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速览:
●各类水文测站数量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53个增加到如今的37436个。一大批具有一流水平的现代化水文设备、仪器在遍布全国的水文站点服役。
●水情信息传输大大加快,全国的水雨情信息基本可在30分钟内报送到中央;洪水预报精度整体达90%以上;水文情报预报年均直接减灾效益达数百亿元。
●水文政策法规体系逐步构建和完善,为水文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和水文工作的正常开展奠定了法制保障。
在河南信阳,有一个“水文世家”:周迎颖与自己的母亲、外公一样,都毅然选择了水文。
虽然都是水文人,但不同的是:外公测流靠看、报汛靠喊,住的是茅草房甚至居无定所;母亲测流要下水、报汛要到邮局,住的是青砖黑瓦的平房;而如今的小周,测流有缆道、报汛只需点鼠标,住的是宽敞明亮的楼房。
周迎颖一家三代水文人工作、生活的变迁,见证了新中国水文60年发展的足迹,折射出新中国水文60年翻天覆地的巨变。
风雨历程 辉煌跨越
“耳目”“尖兵”悄然实现历史性巨变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只有水文测站353个,而且设施、设备极其简陋。那时的中国水文,与刚刚诞生的新中国一样,一穷二白,大业待举,基础十分薄弱。
如今全国共有各类水文测站37436个,建成了覆盖全国主要河流与地区、站网布局较为合理、观测项目较为齐全、整体功能较为完备的水文站网体系。从353到37436,超过100倍增长的惊人变化直观地体现了60年水文发展的速度。
巨变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发展的质量上。
王家坝,这个素有淮河汛情“晴雨表”之称的地方,在2007年淮河流域性大水中备受亿万国人的关注。自建成之日起,淮河经王家坝闸向濛洼滞洪区下泄分洪15次,而让阜阳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局长刘斌颇为自豪的是,在这15次分洪中,他就亲身经历了8次。
1975年,刘斌来到王家坝水文站工作。那时候,刘斌们“住草棚,测一个数据得花4个多小时,一碰到淮河发大水,要划着大铁船在一片汪洋中测流,有的时候到晚上找不到回来的路,只能在船上睡”。
如今,王家坝水文站已经建起了三层的站房,站内的职工再也不用风餐露宿。距离站房几百米外,集水位采集房、自动测流缆道房和水质监测房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王家坝自记井矗立在淮河岸边,无论外面是大雨滂沱还是电闪雷鸣,工作人员只需在缆道房内操作,站房外流速仪就能按照预先设置好的程序自动测流,彻底消除了过去涉水测流和船测的危险。结果出来后,鼠标轻轻一点,所有数据瞬间就能通过宽带网直接报送至上级水文部门,过去“喊破嗓子”式的报汛方式一去不复返。
王家坝水文站的变化只是水文60年发展成就的一个缩影。
60年来,老一辈水文人当时从未见过甚至都不敢想的现代化水文设备、仪器,如多普勒测流设备、超声波测探仪、全站仪、GPS卫星定位系统等,目前已普遍在全国的水文站点服役,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水文测验的科技进步,为水文测报能力的提升提供了科技保障。
60年来,水文情报预报工作水平有了极大提升,自动化程度大幅度提高,80%的报汛站实现自动测报;水情信息传输大大加快,全国的水雨情信息基本可在30分钟内报送中央;洪水预报精度整体达90%以上。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水文情报预报产生巨大的减灾效益,年均直接减灾效益就达数百亿元,仅在’98大洪水中,全国水文情报预报直接减灾效益就超过了800亿元。
60年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为龙头的水文政策法规体系逐步构建和完善,为水文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和水文工作的正常开展奠定了基础保障。
…………
60年一甲子,弹指一挥间。今天,可以自豪地说,新中国水文悄然间完成了从“观测靠看、测流靠船、通信靠喊、整编靠写”的传统水文到现代化水文、可持续发展水文的辉煌跨越,成为防汛抗旱、水利建设、水资源管理乃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坚韧前行 无私奉献
智慧汗水筑就“钢铁大厦”
最苦不过水文人。这句话一点儿也不过分。
水利部水文局局长邓坚介绍,由于特殊的工作性质,水文站大多设在深山老沟里,水文人的工作、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即便如此,无论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的环境下,还是在改革开放大潮中金钱的诱惑面前,水文这支队伍毅然选择了坚守。水利部原水文司司长焦得生非常欣慰:“无论是在哪个阶段,水文人始终没有脱离岗位。”
1979年,针对全国大部分省区的水文工作下放到地县一级管理,导致大批水文测站被撤销,水文工作面临严重困难的突出问题,水利部提出新时期抓好水文工作体制改革的要求,重申1962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水文管理体制的意见。到1984年,全国水文管理全部上收到省一级管理,形成了目前的中央和省级两级管理、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文管理体制。
1999年,水利部水文局恢复建制,但由于地方水文机构规格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水文的要求不相适应,水文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这种情况让时任水利部水文局局长的陈德坤感到肩上担子不轻:“有为才能有位,有位才能更有为,必须深化水文管理体制改革!”
从那时起,水文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开,水文机构升格,垂直和属地“双重管理”体制稳步推进,参照公务员法管理逐步实施,水文地位得到明显提升。
管理体制理顺了,水文这支铁一般的队伍焕发出新的更大活力。
现在,全国有2.6万多名在职水文职工和2.5万多名委托观测人员活跃在水文战线上,专业结构更趋合理,人员素质显著提高。同时,水文基础理论研究、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等水文科技和基础工作结出累累硕果。
作为这支队伍中的先进代表,用青春和生命丈量沱江的四川省内江登瀛岩水文站勘测工张宇仙、被誉为黄河源头“打冰机”的青海省玛多黄河沿水文站职工谢会贵等一批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在社会上广为传颂。
正是水文人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和对数据近乎苛刻的“斤斤计较”,防汛抗旱指挥调度、水资源管理才得以“耳聪目明”,水文人用智慧汗水默默筑就了一座无形的“钢铁大厦”,为国民经济各行各业提供了强大而又准确的水文技术支撑。
励精图治 不断求索
“大水文”成为事业发展主旋律
伴随着共和国60年峥嵘岁月,新中国水文实现了“四个转变”:从传统封闭式的管理向现代开放的科学管理转变,推动水文全方位面向社会;从侧重局部建设向注重提高整体效益转变,提高水文的科技水平;从以为防汛抗旱服务为主向为多领域服务转变,强化为各级政府的决策服务,优化为社会公众的生活服务,深化为经济发展的专业服务,扩展为重点工程的建管服务;从偏重提供实时原始数据向注重水文数据深加工转变,推动水文进一步加强预测预报和分析评价,提高水文信息的科技含量,提高水文信息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水利部部长陈雷指出,水文既是防汛抗旱、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管理的“耳目”、“前哨”与“尖兵”,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公益性基础事业。这既是对水文工作的肯定,也为新时期水文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为适应新形势和新需要,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水利部适时提出“大水文”的发展理念,即“水文既是水利的水文,也是各行各业的水文;水文必须根植水利,面向全社会服务”。
潢川水文站,曾经是周迎颖外公工作过的水文站。作为淮河重要支流潢河上的国家基本水文站之一,潢川水文站建站之初只能观测水位、流量,而如今,已经能够承担水位、流量、降水量、水温、水质、墒情等多种观测项目。
信阳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局长王鸿杰介绍说:“按照‘大水文’的思路,我们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在更好地为地方服务等方面作了很多探索。下一步,我们还要和有关部门衔接,提供一些更深层次的水文信息服务,比如根据土壤墒情、土质向地方提出适种作物品种建议等等。”
不仅是潢川水文站,全国各地“大水文”的实践已如火如荼。无论是在防汛抗旱的关键时刻、水利抗震救灾的最前沿、太湖蓝藻暴发的第一线,还是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对重要水源地、奥运水系及场馆、城市中心河湖等水域的水质水量水生态监测现场,到处都活跃着水文人的身影。
水文部门还通过信息共享、资料公布、交流合作、技术咨询等形式,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优质服务。
励精图治,不断求索,“大水文”发展理念已成为当今水文事业发展的主旋律,成为水文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今天的水文正在成为一项全民的事业。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我们坚信,只要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沿着“大水文”之路坚定前行,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提高水文业务能力和水平,不断丰富水文服务领域和内容,水文事业必将迎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9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