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治淮兴利 造福人民
河南省信阳市人民政府市长 郭瑞民

2010-10-22

    淮河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与长江、黄河齐名,发源于河南省南部的桐柏山,流域地跨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及湖北五省,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在12世纪以前,淮河流域水旱灾害记载很少,流传着“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美誉。然而,从12世纪黄河第一次夺淮以后,原有的水系不断遭到严重破坏,淮河也逐渐沦落为全国水系最为复杂、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一条河流。

   信阳地处淮河上中游,淮河横贯全市7个县区,总长363.5公里,两岸支流密布,流域面积大于20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6条,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49条。由于信阳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受季风、冷暖气团交锋和地形影响,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内、年际变化大,全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116毫米,其中54.5%集中于汛期(6—9月)。加之信阳地势南高北低,最大相对高差1500多米,淮河上游和南侧支流大都发源于桐柏山和大别山区,源短,坡陡,流急,极易发生突发性大洪水。淮河北侧,河身弯曲狭窄,流经平原洼地,由于排水沟洫不畅,常常酿成内涝。据史料记载,自公元960年(宋太祖建隆元年)至1949年的989年间,淮河上游的豫南地区发生雨涝灾害270年,占总年数的27.3%;发生旱灾243年,占总年数的24.5%。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间,信阳有23年发生水灾,平均2.6年一次;有13年发生旱灾,平均4.5年发生一次。1954年,淮河流域发生全流域性特大洪水,洪峰最大流量达到7450立方米每秒,沿淮地区淹没耕地105万亩,倒塌房屋5.2万间,受灾人口近36万人。1959—1961年信阳连续3年大旱,全市每年受灾面积都在200万亩以上,粮食减产四成。历史上形成的“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局面,使信阳沿淮滩区群众常受水旱灾害困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因此,除水害、兴水利,历来是信阳人民和历届党委、政府为之奋斗的头等大事。

  科学治淮,沿淮人民在实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淮河治理工作。1950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把淮河治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制定了“蓄泄兼筹”的科学治淮方针,掀起了新中国第一次治淮高潮。信阳历来是治淮的重要地区,6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水利部、淮委等部委的关心指导下,信阳人民坚持科学方针,积极付诸实践,勇于担当治淮重任,坚持不懈地开展大规模淮河治理工作。

  一是建水库,蓄山水。新中国成立以来,信阳历届党委、政府按照中央“蓄泄兼筹”的治淮策略,结合信阳实际,积极争取国家水利投入,动员信阳人民,自力更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境内淮河主要支流浉河、小潢河、潢河、寨河、灌河上建起了南湾、鲇鱼山、泼河、石山口、五岳等5座大型水库,在淮干二级支流上建成了香山、铁佛寺等15座中型水库和865座小型水库。全市大中小型水库总库容达到41.75亿立方米,其中5座大型水库总库容32.73亿立方米,15座中型水库总库容3.69亿立方米,865座小型水库总库容5.334亿立方米。2001年以来,信阳又抢抓国家加大对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投入的机遇,积极开展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项目的争取工作,有94座大中小型病险水库和两座大型病险水闸列入国家除险加固规划。截止到2009年年底,94座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有36座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任务,累计完成投资7.37亿元。总投资4334万元的杨围孜、小集等两座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顺利开工实施。这些拦蓄工程的建设,为信阳防洪减灾发挥了重要作用,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了农业大市的粮食生产安全,确保了全市工农业生产的用水需求,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基础性重要作用。

   二是治河道,给出路。治淮60年来,以淮河干支流治理和堤防建设为重点的各类治淮工程建设在沿淮各县普遍展开。首先,初步治理了淮河干流。对淮河干流重点堤防进行了整修加固,铲除了童元、黄郢、建湾三个行洪圩区堵水堤防,打通了淮河干流豫皖接合部行洪通道,提高了行洪能力,加快了泄洪速度。完成了淮干关店防洪工程和临淮岗淹没影响区处理工程建设,培修加固淮干及支流圩区堤防1080公里,新建和更新改造排灌闸站1174座。其次,疏浚整治了主要支流。对潢河、白露河、浉河、闾河、泉河、泥河、小潢河等主要支流河道堤岸进行了培修加固,完成了白露河口段治理和大洪河治理工程,消除了行洪障碍,扩宽了河道行洪断面,提高了防洪除涝标准,改善了沿河两岸环境。第三,治理了沿淮圩区。通过对淮河干流来龙、上游岗、芦集、城郊、城关、谷堆、王岗、石碑堰、陈族湾大港口等9个圩区,史灌河蒋集、洪埠等5个圩区,白露河口段李香铺、期思等5个圩区,以及潢河谈店圩区的治理,新筑及培修加固堤防410公里,新建、改建排涝闸站105座,使沿淮圩区的防洪标准达到或接近10年一遇,除涝标准提高到3年一遇~5年一遇,大大提高了沿淮圩区防洪除涝能力,保护了圩区内近100万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第四,实施了淮干滩区移民迁建工程。从2007年开始,为解决信阳沿淮滩区10年一遇水位下群众受灾问题,国家先后分批、分期实施了淮干滩区移民迁建工程,目前已使信阳沿淮滩区15931户59777人彻底摆脱了洪涝灾害威胁,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三是修灌渠,保生产。治淮60年来,信阳以灌溉渠系为主的农业灌溉体系不断改善,农业的水利基础不断加强,保障了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快速增长。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信阳先后建成大中小型自流灌区共781处,总设计灌溉面积620万亩,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73%。其中,南湾、梅山、鲇鱼山、泼河、石山口等5处大型灌区435万亩,占51%;31处中型灌区102万亩,占12%;745处小型灌区83万亩,占10%。从1998年开始,信阳抢抓机遇,共争取资金5.04亿元,实施了12个年度49期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新增(恢复)灌溉面积4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10万亩,年增产粮食1.45亿公斤,年节约水量2.4亿立方米。特别是从1984年潢川县组织十几万农民对鲇鱼山灌区西干渠进行标准化整修开始,全市各县区每年均在冬春季节组织进行以灌溉渠系整修为主要内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使全市农业灌溉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2009年年底,信阳累计完成骨干渠道标准化整修477.53公里,混凝土硬化防渗144.36公里,渠道滑坡处理25.11公里,骨干渠道输水能力不断提高,灌溉保证率和用水效果也得到明显改善,保证了每年浇灌期间各种农作物适时足量用水的要求,使信阳粮食生产稳步增长。信阳粮食总产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年的15.02亿斤增长到2009年的114.6亿斤,是1950年的7.6倍,信阳已成为了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

  持续治淮,沿淮人民在受益

  科学的治淮方针产生积极的治淮效果,包括信阳人民在内的沿淮群众广泛受益。治淮60年来,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信阳累计完成资金投入63.6亿元,先后建成了一大批水利工程。这些工程在防洪减灾、供水、农业灌溉、水力发电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每年防洪除涝、抗旱减灾效益平均超过10亿元,使信阳“大雨大灾”的问题得到基本缓解,“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一是拦洪减灾作用巨大。60年来,随着信阳治淮工程建设的持续推进,大批水利工程,尤其是大型水库工程拦峰、蓄洪、削峰作用的发挥,有效地减轻下游防洪压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信阳充分利用洪水资源提供了条件。据统计,在全市5座大型水库中,南湾水库建库以来累计拦蓄超过信阳市中心城区安全泄量的洪水55次,其中洪峰超过4000立方米每秒(相当于20年一遇)的洪水4次,削减洪峰98%以上。鲇鱼山水库建库以来拦蓄入库流量超过1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38次、超过2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9次,削减洪峰73%以上。石山口水库建库以来拦蓄入库流量500~1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12次、1000~2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6次、2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洪水3次,削减洪峰75%以上。泼河水库建库以来拦蓄入库流量超过5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14次、超过1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2次,削减洪峰80%以上。五岳水库建库以来拦蓄洪峰超过5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2次,削减洪峰80%以上。2007年,淮河流域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全市大中型水库充分发挥拦洪、错峰作用,拦蓄洪水5.9亿立方米,削峰率达90.8%,防洪减灾效益44.5亿元。

  二是抗旱保收功不可没。据统计,截至2009年年底,全市境内的水利设施已累计向农业提供灌溉用水146.4亿立方米,年均灌溉供水3.87亿立方米,确保了全市流域灌溉面积粮食作物丰产丰收。特别是1999年和2001年连续干旱期间,全市大型水库适时对灌区提供农业灌溉供水9.8亿立方米,保证了灌区近400万亩的粮食丰产,实现抗旱效益56亿元。

  三是群众生活有效改善。治淮60年来,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实现了农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信阳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01.27元增长到2009年的4617.91元,增长了44.6倍,基本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现象。近年,随着国家各项水利民生工程的实施,信阳通过淮干滩区移民迁建、农村饮水安全、水库移民扶持项目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设,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数93.58万人,发放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补助资金惠及近23万移民,争取移民项目资金1.02亿元,实施了移民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移民稳定增收。

  四是生态效益日渐彰显。治淮60年来,信阳坚持以生态建设为目标,以小流域为单元,不断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使信阳的生态环境日益改善。60年来,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759平方公里,治理度达到74.7%。修建水平梯田72.2万亩,水保林268.4万亩,治理小流域85条。特别是各类治淮工程的建成,不仅极大地减少了下游河道的淤积,提高了河道防洪标准,保证了沿淮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且改善了沿淮两岸农业产品结构,增加了粮食产量以及多种农副产品,丰富了当地市场,保护、积累了资源,为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和后劲。信阳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20强”“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和“首届中国创业之城”等殊荣。

  深入治淮,沿淮人民在期盼

  60年治淮成就令人骄傲,但实现“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目标仍然任重道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治淮,深入治淮,努力把治淮事业推向前进,实现蓄泄合理、保障有力、人水和谐、生态良好的治理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淮河水患,沿淮群众发出了心底的期盼。

  一是建设上游拦蓄工程,确保淮河安澜。目前,淮河上游干流尚无大型洪水控制工程,上游拦蓄能力不足,上游集中降水区的洪水直泄中下游,给淮河中下游防洪形成巨大压力。为减轻淮河中游以下防洪压力,在淮河上游干流和重要支流兴建大型拦蓄工程,既是淮河流域总体规划的部署,也是沿淮群众多年的期盼。出山店水库位于淮河干流上游,控制流域面积2900平方公里,规划库容12.7亿立方米,建成后可使淮河干流上游防洪标准由目前的不足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保护其下游170万人和220万亩耕地,年均减灾效益4.3亿元,水资源直接效益2亿元,是一座防洪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的大型水利工程。进入21世纪以来,信阳人民从淮河兴利除害的全局出发,积极要求开工建设出山店水库,认真、充分地开展了相关前期工作,项目建议书已于2008年通过了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的评审,并上报国家发改委审查。目前,出山店水库前期工作充分,各项基础工作成熟,已经具备了开工建设的基础条件。我们将进一步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力争使出山店水库成为新一轮治淮工程的“开局之作”。同时,积极争取在淮河上游主要支流竹竿河、潢河、白露河兴建张湾、袁湾、晏河、白雀园等4座大型水库。

  二是加快洪水资源化进程,实现人水和谐。坚持防汛抗旱并重,加强洪水利用,实现“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两个转变,积极探索推进洪水资源化进程。首先,加强防汛抗旱减灾工程体系建设,更为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与运用防洪工程体系,充分发挥防洪工程体系的综合效益。加强拦蓄水工程的除险加固工作,通过对病险水库的工程治理和生态治理,提高水库的防洪标准和抗洪能力。充分发挥水库调蓄洪水能力,科学调度,合理蓄泄,在枯水期以“丰”补“枯”,解决“汛期大量弃水、汛后严重缺水”的矛盾,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和工农业生产用水需要。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调动、引导广大群众兴建、整修沟塘堰坝等小型水利工程,为实现洪水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坚实的工程基础。其次,加快水利信息化体系建设。增加科技投入,利用先进的通信设施、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完善暴雨洪水预警预报、雨水情自动测报和洪水调度等现代化信息系统,提高预报精度,增强汛情灾情分析能力,完善防洪调度手段,提高防汛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增强流域防洪减灾能力,加快洪水资源化进程。第三,依法管水。利用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公众行为,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河道、堤防和水利工程等违法犯罪活动,为顺利实现洪水资源化提供可靠的法制保障。

  三是加强上游生态治理,建设秀美山川。把淮河上游生态治理作为推动信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让魅力信阳更加美丽。一是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监督执法与小流域治理两手抓,全面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把水土保持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治理淮河的根本措施,以建设秀美山川为目标,以治理水土流失为核心,以小流域为单元,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重点抓好淮河流域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项目和水土保持重点县建设,创建精品小流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强化水土保持监测、监督工作,把住人为水土流失源头关;深化水土保持产权制度改革,调动全社会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积极性,寓治理于开发之中,对农村“四荒”资源进行治理和开发利用。二是建设城乡秀美水环境。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依托全市各类水利工程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优秀景区,大力发展水利旅游。进一步推动城镇河道治理,通过底泥疏浚、绿化护岸、景观建设等方式,实现“流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实施农村水系沟通工程,以水系沟通为重点,疏浚、整修、加固农村渠塘堰坝,全面恢复和提高蓄、灌、排能力,使农村水系变活变清。三是大力发展小水电清洁能源。利用信阳丰富的水力资源,积极做好小水电代燃料和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促进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

   回望60年治淮历史,我们无限感慨,放眼未来,我们豪情满怀。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有中央部委的悉心指导,有沿淮群众的共同努力,“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一定会早日实现,淮河一定会更多、更好地造福沿淮人民。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0年10月22日

作者:郭瑞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