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为了把淮河修好
——新中国治淮历程综述

2010-06-04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这是两岸百姓对古老淮河的眷恋。但由于800多年前的黄河夺淮,严重破坏了原有水系,淮河流域变成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重灾区。为迅速扭转淮河流域人民因河湖泛滥而颠沛流离的生活状况,在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下,新中国在各大江河中率先开始了对淮河的大规模治理。特别是2003年以来,随着治淮19项骨干工程陆续建成,淮河流域昔日的窘况得到根本改观。

    今天的淮河流域,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能源和制造业基地,流域群众再也不用被迫走千走万,安居乐业、生存发展的民生条件得到极大改善。60年治淮,走出了一条人水和谐的科学之路,划出了一个深深的民生轨迹。

  科学治淮  实践人水和谐崭新理念

    60年治淮,从“蓄泄兼筹”到“人水和谐”,是人类对水、对自然认识的理性升华,是党中央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生动体现。治淮的历程深刻地反映了从人与自然斗争,向人与自然和谐的转变和发展过程。

    淮河,被称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气候和地形特殊,加之没有骨干工程保障,历史上流域自然灾害频发。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前的50多年间,共发生流域性旱灾20多次,水灾40多次。就在1950年7月,淮河流域又发生特大洪水,造成严重水灾,向刚刚成立不到一年的新中国提出了严峻挑战。

    1950年8月25日,在周恩来总理亲自指导下,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在北京召开治淮会议,颁布了《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1950年11月6日,治淮委员会成立后,提交了以防洪为主要内容的《关于治淮方略的初步报告》。1954年又以防止水旱灾害,发展农业生产,兼顾发展航运、水电和水土保持等为主旨,编制了《淮河流域规划报告(初稿)》,此次规划已经具备了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总体规划雏形。其后,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在1981年和1985年国务院两次治淮会议确定的流域治理总体布局及建设方案的基础上,199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蓄泄兼筹”的治准方针,近期以泄为主,并下达了19项治淮骨干工程建设任务。至此,以第5次治淮规划顺利完成为起点,拉开了第二次治淮高潮的大幕。在此之后的10年间,治淮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的治淮是以流域防洪和水系整治为重点,初步形成了应对普通洪水、洪涝分治的骨干工程框架,60年代、70年代按流域规划进一步整治,为农业高产稳产、经济进一步增长提供条件的话,那么,80年代、90年代,则由原来的为农业服务为主开始转向为社会经济全面服务。由于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坚持“蓄泄兼筹”治淮方针,相应扩大水资源供给,开展水环境保护,基础保障系统日臻完善,从而在总体上根本改变了20世纪80年代水利滞后状况,逐步走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特别是2003年取得淮河防洪胜利以后,同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和治淮工作会议要求,把淮河治理作为全国水利建设的重点,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在2007年年底基本完成治淮19项骨干工程。治淮再次掀起高潮。

    2008年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期间,对抓好淮河治理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继续实施治淮工程,建立较为完善的流域防洪排涝减灾体系,确保淮河流域防洪安全和沿淮人民安居乐业。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视察淮河防汛抗洪时,要求全面评估治淮19项骨干工程,科学论证淮河下一步治理问题。今年4月9日,他再次来到淮河,指出要认真总结治淮工作经验,在现有基础上研究制定新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使沿淮地区的人民安居、乐业、增收,使淮河成为一条无害的河流,成为一条清澈的河流。

    2009年3月26日,淮河治理历史上第一次经由国务院批复的《淮河流域防洪规划》,在认真总结淮河治理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针对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进一步规划淮河流域防洪减灾工程体系的总体布局,统筹安排治淮建设,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2009年,水利部联合江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复《淮河干流行蓄洪区调整规划》;水利部批复《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除涝规划》以及新一轮淮河流域综合规划基本修编完成等。这些规划都为进一步推进淮河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2009年12月,国务院召开第95次常务会议,听取了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的工作汇报,要求继续贯彻“蓄泄兼筹”的方针,加大投入,进一步推进治淮工作。

    回顾近60年的治淮历程,从人与自然斗争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转变的轨迹清晰可见:在党中央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指导下,以“蓄泄兼筹”为核心的治淮方略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得到深化。治淮方略已经从被动抵御性防洪向洪水管理转变,从单纯防洪建设向兼顾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以及生态、环境改善与自然修复转变,凸显了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新理念。

  盛世治淮  打造防洪安全坚实屏障

    淮河流域的长治久安,需要一个功能齐全、系统完整的水利工程体系来支撑。纵观近60年治淮工程建设历程,始终伴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奋力前行。特别是1991年大水之后,国务院决定启动实施治淮19项骨干工程建设,谱写了盛世治淮新篇章。

    治淮19项骨干工程单项工程多、建设周期长、协调难度大,建设任务十分繁重。2003年淮河大水后,水利部及淮委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务院治淮工作会议把淮河治理作为近期全国水利建设重点的要求,周密部署,精心组织,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审批程序,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加强检查督导,有力地保证了工程建设顺利进行。淮委和流域四省水利部门切实加强工程建设管理,科学制定前期工作计划,逐级落实责任分工,多举措全方位强化工程质量管理、进度管理、资金管理和检查监督,保证了治淮工程建设质量、进度、投资的有效控制。

    工程建设中,始终坚持现代建设管理制度,不断创新。重视抓好项目法人的组建,全面开放水利建设市场,严格规范招投标活动,强化建设监理,认真执行国家合同管理规定,在治淮工程建设中有效实施了进度、质量、资金三控制。同时,在治淮工程建设中率先提出“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的理念,并在治淮工程建设中得到充分体现。为实现“三个安全”,水利部和淮河流域各省人民政府始终把质量和安全作为工程建设管理的重中之重,各建设单位全面落实质量第一、安全至上的要求,治淮19项骨干工程建设保持了良好的质量和安全纪录。

    目前,治淮19项骨干工程已经全面完成。截止到2009年,累计完成投资456亿元,其中2003年以来完成投资253亿元。

    随着治淮19项骨干工程的建成,以河道堤防、行蓄洪区、水库、分洪河道、防汛调度指挥系统等组成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基本形成,流域防洪标准也有较大提高。淮河干流上游防洪标准由不足5年一遇提高到约10年一遇,中游淮淮河干流上游河道防洪能力由治理前不足5年一遇提高到约10年一遇标准;中游在充分运用行蓄洪区和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的情况下,可使淮北大堤主要防洪保护区和淮南、蚌埠市的防洪标准由治理前不足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下游洪泽湖大堤及其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由治理前不足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沂沭泗河中下游重要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由治理前的1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淮北重要跨省支流的防洪标准除洪汝河由治理前的5年一遇提高至10年一遇外,沙颍河、汾泉河、涡河、包浍河、奎濉河等防洪标准均从治理前的约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除涝标准也有所提高,基本达到3年一遇。

 
  团结治淮  凝聚淮河又好又快发展力量

    淮河流域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65亿。流域内20平方公里以上的跨省界河道就有169条,致使上下游、左右岸在防洪、除涝、灌溉、水资源利用等方面存在复杂的水事关系。淮河流域的这些显著特点,决定了团结治水在治淮工作中的特殊重要地位。

    在治淮实践特别是19项治淮骨干工程建设中,为克服流域复杂特殊的自然、历史和社会环境增加的难度,在水利部正确领导下,淮委忠实履行流域管理机构的职责,把以人为本、努力实现以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总体目标,在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做了大量的沟通、协调、督促、检查等工作。如为保证前期工作顺利开展,淮委建立治淮工作两级责任体系和信息通畅的监督机制。两级责任体系,即淮委和豫、皖、苏、鲁四省水利厅等为一级,中水淮河公司和四省承担前期工作的设计单位为一级,明确各级所承担的责任。淮委与四省水利厅、中水淮河公司签订治淮前期工作责任书,四省水利厅也分别与担任前期工作的设计单位签订了责任书,做到任务层层分解,责任落实到承担单位。各单位把目标责任书的完成情况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业务人员业绩的重要指标。信息通畅的监督机制,就是为加快治淮前期工作创立了联系制度,由水利部规计司和水规总院、淮委、流域四省水利厅等主管前期工作的负责人为联络员,从上到下、从设计到组织管理及审查审批的各个层面,都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各项治淮前期工作的进度、完成时间、存在问题,为及时沟通、协调和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流域各省充分发扬团结治淮的优良传统,加强协调,相互支持,鼎力合作,在淮干整治、临淮岗洪水控制、怀洪新河、东调南下等工程实施中,妥善处理省际关系与上下游、左右岸关系,保障了工程建设协调统一、按计划有序进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认真做好征地移民工作,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切实维护和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没有发生因工程建设引发的大规模上访事件,为治淮工程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如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跨河南、安徽两省,涉及固始、霍邱、颍上、阜南四县。处于临淮岗工程上游的河南省固始县虽然有部分地区在工程淹没区内,但他们以大局为重,发扬团结治水精神,牺牲了局部利益,全力支持工程的建设。

    正因为淮委根据淮河的特点,建立相应的建设管理体制和卓有成效的协调机制,很好地履行流域机构的职能,正因为有流域各省以大局为重的团结协作精神,才使治淮工程建设不仅如期完成,而且各项工程质量合格率100%、优良率60%以上,一大批优质工程脱颖而出。其中,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和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和土木工程詹天佑奖,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还当选为新中国60年百项经典工程。

    与此同时,淮委和流域四省在水污染联防和整治非法采砂等方面不断加强和完善合作机制,注重相互间的沟通协作,形成流域和区域处置水污染事件、整治非法采砂的合力。淮委组织流域相关省水利厅及沿河有关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共同推进历次污染事件的及时解决,多次开展联合整治非法采砂行动,收到良好效果。充分显示了淮河流域有关各省团结治水、顾全大局的良好传统,确保了流域防洪安全、饮水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治淮成就令人欣慰,但距离“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目标还任重道远。淮河流域是极易孕灾地区,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暴雨洪水频繁,地势低平,蓄排水条件差,流域内人口密度大,人水争地矛盾突出,加之上下游、左右岸错综复杂的水事关系和突出的行蓄洪区问题,以及平原洼地涝灾严重、下游洪水出路明显不足、城乡干旱缺水问题日益加剧、流域水利工程管理较为薄弱等问题,依然决定着淮河治理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为了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年初考察安徽期间作出的继续实施治淮工程,建立更加完善的流域防洪排涝减灾体系,确保淮河流域防洪安全和沿淮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指示,还需要在实施淮河行蓄洪区调整和居民迁建、加快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巩固和扩大下游洪水出路、适时兴建上游防洪水库、推进堤防达标等工程建设、保障城乡饮水安全以及加强流域管理和水利工程管理等七个方面狠下工夫。水利部部长陈雷今年3月25日在淮委考察调研时强调,要深入研究总结60年治淮成就和经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努力把治淮事业推向前进,进一步把淮河修好管好,实现蓄泄合理,保障有力,生态良好,人水和谐,确保沿淮人民安居乐业。

    新时期,新征程。按照国务院批复的《淮河防洪规划》描绘的美好蓝图,“把淮河修好”将走出更加坚实有力的步伐。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0年6月4日

作者:苏冠群 杨飞 张焱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