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科学治水行大业 鲁淮安澜惠民生
——山东治淮与共和国同成长
山东省淮河流域水利管理局

2010-10-22

  淮河流域是山东省南部的主要汇水区,历来是洪涝灾害多发地。顺应国家治淮战略的实施,山东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先后完成了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工程、大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湖洼及支流治理工程、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工程和治淮其他工程。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省有关部门的密切合作和共同努力,山东省的治淮工程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防洪除涝体系,防洪能力大为提高,保护区范围内遭遇洪水灾害的频率降低,洪患大大减轻,为该地区城乡人民创造了安全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也为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防洪安全保障。

  历程——稳步建设抓重点

  60年来,山东治淮与国家治淮休戚相关,密切相连。早在1949年4月解放战争的硝烟未尽之时,山东就组织了20多万人上阵,开始实施规模宏大的“导沭整沂”工程,开辟了新沭河、分沂入沭水道,修建了江风口分洪闸,开辟了邳苍分洪道,修筑了人民胜利堰,初步提高了沂沭河的防洪标准。
  1950年,党中央、政务院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下,山东又摆开了治理南四湖的战场,新修了湖东、湖西大堤,在南四湖湖腰修筑了二级坝,建起3座大型节制闸和1座船闸,使南四湖的调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1971年,国务院制定了沂沭泗地区防洪规划,即东调南下工程总体规划:扩大南四湖洪水南下出路,扩大沂河、沭河、新沂河、新沭河排洪入海水道,使沂河、沭河中上游80%的洪水经新沭河就近东调入海,减轻骆马湖、新沂河行洪负担,腾出部分库容,接纳南四湖洪水,以提高沂沭泗河中下游地区的防洪标准,解决鲁南、鲁西南、苏北地区的洪涝灾害问题。山东按照中央治淮工作领导小组提出的东调南下工程方案,以“愚公移山、改造山河”的英雄气概,开山劈石,疏导沂河洪水,再次掀起治淮建设高潮。到1981年年底,东调工程先后建成了分沂入沭彭家道口分洪闸、新沭河泄洪闸、黄庄倒虹吸、分沂入沭扩大、新沭河扩大工程等骨干工程。南下工程实施了韩庄运河扩大、韩庄运河节制闸扩建工程,初步建成了沂沭泗水系的防洪工程体系。
  1991年,江淮大水进一步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治淮工作的高度重视,召开了治淮治太工作会议,作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制定了建设19项治淮骨干工程的规划,东调南下工程是其中一项。按照国家统一部署,东调南下工程共分为两期实施,山东又一次开始了大规模的治淮建设,历经10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截止到2001年年底,山东共建成了分沂入沭扩大调尾,人民胜利堰闸,南四湖湖内清障、湖东堤、湖西堤等15个单项工程,完成总投资12.2477亿元,使沂沭泗流域主要河道和南四湖的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沂沭泗河洪水就近入海的科学构想变为现实。
  2003年,淮河发生1954年以来的最大流域性洪水。10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实施19项治淮骨干工程。山东按照国务院治淮会议精神,开始实施治淮东调南下一期未完工程和续建工程,同时实施了大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湖洼及支流治理工程和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其他治淮工程。截至目前,治淮东调南下续建工程10个单项中的刘家道口枢纽、分沂入沭扩大、沂河、沭河、邳苍分洪道、新沂河治理和南四湖湖东堤、南四湖湖西堤、南四湖湖内韩庄运河续建等工程基本完成,沂沭泗流域骨干工程的防洪标准提高至50年一遇。同期实施的15座大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全部通过竣工验收;65项淮河流域湖洼及支流治理工程,已批复的项目全部完成;重点实施的洙赵新河、东鱼河等11条河道治理工程防洪标准均达到了20年一遇。

  成就——铸就历史里程碑

  经过60年的不懈努力,山东治淮坚持兴水利、除水害、惠民生,治淮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治淮工程发挥了巨大的防洪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建设成就巨大。60年来,山东淮河流域建设完成了东调南下一期工程和续建工程,完成投资55.3亿元,建设完成了27个单项工程,建成了刘家道口、大官庄、南四湖二级坝和韩庄运河闸等枢纽工程;淮河流域共修建堤防总长度达4571公里,保护人口1617.47万人,保护耕地1486.14千公顷;建成水闸700余座,其中大中型水闸87座;建成水库1850座,总库容71.04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15座,库容38.14亿立方米,中型水库57座,库容22.37亿立方米,小型水库1778座,库容10.53亿立方米;取排水泵站1.57万处,总装机容量50.71万千瓦,打机井34.28万眼,装机容量240.62万千瓦,初步建成了水库塘坝灌区、河湖灌区和机电井灌区三大灌溉体系,现有总灌溉面积1701.13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499.65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139.48千公顷,除涝面积1063.01千公顷。水利工程年供水量为80.82亿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58.26千公顷,农村饮水安全达标人口超过1200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85%。
  ——防洪效益显著。经过60年的水利建设,山东淮河流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由水库、河道堤防、湖泊、控制性枢纽工程等组成的防洪减灾体系框架,流域重点河道总体上达到了20年一遇防洪标准,骨干工程达到50年一遇。流域内3700多万人口、3000多个规模以上工矿企业获得了可靠的防洪安全保障。2003年汛期,淮河流域发生了1954年以来的最大洪水,已基本建成的东调南下一期工程、大中型水库及骨干河道,发挥了巨大的防洪减灾效能。2005年南四湖秋汛,东调南下一期工程的综合防洪减灾功能突显,仅济宁市防洪减灾效益就达107亿元。2006年秋冬有效抗御了全省30年一遇、局部地区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2007年汛期又成功抗御了泗河流域等局部地区的特大暴雨洪水。治淮工程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经济效益突出。60年间,山东治淮总投入418亿元,各类水利工程的经济净效益按2009年现行价格计算为1600亿元,相当于总投入的3.97倍。过去的“贫困区”如今变成了“米粮仓”,1949年山东淮河流域粮食总产量不过300万吨,人均不足200公斤;2008年则达到1625.16万吨,人均433公斤,累计增产粮食1315.39亿公斤,棉花61.76亿公斤,油料作物28.50亿公斤。2008年,流域内生产总值(GDP)达8946亿元。5万平方公里的山东淮河流域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
  ——生态效益明显。在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山东治淮把环境和生态建设摆到重要位置,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加大流域内水污染防治力度和实施水生态建设,沂河水质由上世纪90年代的Ⅴ类提升到Ⅲ类,南四湖水质由2002年的劣Ⅴ类,提升到Ⅲ类;通过大力发展城市水利、生态水利,先后建成了100多处风格各异的城市亲水乐园及水库、河道生态公园,其中17处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9处被命名为省级水利风景区。“一河清水、两岸绿色、城景交融、人水和谐”正在成为山东淮河流域的生动写照。治淮工程建设也为该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创造了条件,增加了水资源调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该地区水资源紧张的局面。2001年淮河中下游地区大旱,“引沂济淮”成功将沂河8亿多立方米水调入洪泽湖,实现了洪水联合调度,水资源相互补充。2002年南四湖流域大旱,为保护一度濒临干涸的南四湖湿地生态系统,及时组织引江、引黄应急补水1.5亿立方米,实践了生态抗旱的新理念。

  经验——创新管理新思路

  回顾60年的治淮历程,山东治淮工作经历了风风雨雨,取得了辉煌成就。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各级政府和领导高度重视治淮工作。治淮工作一直是国家和山东水利工作的重点,党中央、国务院和历届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始终高度关注和重视治淮工作,水利部、淮委以及国家有关部委领导一直十分关心支持山东治淮工作,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强力加快治淮步伐。近年,全省各级政府都把治淮建设等主要水利发展任务目标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省委、省政府并把治淮工程建设纳入了全省科学发展综合考核指标体系。特别是自东调南下续建工程实施以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分别对加快工程建设作出明确要求,多次深入工程现场调研,并多次主持召开建设协调会议,研究解决配套资金和土地征用等难题。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每年都组织督查组,对在建工程进行督查。同时,流域各市地方各级政府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加强协调,及时做好征迁补偿,积极落实配套资金,全力保障施工环境,营造了良好的施工环境,有力地推动了工程建设。
  二是积极创新治淮思路。山东治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积极创新治淮工作新思路。围绕国家“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既不怕旱,又不怕涝”的治水总目标,山东研究制定了“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理念,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任务,以八个坚持为主要内容”的可持续发展治淮思路。在这一总体思路统领下,分别总结出了诸如“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根产业链,一道风景线”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路子;“上游建水库调节,中游层层建闸拦蓄,下游建地下水库截渗”的河道治理模式;“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发展民营水利的路子;“水带地升值,地生金养水”的城市水利发展路子等等。这些治淮理念和思路指导了治淮新实践,开创了治淮事业新局面,对治淮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三是严格规范建设管理。经过多年的治淮实践,山东治淮逐步探索出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和目标管理相结合”的建设管理模式,即由省市各级政府作为治淮的责任主体,实行统一领导;由省市各级水利部门作为治淮建设的主管部门,实行分级管理;由省市各级项目法人和现场机构作为治淮的建设主体,实行目标管理;先进的管理模式,为工程的顺利建设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在工程建设管理中,按照水利部、淮委和山东关于加强工程建设管理的有关规定,紧紧围绕“工程优质、资金优化、干部优秀”的目标要求,建立健全了法人负责、监理控制、企业保证、政府监督相结合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全面开展了工程建设期间第三方全过程质量检测,建立了治淮工程安全生产准入制度,不断强化和规范工程建设管理和资金审计监督,确保了工程、资金、干部三安全。
  四是始终坚持团结治淮。沿淮各地“同属一流域,共傍一河水”。团结治淮,是山东多年治淮建设的宝贵经验,也是今后治淮工作始终坚持不变的原则。山东治淮历来坚持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坚持贯彻部署不打折,执行政策不走样。流域各级政府和群众坚持上下一盘棋,舍小家顾大家,形成了治淮的强大合力。同时,不断加强与兄弟省的沟通协调,通过治水增进团结。2001年汛期,淮河中下游地区大旱,山东主动服务大局,通过“引沂济淮”成功地将8亿多立方米沂河水调入洪泽湖,实现了淮、沂两大水系洪水联合调度,水资源相互补充。2002年南四湖流域大旱,为保护一度濒临干涸的南四湖湿地生态系统,淮委和兄弟省与山东省密切配合,及时组织引江、引黄应急补水1.5亿立方米,实践了生态抗旱的新理念。近年来山东济宁市与江苏徐州市结为友好城市,建立了定期沟通协商机制,化解了多年积存的水事矛盾,使鲁苏边界出现同饮一湖水,齐奏和谐曲,兴水利,除人患,共建美好家园的好局面。
  山东沿淮各级各部门坚持上下一盘棋、协同作战的优良传统不忘,艰苦奋斗,舍小家顾大家,谱写了一曲曲团结治水的时代篇章。临沂市干部群众发扬老区的光荣传统和无私奉献精神,把东调工程作为弘扬沂蒙精神的奉献工程,为工程建设让地出人,先后有180多万人参加工程建设,奉献出良田12万多亩,作出了巨大牺牲。济宁、枣庄两市把东调南下工程确定为建设山东南大门的重点工程之一,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措施,为工程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施工环境。菏泽、日照、淄博、泰安各地从大局出发,主动为施工单位解决实实在在的困难。作为工程建设指挥部成员单位,各级水利、发改、财政、国土、林业等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主动为工程建设提供优质服务,营造团结一心、共克水患、同兴水利的良好治水氛围。

  展望——任重道远谱新篇

  针对山东淮河流域当前防洪除涝体系尚不完善、水资源调配能力不足、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水生态建设相对滞后、农村水利发展水平总体较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等问题,山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的重要指示和国务院今年召开的治淮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国家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面实施新时期治水方略,从流域实际情况和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求出发,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兴利除害并重,统筹解决好防洪除涝和水资源管理与保护问题,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一是加快构建更为完善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积极推进骨干河道堤防达标和重要支流治理,加快实施沂河、沭河和泗河中上游治理,全面提高沂沭泗河的整体防洪能力;争取早日启动湖东堤郗山—韩庄段建设,提高南四湖周边重要支流治理,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50年一遇,形成完整的南四湖流域防洪体系;同时加大对中小河流的治理力度。加快重点平原洼地除涝治理工程,以治理南四湖滨湖因洪致涝的洼地为重点,加快山东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从根本上解决山东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涝灾严重的局面。加快推进南四湖湖东滞洪区建设,同时加强洪水调度管理和洪水风险管理。
  二是继续加强民生水利建设。全面解决流域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大流域西部沿黄地区以平原水库为主的饮水安全水源工程建设力度,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划定和保护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流域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灌溉工程建设;大力推进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实施农村河道水系整治;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基本完成重点大型水闸除险加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新农村建设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努力形成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
  三是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水资源。以治淮东调南下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胶东调水工程、大中型水库为基础,加快建设以各地区域水资源网络工程为支脉、以南水北调东线和胶东调水工程为骨干的覆盖山东全境的水资源网络,为多水源、跨区域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调度提供广阔空间,实现当地水、黄河水、长江水、非常规水联合调度和合理配置。主要是加快推进重点地区、重要城市水源工程和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提高供水安全保障程度;启动实施一批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提高应急供水能力。加快构建雨洪水资源化工程体系,重点实施沂沭泗流域洪水资源化利用工程。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加强水库挖潜改造,大力开展河道拦蓄工程建设,加快构建科学高效的雨洪水转化利用工程体系。在大中型水库完成除险加固治理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库区移民安置工作,恢复水库设计标准,同时开展大中型水库提高汛限水位的洪水风险利用研究,推广水库联合调度、库河联合调度的经验,提高河道上游水资源调蓄能力。
  四是进一步加强水生态体系建设。继续加强水土流失区、生态脆弱区、平原风沙区治理。建立健全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预防监督体系、机构队伍体系和动态监测网络,全面规范开发建设活动的水土保持行为,有效防治人为水土流失。加大水土保持力度,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实现人水和谐相处。结合中小河流治理,进行生态河道整治,开展河湖、水库联合调度,促进河湖水系连通,保持和恢复河湖生态系统及其功能。以维系河流健康为重点,开展山东省淮河流域河湖健康评价工作,加强水源地保护,实施地下水压采方案,实施生态调水,修复河流湿地生态功能。加快实施流域内南水北调沿线中水截蓄导用工程建设,实施泗河治理等一批生态河道修复工程,建设绣针河入海口生态湿地工程,建设流域内沿海城市海水入侵防治工程和日照城区地下水回灌工程,进一步减少海水入侵和地下水漏斗区面积。
  五是着力提高流域综合管理能力。进一步完善流域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省级流域机构的作用,建立适应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满足流域水资源防汛抗旱,开发利用、管理与保护以及水害防治等要求的流域综合管理平台,不断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利管理体制。加快流域水利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流域水利信息网络、流域水利数据中心,开发研制和继续完善流域水利信息化重点应用系统,完善流域水利信息安全和保障体系,基本构建起覆盖流域、市、县及重点水利工程的水利信息网,形成全流域统一的水利信息化基础支撑平台,实现各类水利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加强水文水资源监测监控站网建设,对现状水资源监测监控站网进行调整、充实和完善,加快用水户取用水信息自动采集与实时监测系统建设,全面提高水资源与水质监测、水利工程运行调度监控、防汛抗旱指挥决策的自动化、科学化水平。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0年10月22日

作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