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治淮助力中原发展——河南治淮60年综述

2010-10-22

  淮河,一条让中原儿女爱恨交织的河流。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百万大军治淮大战掀起河南第一次治淮高潮,到如今19项治淮骨干工程河南项目的全部完工第三次治淮高潮的落幕,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和淮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淮河安澜则“中原熟,天下足”,社会安康;淮河泛滥则“民不安,天下惊”,社会不稳。

  新中国成立以来,60载治淮岁月,60年艰辛历程,中原人民用辛勤的汗水,筑起了一座又一座治水丰碑,不仅改变了河南境内淮河流域“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历史局面,也使“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这一夙愿,终于变成了现实。

  重在持续:
  实事求是,60年治淮一脉相承

  中原定则天下安,这句话在淮河治理上同样适用。

  河南境内淮河流域位居淮河上游,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能源基地,涉及周口、郑州、洛阳等11个省辖市。流域内有国家产粮大县53个,京广、京九、陇海、宁西铁路及京珠、连霍、大广、二广、沪陕高速公路等国家重要交通干线分布其中,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由南向北穿越流域。河南省境内淮河流域的安全与发展对保障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安全、促进淮河全流域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乃至国家粮食安全作用巨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按照国家的部署要求,河南在淮河治理上坚持重在持续的基本原则,60年如一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掀起了一次又一次治淮高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淮河治理,党中央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毛泽东主席1951年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拉开了全面治理淮河的序幕。河南省淮河流域内各级地方政府结合实际,坚持“蓄泄兼筹,以蓄为主”的指导方针,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组成百万大军投入治淮建设。现河南省淮河流域内13座大型水库中有8座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

  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河南省根据实际情况,坚持“山区以蓄为主,平原立足于排”的治淮方针,修建了鲇鱼山水库,整治了淮河干流和主要支流河道、加固了重要防洪堤防,并且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逐步完善了流域内防洪除涝工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局面。

  1991年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之后,19项治淮骨干工程建设加快实施,把河南治淮事业推向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河南省委、省政府成立了治淮领导小组,提出坚持“蓄泄兼筹,综合治理”的指导方针,通过山区修建水库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以及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增强拦蓄洪水能力;通过河道整治和加强堤防建设以及蓄滞洪水工程建设,巩固和扩大洪水宣泄能力;通过湖洼及重要支流防洪排涝河道的综合治理,全面提高淮河防洪排涝的整体效益,治淮建设收到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纵观治淮历程60年,面对淮河流域水系复杂、人水争地矛盾多、治理任务大等诸多困难,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治淮工作,既坚持中央治淮方针,又结合河南实际,重在持续,为全面推进治淮建设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强大的政治保障。

  重在提升:
  科学治淮,骨干工程成效显著

  水善利万物。截至目前,河南境内淮河流域已建成水库1401座,总库容130亿立方米,修筑堤防1.1万公里,建设滞洪区4处,滞洪库容6.68亿立方米,建成万亩以上灌区108处、水闸2068座,打配机电井78.8万眼,流域内有效灌溉面积4843万亩,初步形成流域防洪排涝减灾工程体系,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和全省粮食总产量连续4年突破千亿斤提供了坚强保障。

  60年来,中原人民为保淮河安澜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设施,特别是1991年以来19项治淮骨干工程安排河南工程项目的兴建,总投资达75.3亿元,河南省已如期全部完成。通过治淮骨干工程建设,淮河干流中小洪水通道基本打开,洪汝河流域防洪体系框架初步形成,沙颍河流域防洪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平原骨干排涝河道及重要支流得到治理,河南防洪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治淮骨干工程在防御近几年淮河流域重大洪涝灾害中经受了考验,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3年汛期,建设中的淮干陈族湾大港口圩区工程发挥了防洪作用。在两圩区1.39万群众刚刚搬迁,老堤基本铲除之际,淮河上游发生了大洪水,淮干此处水位28.3米,流量3680立方米每秒,行洪宽度达2800米。淮河河道内洪水滚滚,波涛汹涌,新筑14.6公里堤防经受洪水考验,群众搬住新居,安然无恙。

  2005年汛期,淮干又发生了一次较大洪水,息县水文站水位达43.33米,流量达6340立方米每秒,为1968年以来最大洪水。此时淮干关店防洪工程刚刚建成,新筑52.48公里圩堤经受洪水考验,圩区内6.4万名群众和8.08万亩秋作物免遭淹没,估算仅此一次减少直接经济损失就有1亿多元。

  2007年汛期,淮河流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河南省淮干、洪汝河、沙颍河流域先后不同程度地遭受了洪水的袭击,这次洪水具有洪峰连续次数多、洪水流量大、高水位持续时间长、洪量下泄时间快等特征,是对河南省近20年治淮建设成就的全面考验。就淮河干流淮滨站而言,连续出现4次洪峰,最大洪峰流量达4570立方米每秒,最高水位达31.76米(为1991年以来最高),超警戒水位2.26米,高水位持续12天,河南境内淮干堤防无一处溃决,无一人伤亡。

  2010年汛期,河南沙颍河流域上游又发生一次特大降雨,干江河上游燕山水库最大入库流量3590立方米每秒,出库控泄350立方米每秒;燕山水库拦蓄洪量0.467亿立方米,削减洪峰90%。燕山水库发挥拦洪作用,确保了澧河堤防安全度汛,泥河洼没有开闸滞洪,控制沙河干流漯河站最大流量2850立方米每秒顺利下泄,确保了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107国道等国家重要设施的安全畅通,初步估计,减少直接经济损失3亿元。

  据初步统计,治淮骨干工程年均防洪减灾效益达50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在完成国家确定的治淮工程任务的同时,河南省还筹措资金解决了薄山水库移民遗留问题,使水库调蓄洪水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宿鸭湖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顺利推进,目前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将为淮河流域防洪排涝和提高流域防洪减灾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重在统筹:
  着眼全局,构筑防洪减灾体系

  6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河南省委、省政府在治淮过程中始终坚持重在统筹,着眼全局,治淮工程建设成效显著,防洪减灾体系日臻完善。

  在河南,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确定的“蓄泄兼筹”治淮方针在第一次治淮高潮中很好地得以体现。绝大部分山区各类水库都是在50年代至70年代兴建而成,目前已形成的骨干河道防洪堤防和较大的蓄滞洪区也大都是在这个时期逐步建设培修加固而成。这些防洪工程为以后建设较为完善的防洪除涝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期20余年治淮建设中,按照国务院确定的“蓄泄兼筹,近期以泄为主”的治淮方针,结合河南实际,开展了淮河干流以打开中小洪水通道为主,洪汝河流域以解决下游河道洪水出路为主,沙颍河流域以解决“蓄滞泄”问题为主,淮河平原地区以重点解决骨干排涝河道及低洼易涝地治理为主的防洪除涝工程建设。

  淮河干流中小洪水通道基本打开。重点建设了沿淮11处圩区堤防加高加固,淮干行洪区内的建湾、童元、黄郢圩区以及陈族湾大港口全部实行“搬迁、铲堤、靠岗”的治理措施,使得经常遭受洪水困扰的2.46万名群众得以安居乐业;建成了白露河口治理工程,建成了关店圩区防洪工程,使圩区内6.4万人和8.08万亩良田免受洪涝之灾。淮河干流防洪标准由5年一遇提高到10年一遇,泄洪能力淮滨站已达到7000立方米每秒。

  洪汝河流域防洪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按照淮委统一安排和部署,在洪汝河流域实行“上控、下排、中改善”的治理方针,先后建成了板桥水库和石漫滩水库复建工程,建成了杨庄滞洪区工程,实施了老王坡滞洪区工程建设和安全建设;完成了洪汝河下游河道近期治理工程,打开了洪水下泄通道,初步解决了历史上戏称新蔡为“洪水招待所”的洪水出路问题;同时,河南省自筹资金对“中改善”工程的小洪河进行了全面综合治理。目前小洪河桂李段泄洪流量由45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650立方米每秒,洪汝河下游河道泄洪流量由2200方米每秒提高到3000立方米每秒,泄洪能力大大提高。

  沙颍河流域防洪设施进一步完善。完成了澧河上游的孤石滩水库和沙河上游的白龟山水库、昭平台等3座大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在澧河上游的干江河上基本建成了燕山水利枢纽工程,结束了澧河上游干江河上无控制工程的历史,使澧河防洪标准由不足5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全面系统地实施了漯河至省界沙颍河河道治理,堤防防渗处理、加高加固、险工整治工程,配合其他防洪设施建设,可使沙颍河由现在的不足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确保堤防及沿岸600万人和800万亩良田以及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工矿企业的安全。

  平原骨干排涝河道及重要支流得到初步治理。安排实施了跨郑、汴、周三市的贾鲁河治理工程,涡河近期治理工程和惠济河治理工程;开展了淮河重要支流潢河、浉河、小潢河、清水河和闾河等河道治理,大大提高沿淮支流的防洪排涝能力;开展了双洎河、小清河等34条中小型排涝河道的系统整治或重点河段治理;加强了低洼地及易涝地区的排涝设施建设,使得这些地区遇到中小洪水时有涝及时能排。

  重在为民:
  兴利除害,有力保障中原崛起

  河南省淮河流域耕地面积占全省的60%,粮食产量占全省的62%,是中原大地的粮食主产区,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淮河流域粮食生产是否持续稳定增长对全省乃至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以来,通过大规模的治淮建设,流域防洪排涝形势得到较大改观,为流域内粮食生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

  “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也是农业和整个经济建设的生命线。淮河的安澜,事关中原大地经济社会的稳定。经过河南人民60年的不懈努力,淮河安澜的梦想已初步实现,不仅为淮河流域的广大群众安居乐业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原崛起提供了有力保障。”河南省副省长刘满仓说。

  治淮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河南治淮60年尤其是近二十几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发挥的防洪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是显而易见的。回顾河南60年治淮历程,一条基本的经验就是,做到了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为民。最重要的体会就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是治淮工作的根本保证,国力省力不断增强是治淮工作的物质保障,科学发展观是治淮工作的有力指导。

  “我们治理淮河的最终落脚点就在于重在为民,兴利除害,为中原崛起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河南省水利厅厅长王仕尧说,在现阶段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河南安排好治淮工程建设须坚持以下原则: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治水理念,使满足群众根本利益、协调城乡经济发展在治淮建设中得到充分体现;二要坚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水利方针,构筑各具特色、切合实际的流域防洪除涝体系;三要坚持“蓄、滞、泄、排、移”五策并举,因地制宜,科学论证,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四要坚持实现人水和谐、社会和谐的治水目标,遵循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尽最大可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对水的需求;五要坚持依法治水、依法管水、依法用水的治水手段,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

  “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河南要加快完成多项治淮重大任务。”河南省水利厅副厅长王建武说,“要加快防洪控制枢纽工程建设,力争使淮河干流上游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沙颍河流域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加快实施沿淮洼地、洪汝河洼地、沙颍河洼地等淮河流域重点低洼易涝地治理;完成北汝河、贾鲁河、史灌河、汝河等重要支流治理,使重要支流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完成老王坡、泥河洼、杨庄、蛟停湖等4处滞洪区安全设施、工程设施及管理设施建设,确保滞洪区正常运用,滞洪时基本不需临时转移群众,实现洪水‘分得进、蓄得住、退得出’,保证区内群众安居乐业。”

  目前,随着河南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一轮治淮高潮即将掀起,这一轮治淮的目标体系更完善,重点实施行蓄洪区调整与建设、平原洼地治理、居民迁建以及重要支流河道治理等,构建较为完善的防洪排涝减灾体系。效益更综合,既要解决水多、水少的问题,也要解决水脏、水环境的问题;既要提高农业粮食生产能力,也要实现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目标实现之时,淮河流域的防洪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将会得到可靠保障,一个碧波荡漾、江河安澜、人水和谐的新淮河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0年10月22日

作者:王延荣 董一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