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铺设引水干渠渠道

铺设整齐的渠道
仲夏时节,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嘎什根乡,满眼的绿色青翠欲滴,农民们正忙着在水田里补种秧苗,连田埂上的杂草都充满生机。这里是引嫩入白工程渠首所在地,
吉林省引嫩入白工程建设管理局(以下简称引嫩入白建管局)局长陈立羽介绍:“随着引嫩入白工程建设进入高峰,效益逐渐显现。到2011年工程完工后,整个
工程将新增水田面积41万亩、旱田水浇地5万亩,可增产粮食4.4亿斤,在吉林增产百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计划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期望:不再守着嫩江没水喝
在引嫩入白工程的渠首,柳翠花香,草青水碧,红砖绿瓦的泵房倒映在总干渠的水面上,微风吹过,连绵的稻田荡起层层涟漪,令人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可谁会想到,就在几年前,这儿还是一片白花花的盐碱地,当地居民只能“靠天吃饭”。
白城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不足400毫米,十年九旱。这里流传着“有水的村屯砖瓦房,无水的村屯是土房”的顺口溜,述说着“有水则兴,无水则衰”的道理。在当
地,旱田平均亩产净收入在500元左右,而水田在1000元左右,相差一倍。1999年以来,白城的旱情越来越严重,不仅降水少,而且时空分布不均,往往
是春旱、夏旱接踵而至,致使旱田越来越多,水田越来越少。
其实,白城市应该不缺水,因为嫩江每年有220亿立方米的水流经这里,但由于缺乏大型控制性工程,每年用于农业灌溉的水不到4亿立方米,因此守着嫩江没水喝。在白城地区,在发生干旱的同时,往往还伴有外洪内涝发生。
2004年,白城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向嫩江要水的战略决策,并得到水利部和吉林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2006年8月,引嫩入白建设管理局成立,白城人民翘
首企盼的引嫩入白工程进入实施阶段,彻底解决白城干旱问题,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梦想将变为现实。该工程完工后,将为白沙滩灌区、五家子灌区、白城市城
区、镇赉县城供水,并为莫莫格湿地相机补水,发展灌溉面积61.5万亩。那时,白城人民将不再守着嫩江没水喝!
管理:把民心工程建成放心工程
引嫩入白工程是一项德政工程、富民工程,在国家粮食安全、吉林西部城乡居民饮水安全、环境修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工程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工程功
能和效益的发挥。“不讲‘严’字,一切都等于空谈。我们除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之外,在签订施工合同之前,还与参建单位签订质量责任
书、安全责任书、文明工地责任书、廉政责任书等,以此约束参建各方。在具体实施中,严抓工程进度、质量和安全,严抓文明工地施工,严格资金管理,保证了工
程建设快速、高质地推进。”建管局总工程师曲柏臣介绍。
引嫩入白建管局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狠抓关键环节:明确责任,健全制度,层层落实;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砂石料、钢筋、水泥进场必须检验合格后方能使用;严肃
质量评定,对不合格的产品必须返工处理;认真执行验收制度,已完工程及时进行各项验收,从而保证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在工程建设中,他们还大胆利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在水闸液压启闭机传动轴的材质选择中,大胆采用了强度高、防腐蚀能力强、运行方便灵活的陶瓷杆,而且达50套之多,这在全国还是首次大批应用;在渠道混凝土护坡中,利用渠道衬砌机进行护坡,这在东北也是首例。
突破:寻求管理理念的现代化
引嫩入白工程建管局突破单一为农业供水这一想法,树立“跳出引嫩入白,发展引嫩入白”的发展理念。
强化城市供水意识。引嫩入白供水工程在现阶段以农业供水为主,虽然现在城市用水显得不是那么急迫,但建管局已做好由农业供水为主逐步转向以城市供水和工业供水为主的转变,时刻做好城市供水准备,提高供水效益。
结合引嫩入白供水工程开发旅游。有水就有生机,有水就有活力,尤其对于缺水地区,这一点尤为重要。在工程建设期间,建管局就开始着手考虑将来发展旅游业。
建管局将白沙滩泵站、洋沙泡水库、五家子泵站按三个不同风格来规划,形成一整条旅游线。目前旅游规划正由东北师范大学旅游研究所编制。他们计划把五家子灌
区作为大型灌区划分出去,更加高效合理地进行开发建设。
“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谋划引嫩入白发展任务新格局。”陈立羽说,“我们的目标就是把一个集水利化、现代化、集约化于一身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
经过3年多的建设,引嫩入白工程初具规模,效益初显。渠首附近创业新村村民李光告诉记者:“以前种地年收入一般在2万元左右,去年用上引嫩入白的水,达到
3万多元。现在水质好了,我养的螃蟹产量也上去了。去年我还买了一台插秧机,今年打算再买台收割机。现在俺村好多在外打工的村民,都打算回来种地了!”看
到李光高兴的样子,我们更加相信,随着引嫩入白工程全面建成,滚滚的嫩江水会给白城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9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