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历程 卓著成就
善治国者必先治水。兴修水利、防治水害历来是中华民族治国安邦的大计。然而,自清代中期以来,国力日渐衰落,水利建设长期停滞。到1949年,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水利工程设施不仅数量少,而且残缺不全。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水利建设放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毛泽东主席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
河”。从1950年至1960年,国家集中有限财力投入攸关国计民生的水利项目,开展了对淮河、海河、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在各流域上中游的
水土流失区开展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治淮工程、长江荆江分洪工程、官厅水库、三门峡水利枢纽等一批重要水利设施相继兴建,掀起新中国第一个水利建设高潮。
改革开放特别是90年代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防洪、水资源、水土流失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建设,把水利摆到了国民
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投入大幅度增加,江河治理和开发步伐明显加快,三峡、小浪底、治淮、治太等一大批防洪、发电、供水、灌溉工程开工兴建,水利建设
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1998年大洪水后,国家决定进一步加快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步伐。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水利建设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
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紧接着,国务院实施“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
湖”的政策措施。随即,长江干堤加固工程、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全面展开,治淮19项骨干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尼尔基、沙坡头、百色水利枢纽等一大批重点
工程相继开工。同时,江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国家先后投入上万亿元用于水利建设,水利工程规模和数量跃居世界前列,水利工程体系初步形成,江河治理成效卓著。水利部相关资料显
示,目前,长江、黄河干流重点堤防建设基本达标,治淮19项骨干工程基本完工,太湖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形成,其他主要江河干流堤防建设明显加快。黄河干流
上,小浪底水利枢纽的建成,大大缓解花园口以下的防洪压力,使黄河下游防洪标准从原来的不足百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同时,基本解除黄河下游凌汛的威胁。
浩浩长江上,三峡工程的投入运行,使长江荆江段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水电站年平均发电量达847亿千瓦时,万吨级船队每年有半年可直航重庆市。而在
淮河流域,临淮岗、淮河入海水道等一批骨干工程的建设,终结了淮河数百年来洪患频发的历史。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各类水库8.6万多座,堤防长度28.69万公里,我国大江大河主要河段已基本具备了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最大洪水的能
力,中小河流具备防御一般洪水的能力,重点海堤设防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保护人口5.7亿,保护耕地4.6万千公顷。全国639座有防洪任务的大、中、
小型城市,有299座通过防洪工程建设达到设防标准。水利工程设施体系不断加强,大江大河大湖防洪状况极大改善,水利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作用和对经
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科学发展 人水和谐
实践不停,思考不止。对治水思路的探索和实践,伴随着新中国成长的步伐不断深化。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淮河、海河、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特
点,中央分别确定了“蓄泄兼筹”、“上蓄、中疏、下排、适当地滞”、“蓄泄兼筹,以泄为主”和“上拦下排,两岸分滞,拦、排、放、调、挖”等治水方针。以
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为后盾,以科学的治水方针为指导,水利人开始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治水实践。
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水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到了二十世纪末期:江河断流,湖库淤积;地下水超采,湿地退化;围湖造地,侵占河道;水污染
频发;沙尘暴肆虐──一幕幕人水相争导致的不和谐景象时有出现。水利人对水问题的反思进一步深入,随之形成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筑堤修坝的设想,而是人水和谐
的治水新思路、新理念。
水利部党组认真贯彻中央治水方针,客观分析形势,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吸取国内外治水经验教训,开始了对治水新思路的探索,明确提出“治水必须正确处
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要转变对水的认识,在防止水对人类侵害的同时,特别注意防止人类对水的侵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是人类在与水、与自然的博弈中得出的教训,也是人类对水、对自然认识的理性升华。
在加强堤防建设的同时,一场大规模的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河)、退耕还林、移民建镇工程在长江中下游付诸实施。这是一次水上“战略大撤退”,是防洪工程建
设思路的重要调整,是中国历史上自唐宋以来第一次从向水进军、与水争地,自觉主动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给洪水以出路。
人水相争变成了人水和谐,人类在处理与水的关系上迈出了理智的一步,不仅利用水、约束水,也善待水、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水利人不断开展新的实践,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2000年起,水利部门对长期断流
的塔里木河、黑河实施全流域统一调水,使塔里木河和黑河下游濒临毁灭的绿洲生态重现勃勃生机;2001年起,连续从嫩江向自然生态保护区──扎龙湿地补
水,使生态恶化的湿地逐渐恢复原有功能;2002年起开始实施引江济太,在太湖进行冲污试验,探索通过水资源统一调度和优化配置进行水环境治理,激活太
湖;2002年,又紧急抽引长江水向南四湖进行应急生态补水;2004年实施了从内蒙古察尔森水库向吉林向海湿地的应急生态补水;同年又从岳城水库向白洋
淀进行生态补水,并于2006年和2008年两次从黄河引水补给白洋淀。补水挽救了这些几近或已干涸的湿地,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更值得一
提的是,在确保黄河不断流的同时,水利部门通过水量统一调度,先后九次对黄河进行调水调沙,使河道主槽最小过洪能力增大到3880立方米每秒,为综合治理
黄河泥沙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大力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并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60年来累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100多万平方公里。
我国江河治理已从开发利用为主向开发保护并重转变,注重水利建设中的生态保护问题,统筹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护河流健康生命,大步走向人水和谐。
江河安澜 水润民生
2007年汛期淮河分洪时,濛洼蓄洪区54岁的农民王富三再没有了记忆里的惊慌和忙乱。“政府给建了新庄台,有坚实的大堤围着。现在开闸蓄洪也不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了。”老年活动中心里,王富三从容地拉着二胡,品着清茶。
随着治淮骨干工程的相继完工并发挥作用,淮河沿线枢纽、堤坝、行蓄洪区的防洪能力和使用效率得到普遍提升,大大减轻了洪水来袭时淮河的防洪压力。“淮河治
理好了,我们的日子安稳了。党和政府带着我们致富,还帮我们办了水灾保险。这种安定的生活我们过去想都不敢想。”王富三很知足。
的确如此。江河治理,建设枢纽、堤防,矗立的不只是一座座防洪工程,也是一座座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民心工程。据初步测算,1949年以来,全国防洪减灾
经济效益累计达3.93万亿元。1999年长江流域发生大洪水,堤防工程配合水库拦洪,减少直接经济损失约300亿元,约相当于1998年洪水后长江防洪
建设投资的3倍。1999年太湖流域发生超百年一遇洪水,治太工程减灾效益达90多亿元,相当于治太工程总投资的2倍以上。
经济效益可以计算,而由治理大江大河、兴建水利工程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则无法估量。60年江河治理,基本实现岁岁安澜,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踏踏实实致富奔小康。
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以江河治理为基础的一系列引水工程和灌区建设,成为供水安全和粮食安全的有力保障。利用大江大河丰富的水能资源,我国已建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72亿千瓦,位居世界第一,水电已成为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撑。
民心无价。新中国成立60年来,江河治理与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水利事业是人民群众的事业,来自人民群众的治水实践,又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有了民心、民意这个牢固根基,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才能旗帜高扬,步履铿锵。
来源:中国网 2009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