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淮安:淮水安澜福泽万家

  □本报通讯员 胡海军 卫爱玲

    淮安,地处淮河中下游。

    这是一块多灾多难的土地。800多年前,黄河夺泗夺淮,致使淮河入海无路,洪水漫溢,从此淮河两岸十年八灾,稻香鱼肥的淮河两岸成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灾难之地,每逢汛期行洪,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迎难而上,毅然决然地吹响了治理淮河的战斗号角。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在千里长淮上,一场规模空前、波澜壮阔的治水运动开始了。一时间,淮河上下千万儿女欢欣鼓舞齐上阵;居于淮河下游的淮安大地,治水工作高潮迭起;在广阔的田野上,淮安人民唱响了一曲曲改天换地的治水新歌。分淮入沂、入海水道、苏北灌溉总渠、入江水道等流域性河道让不羁的淮水入江归海,二河闸、三河闸、高良涧进水闸等一大批大型水利工程有力调控洪峰,如今已形成了四大枢纽锁巨龙、五湖九河归水流的防洪保安格局。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较为完善的防洪工程、灌溉工程和排涝工程三大体系初步形成,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淮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作出了贡献。

    从小生活在苏北洪泽湖边的人,对“上河工”一词应该不会陌生,这是苏北人参与开河治水工程的俗称。每当冬季农闲时,上河工便成为农民最重要、最辛苦的工作了,常常是万夫齐发,旌旗招展,场面蔚为壮观。那时上河工没有机械,主要靠肩挑人抬,最有效率的设备恐怕便是那吱吱嘎嘎的独轮车了。

    从上河工到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淮安水利火热的场面,让人热血沸腾。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淮安水利人励精图治,开拓进取,水利事业与时俱进。经过长期实践探索,淮安逐步实现了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民生水利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护航。水利事业的发展还改善了生态,扮靓了城市,让淮安人尽享碧水蓝天的美好生活。

    光阴荏苒,几十年艰苦卓绝的努力,让流域内闸坝星罗、河网密布,让千里盐田成沃土,“洪水走廊”变粮仓,“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古老民谣得以再现。

    我们知道,在淮水安澜、福泽万家的背后是党中央、国务院一次次重大会议决策在指引,是几十年来建成的众多水利工程在保障,是国家巨额的投资在支撑。

    水利逢春,激情扬帆。而今历史进入了“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江苏省、淮安市一号文件相继出台,聚焦水利,淮安水利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淮安明确提出了力争通过5年时间,初步建成基本现代化的水利综合保障体系。全方位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以大视角、大目标、大气魄来实施“大水利”,寻求水利事业大发展。今年年初,淮安水利建设紧紧围绕“投入超百亿、标准再提高、构建大水利、服务大发展”的发展规划,以抓机遇、上项目、扩规模为全市水利建设计划的立足点,集中开工了包括了国家、省、市重点下达的主城区水环境综合提升重点任务共为10大类96个项目,涉及流域防洪、区域治理、民生水利、城市建设、水生态、水文化等方面,工程建成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等都将十分显著。

    90年,于长河历史只是匆匆一瞬,淮安水利则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和实践给我们的深刻启迪。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1年7月5日
胡海军 卫爱玲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050575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