样说。他比较严厉,不管个人关系如何,只要工作没做好,批评起人来丝毫不留情面;他又比较随和,经常来班组,询问职工工作、生活情况,积极做班组职工思想工作,及时沟通,化解不满情绪,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004年10月-2009年2月,宋卫国担任综管中心物业部维修主办一职,负责集团公司各小区维修工作。维修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职工生活,直接影响着职工生活质量。小修不断,大修常有,是维修工作的特点。
“我最怕晚上接电话。”他说。晚上接电话意味着有大型维修工作要做,而晚上又是老人最离不了人的时候。
2006年12月的一天,晚上12点钟,他伺候老人睡下,打扫完家里的卫生,刚躺到床上。电话铃声就响了。集团公司7号小区供水管道因为天气寒冷爆裂,自来水大量向外喷射。行动不便的老人,晚上起夜必须有人陪护,可险情就是命令。早一点抢修,就少一份损失,不能耽误早上居民用水。他马上给维修人员打电话,要求他们带上工具赶往现场。随后给爱人和女儿打电话,让她们赶到老人家里照顾老人。自己马上赶往7号小区。那天,从开挖土方,到抢修、回填,他没有离开过现场,等一切处理完毕,恢复供水,他才和维修人员一起离开。
对任何一项大型维修工作,无论白天黑夜,无论上班下班,无论酷暑严冬,他都和职工们一起工作在一线。职工们说:“抢修管道、维护线路,他在现场,很快就可以解决诸如买材料之类的问题,可以加快工程进度。”在职工的心中,他就是时刻考虑职工利益,关心职工冷暖,热心帮助职工解决问题,和职工一起工作在一线的“好哥们”,更是他们的贴心人。
宋卫国,一个普普通通、实实在在的人。他经常说:“照顾好3位老人,就是自己的幸福。老人脸上的笑容,就是对自己的奖励。”
来源: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