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这儿,心里踏实。以前一到下雨天,心里慌得就吃不下饭。”王蓝清坐在安徽阜南王家坝保庄圩内的家里,一语道出了如今淮河沿岸人民面对洪水的从容心态。这一新变化源自淮河2007年大洪水的“大水小灾”。
洪水来时有序应对,大旱力抗确保丰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先后战胜了七大江河发生的较大洪水50次,较大严重干旱17次。60年前涝则汪洋一片,旱则赤地千里的旧景象不复存在。
防汛抗洪:累计减灾3.93万亿元
“治国必先治水”。洪涝灾害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兴水利,除水害,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历届政府的重大使命。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黄淮海地区洪涝多发,1954年淮河发生大洪水,1958年黄河发生大洪水,1963年海河发生大洪水。为了治理频繁发生的水灾,毛
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河”的伟大号召,充分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根治水患的强烈愿望和坚定决心。
1950年中央防汛总指挥部成立,成为新中国成立最早的防灾减灾应急管理机构。随着蓄泄兼筹的江河治理方针逐步形成和大规模防洪工程建设的展开,常遇洪水
灾害得到初步控制,江河防洪标准初步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我国防汛抗旱工作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兴利除害结合,防汛抗旱并举,走上了正规化、现代化、法制化全面发展的道路。
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大洪水。尤其是长江大洪水,给流域广大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36万解放军官兵和800多万
人民奋力抗洪抢险,展开了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最为壮烈的与洪涝灾害的斗争。在抗洪中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
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贵精神财富。
比较20世纪长江最严重的三次大洪水,可以看出我国防汛抗洪工作的历史性进步。1998年大洪水,因灾死亡人数相当于1931年长江大洪水的
1%,1954年大洪水的4.7%。沿江城市和交通干线没有受淹,工矿企业正常生产,铁路大动脉畅通无阻,特大洪水带来的损失减少到了最低限度。而
1954年长江大洪水,淹没面积317万公顷。1931年大洪水,长江中下游几乎全部受淹。
工程为基,科学调控。洪涝灾害损失的减轻,得益于我国已形成的以水库、堤防、蓄滞洪区为主体的拦、排、蓄、分相结合的防洪工程体系;得益于我国逐步建立的
视频会商和水雨情监测、山洪灾害和台风预报预警、大江大河主要河段洪水预报等洪水管理与科学决策支撑系统;得益于防洪法、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等法规
制度,洪水调度方案、人员转移安置方案等防汛抗旱预案体系,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
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这些工程体系、测报系统、法制机制体制,显著提升了整体防洪减灾能力,为全面实行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群防群控提供了有力保障。
特别是’98大水过后,防汛工作思路实现了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注重给洪水以出路,实施洪水风险管理,依法防控,科学防控。2007年成功抗御淮河
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就是防汛工作新思路的生动体现。在防洪过程中,水文部门提前一天预报王家坝洪峰水位,运用水库拦洪21亿立方米,蓄滞洪区
滞蓄洪15亿立方米,入海水道泄洪降低洪泽湖水位0.4米,确保了淮河干流堤防无一处决口或漫溢,无一人死亡,无大面积淹没,减少经济损失1384亿元。
沿淮转移群众人数较1991年大洪水减少99%,农作物受灾面积较2003年大洪水减少了一半。
值得一提的是,在防御台风、山洪灾害中,各地不断吸取经验教训,贯彻以人为本精神,强化预测预报,提前发出灾害预警,及时转移受威胁地区的人员,有效地化解了灾害风险,合理规避灾害,越来越多的地区实现了“零伤亡”,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一组颇具说服力的数据,足以看出我国防洪减灾的巨大成就:
60年来,历史上江河决堤、洪水泛滥、肆意成灾的局面得到根本性扭转,彻底摆脱了新中国成立之前“两年一小灾、三年一大灾”的局面。在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黄河,开创了人民治黄以来连续60多年伏秋大汛不决口、岁岁保安澜的局面。
60年来,防洪工程体系整体抗灾能力显著提升。1949年,全国江河堤防只有4.2万公里,大型水库仅有6座。目前,全国已建成江河堤防28.69万公
里,修建各类水库8.6万多座,大江大河主要河段已基本具备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最大洪水的能力,中小河流具备防御一般洪水的能力,重点海堤设防标准
提高到50年一遇。
60年来,防汛抗洪减灾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据统计,全国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达3.93万亿元,死亡人数由20世纪50年代的年均8976人,降低到2001年以来的年均1507人。
抗旱减灾:年均挽回粮食损失4059万吨
我国是干旱灾害十分频繁的国家,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特大旱灾多发。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抗旱工作,通过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我国抗旱减灾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有效灌溉面积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4亿亩发展到现在
8.77亿亩,供水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6591亿立方米,待“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形成后,抗御干旱灾害的能力将进一步提
高。
有数据显示,1999—2002年全国连续四年大旱,其中2001年特大干旱,累计投入抗旱资金146亿元,抗旱浇地11.62亿亩次,挽回粮食损失
6820万吨,临时解决了3366万人的饮水困难,确保了灾区社会安定,保障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2006年川渝百年大旱,无一人因旱灾死亡,人民群众
吃水无忧。2009年,北方冬麦主产区经历了罕见的大旱,依然夺取了夏粮丰收。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40—1943年全国连续四年大旱,赤地千里,农业无收,广大灾民背井离乡,以草根树皮充饥。有历史记载,1942年仅河南省就因大旱绝收,饿死300万人。
60年来,我国抗旱工作成效显著,抗旱供水设施保证了城乡供水安全。在中等干旱年份,工农业生产和生态不会受到大的影响。根据1991年以来的统计资料分析,平均每年抗旱浇地3050万公顷, 年均挽回粮食损失4059万吨。
大旱面前无大灾的显著变化,得益于不断推进的新中国抗旱工作。1949年前,旱情监测和预报预警手段几乎是空白。而现在初步建立了全国旱情监测、预报和抗
旱指挥决策支持系统,旱情监测和抗旱指挥决策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得到提升。抗旱条例颁布施行,全国抗旱应急能力建设正在稳步推进,省、市、县三级抗旱预
案的编制初步完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抗旱预案体系。全国已建成县级抗旱服务队1848个,乡镇级抗旱服务队9038个,初步建立了一个以县级抗旱服务队为
基础,以乡镇抗旱服务分队为依托,村级抗旱小组和农民抗旱协会为纽带的社会化抗旱服务网络,在发生严重干旱期间发挥了重要的应急抗旱作用。
近几年,抗旱工作思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抗旱工作从农业扩展到各行各业,从农村扩展到城市,从生产、生活扩展到生态,逐步构建成科学合理的抗旱减灾体系,提高了防御水旱灾害的能力。
我国先后五次组织实施珠江流域压咸补淡应急调水和枯水期水量统一调度,确保了澳门特区、珠海、广州、中山等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供水安全。干涸10年之久的东
居延海,已连续数年波光粼粼,通过生态调水等全面抗旱措施,挽救和恢复了一个个濒于瘫痪的河流生态系统,奏响了一曲曲人水和谐的绿色颂歌。为解决天津城市
供水问题,国家防总、水利部自2000年至2004年组织实施了四次引黄济津应急调水,有效缓解了天津城市供水紧张局面,保障了天津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
展。
应急处置:紧要关头创造奇迹
面对雨雪冰冻和汶川特大地震等突发性的自然灾害,水利部门运用已有的防汛抗旱应急管理体系,发挥了巨大的防灾减灾效益。
“5·12”特大地震造成四川、甘肃、陕西等8个省(直辖市)2473座水库、822座水电站、1229公里堤防受损,山体滑坡阻塞江河形成105处堰塞
湖,955.6万人的饮水安全受到影响。地震发生后,水利部紧急从全国各地抽调水利专家和设计、抢险、水文监测等各类人员共1780人,会同灾区水利工作
者,对堰塞湖、震损水库、水电站、堤防进行险情分类和危险程度分级,逐处逐库逐站逐段制定排险避险方案,及时进行应急处置,严防次生灾害给灾区群众带来再
次伤害。尤其对地震形成的105座堰塞湖,运用防汛应急管理体系,指导协助地方政府制定了人员转移避险方案,及时将下游受1/3溃坝威胁的27.76万人
转移到安全地带。
通过艰苦努力,震损水库、水电站无一垮坝,震损堤防无一决口,堰塞湖排险取得显著成效,经受了安全度汛的考验,实现了零伤亡,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供水安全,水利抗震救灾工作取得重大胜利。成功消除唐家山堰塞湖的威胁,创造了世界上处置大型堰塞湖的奇迹。
在2008年年初遭受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袭击的地区,防汛抗旱应急管理体系同样功不可没。水利部门紧急动员,全力以赴,抢修损坏设备和管道,加强维护与巡查,保证群众用水安全。科学调度水电工程,确保群众生活和重要部门供电。
“相信,冰封雪冻过后,将春满黔南。”这是贵州省黔南州人民群众答谢州水利部门时动情地说的一句话。当黔南州断路断电断水时,小水电为人们点亮了一盏盏明灯,及时修复的供水管线为人们送去了汩汩暖流。
进入21世纪,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灾害性事件增多,水旱灾害也呈现出新的变化。面对防汛抗旱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各级水利部门和防汛抗旱指挥部按照
中央治水方略,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加快实现防汛抗旱“两个转变”,即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抢抓先机,把握主
动,有效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全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筑起新中国腾飞的坚固屏障。
来源:中国网 2009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