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解放渠实现古城绿色梦想

2011-06-27

    “湟流一带绕长川,河上垂柳拂 翠烟”。三月的古城西宁柳绿花红,生机盎然,欣欣向荣。解放渠——这条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绿色大动脉,从西向东在西宁南山脚下蜿蜒盘旋,一路翻山越岭,逶 迤绵延42公里,为“西宁大南山生态绿色屏障工程”输送着源源不断的生命源泉,将西宁市“绿带环绕、森林围城”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灌区新生:从6000亩到53500亩的跨越


  拂去历史的尘埃,翻开厚厚的《青海水利大事记》,一段简短的史料进入眼帘:“1948年5 月1日,新建长胜渠开工,由小寨引湟水,以阴山堂、彭家寨,至南川河,可灌溉农田6000余亩,当年8月竣工。”这条“长胜渠”就是现在解放渠的前身。 1950年1月12日,回到人民怀抱的“长胜渠”更名为解放渠。7月10日,新中国成立后青海省修复的第一条渠——解放渠,经过4个多月的修复举行了放水 典礼,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随着经济的复苏,解放渠进行过多次维修改造,其中1957年10月已完成的扩建工程使干渠 延长到15.7公里,灌溉面积达到14000亩,解放渠跨入万亩灌区的行列,为古城西宁的粮食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的春风为解放渠的发展注入了新 的活力,尤其是1998年以来投资3618万元进行的四期维修改造,使解放渠的42公里干渠全线得到了硬化处理,渠道跑、冒、滴、漏现象大为减少,从渠首 到渠尾的通水时间由原先的15天缩短至现在的1天,有效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


  如今这条横穿西宁市城西、城中、城东三区的解放渠拥有固定资产3695万元,各类建筑物400座,灌溉面积达到53500亩,已成为西宁市农业及南北山区绿化及供水的大动脉。


服务定位:从农业生产向生态保护转变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西宁左引甘凉,右控青海,地处丝绸之路与唐蕃古道要冲,是一座具有 2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战略地位十分重要。2005年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大南山绿色生态屏障,重塑湟水河流域生态风貌”的构想,“西宁大 南山生态绿色屏障工程”这一建设生态文明、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生态工程就此应运而生。西宁市委、市政府下决心每年从市财政中拿出5000万元,实施大南山 生态绿色屏障工程建设:一年建设一个景区、一条公路,完成2万亩造林面积;2005—2008年完成大南山前坡48平方公里的绿化;2009—2013年 完成大南山后坡57平方公里的绿化。


  然而,西宁南山地处湟水流域干旱区,每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靠自然降水根本无法满足绿化造林条件,完全依赖解放渠的供水。水,是实施这一生态工程的保障,因此解放渠必须担负起生态保护的重任。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林业的命脉!大南山绿色屏障工程建设能够取得成功,关键在水!在 建设南山生态屏障时我们确立了三大原则,一是水要上山,二是树苗要上山,三是路要上山,这三个原则中水是最重要的。”西宁市南山绿化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张福 军对水在南山绿化中的重要性有自己的理解和感触。


  随着西宁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解放渠的农田灌溉面积减少到2500亩,而森林灌溉面积却增 加到5.1万亩。2008年完成的西宁南山绿色生态屏障工程一期7.25万亩绿化面积中,灌溉控制面积高达5万亩,年用水量800万~1000万立方米, 维系大南山绿色生命线的重任完全落在解放渠身上,解放渠已经从服务农业生产向服务生态保护功能转变,成为水利服务生态保护的排头兵。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宁 市为青海省生态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从2007起,解放渠管理所连续两年被青海省人民政府授予“南北山一、二期绿化”先进单位称号。正如张福军所言:“解 放渠已经成为大南山生态屏障建设的生命线,如果这个渠出了问题,我们的绿色屏障就无绿色可言了!”


水管体改:迎来新一轮发展的春天


  粉墙红瓦的解放渠管理所在绿树红花的衬托下显得分外静谧,正是春播灌溉时节,水管职工全体 出动巡渠查水,刚刚巡查回来的水管所所长耿森面带疲态。这位1976年参加工作、已在解放渠干了33个年头的老水利人,用自己的青春和执著见证了解放渠发 生的巨变。从青年到壮年,一生守望解放渠的耿森和他的解放渠一起又迎来了新的春天。


  经过新中国60年的发展,如今拥有400座各类水工建筑物、占地630亩的灌区内,斗门、 渡槽、倒虹吸、隧洞、车便桥等水利设施一应俱全。42公里长的渠道上10个巡渠养护点依次排开,32名职工承担着灌区供水、建筑物维护、渠道运行管理以及 沿渠绿化美化、环境卫生、渠道清淤等繁重工作。解放渠是一条使用频率很高的灌渠,每年运行时间长达270天,由于渠线长,加之近10公里渠道分布在市区, 渠道两侧单位及居民随意往渠道内排放污水和倾倒垃圾,使渠道污染、淤积严重,管理所每年都要花大量人力财力进行清淤,仅渠道清淤一项年费用就高达20万 元。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清淤费,作为自收自支的准公益性单位,人员工资低、渠道管护经费短缺等因素曾一度使灌区运行举步维艰,职工人心浮动,体制问题 严重束缚着解放渠的发展。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春风给解放渠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经青海省水利厅大力协 调,2007年青编办下发的《关于西宁市水管体制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将解放渠管理所划为纯公益性质水管单位,2008年西宁编办下发的《关于市水务 局所属水管单位体制改革有关问题的批复》将解放渠定性为纯公益类的事业单位,390万元的年度经费由财政全额拨付……渠道运行及人员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使 解放渠迎来了历史上最佳的发展时机。管理所32名职工通过竞争重新上岗,收入与工作责任和绩效紧密结合,工作生活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杨柳婆娑,草坪碧绿,渠水潺潺,亭台点缀。解放渠管理所经营多年的“一条渠、一条路、两排树”灌渠形象工程已经建立,5万棵树木像一条绿色的长龙,蔚为壮观,解放渠沿线已成为市民休闲漫步的绝佳去处。


  站在西宁南山顶遥望俯瞰,树木笼罩山峦,绿色映衬都市,一座现代化城市正在南山脚下崛起, 西宁打造高原园林城市已不再是梦想。回想植被稀疏、干旱荒凉的昨天,面对绿色尽染、林木围城的今天,展望水草丰茂、绿树成荫的明天……问渠哪得清如许?西 宁人所体味的,莫不是从解放渠一路翻山越岭奔涌而下的湟水清流。

马生录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050575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