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河套灌区引水枢纽
一
内蒙古河套灌区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就开始开渠引水,清朝后期形成八大灌渠,成为我国西北最重要的农业灌溉区,于是就有了“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美
誉。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无坝自流引水”,灌溉保证率很低,根本满足不了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始终把河套灌区
的建设当作“生命工程”,坚持不懈的大搞水利建设,使灌区旧貌换了新颜。
60年间,灌区经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从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开始了以保灌工程为重点的第一次大规模水利建设,1950年修筑了黄河防洪堤和黄杨闸(后改名为解放闸)工程。1961年建成了黄河三盛公枢纽工程和黄河左岸总干渠,形成了灌水渠系网的基本框架。
从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进行了以灌排配套为重点的第二次大规模的水利建设阶段。解决了引水难的问题之后,为解决因灌排工程不配套,地下水水位急剧上
升致使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1965年疏通了总排干和10条排水干沟及分干沟,1975年又对总排干沟进行了扩建,使河套灌区的排水骨干系统基本形成。
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1995年,是以灌区续建配套为重点的第三次大规模建设阶段。1988年,利用世行贷款6000万美元,连同国内匹配资金和群众集
资、投劳,进行配套工程建设。建设项目从1989年正式实施,1995年完工。其间,共开挖灌溉渠道7645公里、排水沟道2535公里,修建钢筋混凝土
建筑物85608座。
通过三次大规模的水利建设,灌区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基本实现了由旧灌区到现代化新灌区的转变。目前,灌区已拥有总干渠1条,干渠13条,分干渠49条,
支渠372条,斗、农、毛渠8.6万条。各级渠道总长4.7万公里。总排干沟1条,干沟12条,分干沟60条,支沟225条,斗、农、毛沟1.8万条。各
级干沟总长1.2万公里。加上3.2万座各类灌排建筑物,河套灌区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一首制有坝引水的特大型灌区。
二
经过60年的建设,河套灌区的灌溉面积由解放初期的300万亩发展到2008年的861万亩,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产量平均每年递增0.5亿公
斤,巴彦淖尔市粮食总产量由1998年的16.72亿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21.5亿公斤,增长30%;农牧民纯收入由1998年的2268元增加到
2008年的6603元,增长190%。通过加快节水改造、深化水利改革、加强灌排管理,全灌区的引黄水量逐年减少,亩均灌溉定额由上世纪80年代的
800立方米减少到2006年的600立方米。水利事业的大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成就和效益得益于思想的解放和管理思路的创新,内蒙古河套灌区管理总局(以下称总局)成立以来,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积累,浓缩而成的丰富经验对灌区发展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
不断深化农业灌溉科学管理。针对黄河来水不足、水量调度刚性管理约束、种植结构复杂等问题,总局提前谋划,积极应对,科学安排,合理调度,采取了“配水到
灌域”,“以水定播”,“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以供定需、节约转让、超用加价”等措施,保证了农业生产用水需求。同时,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年节
水1.46亿立方米;推行“亩次计费”“一把锹浇地”“包浇小组”等措施,实施管理节水;引导农民实施调整结构、以水定播、区域化种植等农艺节水措施,使
高耗水作物由过去占总播面积的60%压减到目前的41%,年均节水1亿多立方米。综合节水措施取得显著成效。近年,灌区累计节水近30亿立方米,为灌户节
约水费支出上亿元。
积极推进水务体制和水管体制改革。2007年以来,总局按照大水利的构想和水务一体化的要求,制定了《水务体制和水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对全市范围内涉
水事务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配置、统一取水许可、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监控水质”的“六统一”管理。对河套灌区水管单位进行了“两定”“两
费”改革。2002—2008年,按照循序渐进、试点先行、再全面推开的原则,在灌区的2500公里骨干渠沟、2530座骨干建筑物上全面推行了管养分
离。现在,总局正在积极探讨通过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途径,进一步解决国管工程“管养分离”的问题。
大力推进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改革。总局是全国率先推行农民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水管单位之一,目前已组建各种形式的管水组织1183个,其中农民用水户协会
341个,改制覆盖面占全灌区总面积的100%。为从根本上解决群管工程维护和协会运行经费的问题,从2008年开始,计划用3年时间建成100个标准化
协会,目前已建成48个。今年又制定了整合协会、提升能力的实施计划,把灌域面积在2万亩以下的小协会,逐步整合成4万亩以上的大协会,实现以标准化协会
的大延伸带动终端水价的大普及,在灌区全面推行“终端水价”。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河套灌区在重点工程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水务体制和水管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各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大型灌区前列,被水利部列为全国20个示范灌区之一。
三
在60年的努力拼搏中,尽管先后获得国务院以及国家发改委、水利部等有关部委授予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大型灌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黄河水量调度先进单位”等称号,但总局追寻着科学发展的脉络,仍在不停地追求和探索。
2006年,总局新一届领导班子按照大水利和水务一体化的构想,以“大水利观念”为统领,围绕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这个主题,努力建立
“三个体系”,实现“三个转变”,全面构筑“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加快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行政管理体系,努力实现
由为农业服务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转变;进一步扩大水管体制改革成果,建立与农牧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水管体系,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
展水利转变;加速推进水务市场化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服务体系,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努力构筑水行政执法、农业灌溉和水务市场化的
“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在水行政执法方面,对全市的水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配置和统一管理,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更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在农业灌
溉用水上,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现有的灌溉制度和基础设施,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水的利用率,保证农业生产用水需求;在工业、城镇、生态用水方面,按照“三权水
利”的要求,管住资源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走市场化的路子,发展壮大多种经营,增加内部造血功能,逐步减少对农业水费的依赖,最终走出一条河套灌
区发展的新路子。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9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