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良古(左二)指导村民自救

张世义(左)察看小麦干旱情况

姜绍国(左)在查看浇地情况
眼下山东胶州大地已连续150多天无有效降雨,土地龟裂,小麦干枯。据气象部门预测,近期胶州仍无有效降雨,旱情有可能由百年一遇发展到200年一遇。而胶州农村,冬小麦正急需浇灌返青水和拔节水,迫在眉睫的春播也急需雨水。
面对百年罕见的旱魔,胶州市启动了Ⅱ级抗旱应急机制,抗大旱、抗长旱已在胶州拉开帷幕。在抗旱主阵地的水利人,战斗在基层的共产党员,为了当地百姓的利益,不计个人得失,奔忙在抗旱一线,忘我工作。
只要不倒 就要把该办的事办好
铺集镇位于胶州市的西门,是胶州辖区内人口最多的粮食生产大镇。多年被评为铺集镇优秀共产党员的张世义,是铺集镇水利服务公司的负责人,担负着全镇水利工程建设的协调与管理重任。2008年10月,他因心脏膈瓣闭合不严进行了心脏膈瓣更换手术,劳累过度就会出现虚脱和脚肿等症状。为解决铺集镇冬小麦的灌溉问题,这些日子,他每天奔波在抗旱一线,查水源、看旱情,指导村民进行生产自救。一天下来,他的脚肿胀得疼痛难忍,他妻子心疼地劝他:“你不能这么玩命干了,得悠着点。”他一边泡脚一边对妻子说:“大旱当前,事多人少,不干怎行?你没看见现在老百姓都在破冰抢灌?只要不躺下,我就得干好活,办好事。”他不顾妻子的劝阻,照样拖着病身子在抗旱第一线奔忙。
以一当十 土专家运筹帷幄
现年49岁的杜良古,已在洋河镇水利站干了30多年。他长期潜心学习、研究,掌握了很多实用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技术,成了当地有名的土专家,为洋河镇水利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2001年7月,根据洋河镇政府的改革方案,杜良古成了洋河镇唯一的水利人。无论是新建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协调,还是水利项目的选址和统计报表,他工作任劳任怨,而且总能提前做好各种不利情况的应对准备。
他上报的水利项目既经济又实用。在青岛市实施“解决库区移民村问题”时,他因地制宜,将位于山洲水库周围的房家等8个移民村的农田全部实现了节水灌溉化,彻底改变靠天种田,遇旱减产、绝产的被动局面。如今,在旱情严重的时刻,这些节水灌溉工程对缓解旱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正月十五以前,胶州辖区还属于冰封的时节,农村生产素有“过了十五再动手”的习俗。因旱情严重,今年的元宵节与往年不同,村民们没有安安稳稳地坐在家里过节,都跑到自家的庄稼地里忙乎,为冬小麦抢灌返青水。
截至2月18日,洋河镇房家等8个移民村的4600亩冬小麦,在年前普浇一遍封冻水的基础上又浇了2500亩返青水。
看着葱绿、粗壮、长势良好的麦田,杜良古信心十足地说:“别看这些移民村的土地只有不足30厘米的土层,自从搞了节水灌溉工程后,每年都获得亩产300-400公斤的好收成。今年虽然旱情严重,但只要保证能浇上水,一样能实现大旱之年山岭薄地不绝产。”
为打好抗旱保苗的攻坚战,正月初九,杜良古就向主要领导建议集中召开各村支部书记抗旱动员会,动员各村立即行动,抢时浇灌保苗、保春播种。现在,整个洋河镇都动员起来了,田野里到处都能看到人们忙着浇地的身影。
老骥伏枥 发动村民积极抗旱
北王珠镇位于胶州市的东北方向,土地平整而肥沃,是胶州市的蔬菜和粮食生产基地。
老党员姜绍国已是60多岁的老人,他退休后又被当地政府返聘担任胶莱镇水利服务公司经理。
多年来,他走村串户,蹲田间,总是忙忙乎乎,不辞劳苦,为当地百姓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需水困难。
2005年,他争取到上级扶持资金500多万元,为小高村等兴建了智能化管理的万亩蔬菜灌溉项目,极大地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2008年,他又争取到上级扶持资金400多万元,兴建了胶莱镇农村集中供水工程,解决了中大沟等35个村2万多人的人畜吃水困难。
北王珠镇虽然地下水丰富,但在当下大旱面前,也面临因地下水水位下降导致用水困难的困境。
这不,春节一过,姜绍国又忙乎开了。正月十五之前,他早已把全镇用于农田灌溉的机井查看了一遍,并根据各个机井的现状,将需维修的配套设备列出了详细的维修计划,仔细地察看了现有拦河闸的蓄水情况,根据现有水源储备估算出能保证的灌溉面积,并据此推算出当前有多少冬小麦和蔬菜缺乏应有的灌溉水源,以及为开辟新的机井水源需筹备的资金,发动村民积极抗旱。
来源: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