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不忘挖井人”。就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春天,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以“感恩、关爱”老同志的实际行动纪念建党90周年,让温情萦绕设计院的角角落落,让暖流激荡每个人的心田。
潘槐源是设计院测绘院的老专家,退休后他把家安在了新昌老县城深深的巷弄里。在潘老简洁的家中,一枚枚奖章,一张张奖状,还有一本本老相册分外醒目。“献身水利水保事业”“从事测绘事业满30年”……这些奖章、纪念章,被潘老精心珍藏着。
尽管岁月可以让勋章生锈,让奖状褪色,让相片泛黄,但贡献却被历史记载,被后人铭刻。如果说,浙江的水利水电发展史,留下了设计院的一笔,那么许许多多像潘老这样的老前辈、老同志就是这一笔的奠基人、执笔者。
他们曾是业务的佼佼者,专业的权威,技术的骨干,坚守职责的普通一员……当年,他们肩负家人的眷恋,栉风沐雨在崇山峻岭中,为水利水电事业奉献了自己壮美的青春年华。如今,他们留下拖伤带痛的身体和并不富裕的家,却并没有向组织提自己的困难和要求,而是时刻关注设计院的发展。
嵊州普义乡白泥墩村的谢家祥老同志,今年已有84岁高龄。退休后,谢老回到白泥墩村,由于耳聋,膝下无子,其生活起居一直由其侄子照顾。嵊州的胡水昌老同志,在测量岗位退休后,虽然年老体弱,但从没向组织提一点困难和要求。还有张家亲老人,这位当年的天津大学高材生,走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却落下病疾,在医院一躺就是30年……
悠悠岁月,白驹过隙。五十五载的春华秋实,历代前辈为设计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不一定都曾有过轰轰烈烈的成就,但正是他们的奋斗和努力,为设计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正是他们的坚守和奉献,才有了设计院今天的辉煌。如今,前辈们年事已高,体弱多病,甚至生活遇到窘困,新一代的设计院人不能也没有忘记他们。
在这个春天,设计院人用感恩的心放飞对老前辈们的关爱。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的“感恩关爱”老同志活动,在设计院拉开大幕。
设计院党委发出“感恩关爱”的活动倡议,7位院领导个人募集款项1.5万元全部到位;刚刚成立的机电院党支部率先完成部门职工募捐1.31万元……
环保院“水土保持监测实用技术方法研究课题组”将1200元课题奖励捐助本次活动;党群工作部将部门获得“2010年优良服务先进集体”的奖金捐助本次活动;院党委研究决定从留存在院的党费中专项拨款2万元;团委集体研究决定将留存的6000元团费捐助本次活动……
出差在工地上的职工,请同事代为捐助;派往柬埔寨工作的职工,纷纷跨国捐助;一些退休返聘的同志,也加入捐款行列。思源公司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许多年轻职工,虽然手头也不宽裕,仍然慷慨解囊;项目管理公司自聘和外聘的员工们,也热情加入到“感恩关爱”活动中来;许许多多的党员要求以特殊党费的形式表达对退休老同志们的敬意……
募集阶段如此顺利,募集款项如此庞大,出乎大家的意料。截至4月5日,设计院各部门及职工共计捐助57.037万元。这57万多元,在大规模摸底“高龄、低收入、老病号和家庭困难”离退休老同志情况的基础上,由各部门、各党总支(支部)组织的“家访慰问”、“亲情聚会”、“感恩之行”送到了设计院370多名离退休老同志手中。
此时,老同志们询问最多的依然是设计院现在的发展情况;老同志记挂最多的依然是设计院现在的发展难题;老同志叮嘱最多的,也依然是“工作太忙了,一定要注意休息,注意身体啊!”的温暖话语。这是一个人自然的、对家的眷恋,这是一个长辈贴心的、对晚辈的关爱。设计院的年轻人在关爱老同志的同时,同样得到了老同志们无私的关爱。这是一个彼此关爱的团队,这是相亲相爱的一家!
在此次活动中,老同志们收到的不仅仅是金钱。比金钱更为可贵的,是被感恩和关爱的情意。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坐着轮椅回到了院里;多年未曾谋面的老伙伴们聚在了一起;在医院里躺了30年的张家亲老人,也第一次回到他“似曾相识的家”。规划院退休的章丙英老同志用颤抖的手,为设计院写来一封感谢信:“谢谢你们给了我一次回家的感觉,生活太美了,我要争取多活几天,过好每一天。”
当嵊州普义乡白泥墩村84岁的谢家祥老人,收到测绘院支部的年轻人送上的慰问信和慰问金时,他戴上老花镜,拿出放大镜,一遍又一遍读着《致全院离退休职工的一封信》,然后向年轻人们竖起微微颤抖的大拇指。离别时,老人与支部同志依依不舍,当汽车驶出很远,转到村口时,老人依然站在门口,注视着汽车远去……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1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