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色宜人的青山水库

水库库区

水库大坝

水面开阔,碧波荡漾,青山环抱,群峰耸峙,这就是人们熟知的国家级森林公园——青山水库。青山水库位于太湖流域东苕溪主干流南苕溪中下游,是一座以防洪为
主,结合灌溉、供水、发电、养鱼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作为东苕溪防洪骨干工程,青山水库50年来有效地控制了天目山区洪水,直接保护浙江杭嘉湖地区的防
洪安全,同时发挥了灌溉、供水、改善下游水环境等功能,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
工程建设“与时俱进”
1958年12月18日,青山水库主体工程建设正式动工。时值“大跃进”,后又遇自然灾害,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但英雄的杭州人民没有被困难吓倒,1.2
万名民工浩浩荡荡地开进工地,他们自带干粮,奋战在工地一线,参加了“万人大会战”。青山水库工程开工后不久,建设大军就迎来了第一个“大战役”——大坝
合龙。1960年4月4日,大坝合龙战役打响,广大建设者挥汗如雨,不怕疲劳,连续作战,冲在第一线,终于取得大坝合龙的胜利。新建的拦河大坝巍然屹立在
东苕溪的主干南苕溪上,连接公山和母山。昔日的洪水被驯服,顺从地从母山导流隧洞里通过。
杭州人民还记得,1960年8月初,合龙才几个月的水库大坝,便经受了一次洪水的考验。当时的情况非常紧急,杉树、毛竹等杂物堵塞了隧洞的进水口,必须马
上疏通。战斗在一线的民工袁洪星,进隧洞排险作业已三天两夜,仍然坚持不下火线,终因体力不支,不幸落入洪水中。就在这危急时刻,他仍将另一名落水的青年
民工推上岸边,自己却献出了年仅32岁宝贵的生命。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无私的建设者,青山水库才得以顺利建成。2001年,浙江省水利厅组织对青山水库进行安全鉴定,大坝被鉴定为三类坝。总投资1.13亿元的除险加固工程于2002年9月20日动工,2005年年初基本完成,2005年12月28日通过验收。
防汛调度迈向现代化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青山水库的防汛调度决策辅助系统也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先后建立了水情雨情遥测系统、洪水预报调度系统、卫星通信系统、防汛会商系
统、水库实时安全调度系统等。青山水库水情雨情遥测系统建于1994年,经过多次更新升级和完善,系统十分稳定。这套系统以接收GSM、GPRS短信进行
数据采集,采集频次和数据密度都能满足要求,保证了数据的及时性和完整性。
青山水库洪水预报调度系统建成于1999年,由河海大学开发,是国家防总首批试点单位之一。经过几年的运行,技术人员不断积累经验,预报精度不断提高。
防汛会商系统建于2003年,经过几年的更新和完善,现采用4M的MSTP网高清会商系统,传输视频、音频都达到了要求。在近几年的防汛调度中,防汛会商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水库实时安全调度系统集水情、雨情、工情、监控等有关防汛调度系统,提出综合水情、雨情、工情的调度方案,能够全面反映工程及水库的防洪状态,较之以往,调度决策支持的范围更广,调度方案更科学。
水库运行效益明显
青山水库自建成运行50年来,先后拦蓄近30次大洪水或较大洪水,通过水库调控,10年一遇以下洪水都控制在安全泄量以内;20年一遇~50年一遇以下洪
水,削峰在70%左右,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在1996年“6·30”、1999年“6·30”两次洪水中,青山水库充分发挥了防洪功能,
减灾效益十分显著,减灾效益都在20亿元以上。
1999年“6·30”特大洪水蓄洪量大,蓄洪时间长,平均控制下泄流量小,青山水库较好地担当起东苕溪“上蓄”洪水的重任,减轻了下游的压力,同时也减轻了杭嘉湖内涝所带来的灾害。
青山水库风景秀美,气候宜人,如同镶嵌在东苕溪上游的一颗明珠,是国家级森林公园的一部分。青山水库的建成,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游人到此能欣赏到
“树在水中长、船在林间行”的绝佳场面。此外,水库还有多种水上游乐项目,如快艇冲浪、画舫漫游等,是都市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如今的青山水库,在经过多次的整修和加固后,正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她将更好地发挥防洪、灌溉、发电等综合效益,造福一方人民。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9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