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奏响治淮最强音
——安徽省阜南县治淮60年历程

2010-10-22

  阜南:艰苦卓绝的治淮史

  安徽省阜南县历史上黄淮泛滥,水利失修,水系紊乱,灾害频发。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1950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以来,阜南人民展开了大规模治淮工程建设,疏浚河道,修筑堤防,兴办一系列防洪、除涝、灌溉设施,改善了水利条件,提高了防灾抗灾能力,为农业生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结阜南县60年的治淮历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次大规模治淮时期(1950年至1957年)。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1950年冬至1953年冬,阜南县初步完成境内淮河、洪河干流治理工程。完成淮河河道裁弯取直3处10公里,土方390.8万立方米;筑淮河干堤55.14公里,土方807.81万立方米;退建河堤22.85公里,土方206.7万立方米;做河堤护坡7公里;铲除废堤11.4公里、废庄台99座,土方l29.38万立方米;筑建庄台106座,土方626.08万立方米;开挖疏浚了濛河分洪道和濛洼库内蓄洪大沟;筑濛河分洪道左右堤,长51.3公里;修建王家坝进洪闸1座、郜台退水闸1座;建成濛洼蓄洪库。完成洪河河道裁弯取直4处14.95公里,土方627.2万立方米;筑防洪干堤48.27公里;建洪河桥等交通桥梁2座,涵闸1座。
  “河网化”时期(1958年至1960年)。按照“以蓄为主、社办为主、小型为主”的方针,阜南县进行了以河网化为中心的农田水利建设。共挖一级河4条,完成2条;二级河4条,完成1条;四级河4条;五级河35条,完成9条;大沟8条,中小沟3677条。界南新河、颍淮新河、谷洪新河、阜地新河、北坝河等河流即于这一时期开挖。由于以蓄为主,违背了自然规律,再加上工程摊子过大,财力、物力严重不足,1960年,河网化工程基本停工,多数为半拉子工程,既浪费了人力、财力,挖压了耕地,又打乱了水系,影响了排涝。这一时期疏浚了41公里长的洪河分洪道,修筑左右堤分洪道,左堤长41.7公里,右堤长41.1公里。

  调整恢复建设时期(1961年至1978年)。阜南县对已做河网化工程进行调整、改造利用,恢复排水系统,排除涝渍。1964年12月开工疏浚谷河本干,阜南、临泉两县各组成1个施工总队,共投入民工12万人,1965年4月全部竣工。谷河本干疏浚后,谷河流域的洪涝灾情大为减轻。这一时期阜南县发生两次大洪水,即1968年淮河大水,1975年洪河大水。汛后进行了堵口复堤,加固堤防。1975年11月实施了润河治理,共完成土方372.87万立方米,建桥梁12座,涵闸3座。1978年兴建濛洼曹台孜退水闸和上堵口排涝站,以后又相继进行了配套建设。这一阶段以干旱年份居多,治水也以防旱灌溉为主,相继建成张集闸等蓄水涵闸及机电排灌站40余座,修筑圩堤,开挖沟塘,修建了一批桥、涵、闸等除涝、灌溉工程,新打一批机电井工程。

   综合治理时期(1979年至2002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阜南县实事求是地总结了经验教训,确立了“全面规划,蓄泄兼筹,旱涝兼治,以除涝为基础,积极恢复发展灌溉,继续提高防洪能力”的治水指导思想。实施了洪洼处理工程建设,加固防洪干堤55.39公里,改善防洪面积20万亩;新建扩建濛洼庄台129座,建成老观、曹台孜等排涝站,完成濛洼尾部退建及濛洼防汛交通桥工程,修筑混凝土撤退道路106.3公里等。

  第二次大规模治淮时期(2003年至今)。2003年淮河大水之后,阜南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不移地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完成洪河干流整治50公里,加固濛洼圈堤95公里、防洪干堤47公里,新筑临淮岗北副坝20.2公里,加固庄台131座,新建、加固涵闸站近百座,新建保庄圩4座4.9平方公里。

  阜南:辉煌的治淮成就

  治淮60年来,阜南县共完成土石方3.1亿立方米,建成防洪、除涝、灌溉工程近万个,其巨大成就主要表现为:

  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建成,防洪抗灾能力大大提升整治淮河、洪河、濛河分洪道、洪河分洪道等骨干河道185.47公里;累计修筑防洪堤防390.26公里;建各类防洪涵闸71座;新建、加固安全庄台136座,保庄圩5座;新建混凝土安全撤退道路106.3公里。全县防洪保护面积达到502平方公里,保护耕地52万亩,占需保护面积的76.5%。

  排涝工程体系初步建立,除涝效益明显提高全县共治理河道14条325.9公里,疏浚大沟106条742.3公里,建排涝站45座,装机129台16595千瓦。全县除涝面积增加到47万亩,占全县易涝面积的70%。

  灌溉工程体系基本形成,农田灌溉面积逐步扩大共建中型节制闸9座,打机电井5902眼,建机电排灌站222处,装机334台22633千瓦,修建蓄水闸坝129座。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5.5万亩,其中旱涝保收田40万亩。

   水政水资源管理工作得到加强,水行政执法能力逐步增强,水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逐步完善,推行了行政执法责任制,制定出水行政执法责任制等制度20余种。加大了行政执法力度,重点查处了一批水事违法案件。依法实施取水许可制度,颁发取水许可证171套,批准许可水量1.14亿立方米。

  行业能力建设成效显著,水利专业队伍不断壮大。60年来,培养、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业务过硬的水利专业队伍,不仅能胜任全县水利建设的总体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施工和水行政执法、工程管理任务,还可承建大型水利工程的施工。

  阜南:可圈可点的治淮经验

  阜南县60年来治淮事业的发展,不仅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治淮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党中央、国务院近些年不断加大治淮工作力度,仅在濛洼实施的治淮骨干工程,总投资就超过12亿元。这些工程的建成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濛洼防洪保安能力,濛洼人民从此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开辟濛洼蓄洪库后,至今已12个年份15次蓄洪,濛洼人民为治淮全局作出了巨大牺牲,党和国家也对濛洼人民给予了极大的关怀,使得蓄洪库内人民能及时重建家园。

  坚持依靠人民群众,是推动治淮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阜南人民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加固洪堤,治理谷河,创造了被安徽省委肯定的“洪堤精神,谷河精神”。2010年7月24日,温家宝总理在王家坝检查指导淮河防汛抗洪工作时,称赞王家坝人民在长期的抗洪斗争中形成了王家坝精神,即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精神,尊重规律、综合防控的科学治水精神。王家坝精神是王家坝几代人努力奋斗积累的宝贵财富,是淮河儿女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是围绕着淮河的防汛抗洪工作形成的一种精神。这些都成为阜南人民治水史上一笔笔宝贵的财富。

  坚持科学规划,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加快治淮建设的关键。阜南县60年的治淮实践证明,凡是经过科学论证和合理规划的水利工程,效益发挥得就比较明显。“大跃进”时期,不顾客观规律,大搞河网化,打乱了原有水系,一遇大水,内涝严重。而在1975年冬开工的润河治理工程,从地形地势出发,实行分段截引,高水高排、流入淮河,低水低排、流入洼地,治理后效果十分显著。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充分证明,只有从实际出发,顺应自然规律,水利事业才会发展,才能取得预期的治水效果;反之,违背自然规律,凭主观臆断搞水利,都是徒费民财民力,甚至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坚持建管并重,是充分发挥治淮工程效益的重要保证。只建不管,等于不建。实践证明,凡是管理较好的地方,水利工程效益就发挥得较好。当前,不少地方群管水利工程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很多水利工程毁坏严重,平渠造田,垦种圩堤,机电设备被盗,机井被堵,破坏了一大批水利工程设施。所有这些都说明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极端重要性。

   坚持依法治水,合理调配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治淮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阜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异常多变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全县水资源在地域和时空分布上的极端不均匀性。加之,全县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加强依法治水管水,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在阜南就显得尤为重要。

  阜南:马不停蹄再治淮

  60年来,阜南县治淮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得到迅猛发展,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总结60年来治淮工作的经验得失,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治淮工作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新时期治水思路,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县”目标,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汛抗旱并举,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继续加强防洪保安工程建设。经过60年的努力,阜南县防洪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但仍处于被动抵御水平,今后要实现变对抗为适应目标,必须继续贯彻“蓄泄兼筹”的方针,继续加大治淮、疏洪力度,扩大河道泄洪能力。加快濛洼安全建设,进一步提升濛洼防洪保安能力。全面加固洪洼堤防,实施洪洼综合治理。同时,抓紧开挖疏浚润河、小草河等淤积严重的河流,实施谷河、润河、陶子河等流域综合治理,提高内河圩堤标准,完善工程配套,全面提高内河防洪能力。

  加快治淮工程综合治理。目前,阜南县尚有35%~40%的洼地除涝能力偏低,57%的耕地不能有效灌溉。要本着“全力以赴,尽力而为”的原则,加快流域综合治理,做到沟、渠、田、林、路、桥、闸、站配套,达到遇旱能灌,遇涝能排,治一片成一片,发挥一片效益。加强蓄水工程建设,在谷河、润河等河道增建蓄水节制工程,解决两岸水源不足问题。加快濛河分洪道拓浚工程前期工作步伐,力争尽快上马。抓紧论证实施利用老观、上堵口等站翻引淮河水上岗的“南水北调”工程规划,解决中北部水源不足问题。按照南站北井布局,在谷河、濛马河、大清河、阜地河、陶子河沿岸新建一批提水灌溉工程,在中北部岗区,因地制宜,大打小口井、机井,扩大农田灌溉面积,加快旱涝保收田建设步伐。统筹安排,加快乡镇供水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同时,继续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继续加强水利工程管理。60年来,阜南县在水利工程管理上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但在不少地方,特别是群管水利工程在管理上仍显软弱,除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管理外,水利部门也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健全管理组织和管理制度,以使用促管理,促恢复,促发展,实现滚动发展,壮大水利事业。坚持依法治水、依法管水,创新水资源管理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0年10月22日
  

作者:王西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