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重焕淮河美丽容颜——水资源保护综述

2010-10-22

  滔滔淮河,蜿蜒东去。淮河流域是我国经济文化开发较早的地区,但同时也是我国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的地区。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一曲美丽的旋律曾经传唱淮河两岸。

  “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一句民谣却真实地刻画出了曾经美丽的淮河水饱经沧桑的历史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治淮事业翻开了新的一页,淮河水资源保护工作也逐步展开,并经历了水质保护、水功能区保护和河湖生态保护的不断发展历程,取得了显著成效。淮河流域生态与环境不断改善,一个人水和谐的新淮河正逐渐展现在我们面前。

  水污染防治持续推进

  淮河流域水污染始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进入80年代,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水污染逐步加重。

  家住淮河岸边的安徽省淮南市村民王保维谈起淮河深有感触:“很早以前,淮河水就污染得特别厉害,河中心是清水,河两边全是黑水、臭水,家中的自来水处理后都有股怪味……现在政府加大了治理力度,河水比以前好了很多。”

  改善淮河水质是维护淮河健康生命的根本任务,是贯彻“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具体体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淮河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工作,将淮河列入国家“三河三湖”水污染治理的重点。1994年国务院环资委召开第一次淮河流域环保执法检查现场会,提出实现淮河水体变清的目标。1995年国务院颁布我国第一部流域性行政法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2004年国务院召开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现场会,并与流域四省人民政府签订了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为指导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国务院先后批复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十五”“十一五”规划,明确各阶段水污染防治目标和任务。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按照规划要求持续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将水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落实治污责任制,通过对重点污染单位分别实施关闭、停产、改造、转产,禁止新建污染严重的企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工业污染治理、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等举措,污染源治理取得良好成效。

  如今,不仅干流水质有了很大的改善,在一些支流水质改善也显而易见。像河南的洪汝河、沙颍河,河水已见清澈,多年治淮成效已经显现。

  2000年以来,淮河流域工业污染源治理和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至2009年,全流域已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253座,形成处理能力约965万吨/日,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全流域入河排污总量显著减少。据监测,2009年淮河流域主要污染物COD入河排放量为55.08万吨,比治污初期1995年的150万吨削减了63.3%;省界断面水质明显改善,2009年淮河流域省界断面水质为Ⅴ类和劣Ⅴ类的测次占44.2%,比1995年的75.3%下降了31.1个百分点;流域内重大水污染事故明显减少,2005年以来淮河干流未发生重大水污染事故。

  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不断加强

  近年来,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取得显著成效。淮河流域水资源监测和保护工作得到不断发展,完成了流域水功能区划和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工作,提出流域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建立了以水功能区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体制,落实入河排污口流域和区域分级管理制度,不断强化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

  2008年下半年,淮河支流大沙河发生水体砷污染,一旦汇入淮河,后果将不堪设想。淮委立即开展了应急处置,并有效避免了更大范围重大水污染事件的发生。在整个处置过程中,淮委有关部门24小时坚守岗位,密切追踪污染水体下泄过程,加密监测断面和测次,强化水质水量同步监测,水质测次最高时达到每小时一次,水量测次最高时达到每3小时一次,累计监测水质断面530个(次),取得水质监测数据1300余个,监测水量312次,发布《大沙河砷污染水质专报》13期,为大沙河涡河应急防污调度决策提供了科学支撑,为社会稳定和群众饮水安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成绩源自决策和部署,更得益于淮委多年来不断加强的水质监督监测,开展监测信息发布和水污染预警预报工作。目前,淮河流域管理机构、省、市三级监测体系基本形成,建成29个水环境监测中心和分中心,实施监测项目100多项,全流域889个水功能区和1400多个重点入河排污口全部纳入监测范畴。水质监测领域不断拓展,开展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有毒有机物监测和河湖生态监测,为水资源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淮委组织河南、安徽、江苏三省有关部门开展淮河水污染联防,采取枯水期污染源限排、水闸防污调度及水质水量动态监测和预警预报等措施,有效改善了枯水期河流水质,降低了淮河干流重大水污染事件的发生频率。特别是近年来在应急处置多起水污染事件中,流域管理机构充分发挥作用,为跨区域、跨部门团结治污,共同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2009年1月,邳苍分洪道再次发生砷污染事件,正是因为淮委及时启动水污染联防机制,并将有关情况向山东省和临沂市环保部门进行通报,才为地方政府应急处置赢得了时间,赢得了主动权,确保了骆马湖、京杭运河等下游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安全。同时,淮委加强应急防污调度,通过科学利用水利工程调水释污,安全处置滞留的污染水体,有效避免了更大范围水污染事件的发生。

  “此次应急防污调度的成功实践,为上下游团结治污,共同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体现出水量水质联合调度在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中的关键作用,彰显了流域机构在流域水污染事件处置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险情解除后,河南省对淮委水资源保护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水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60年的治淮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人们对淮河的认知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并用他们的智慧完美地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如今的治淮人改变了过去“重功能、轻外观”“重工程、轻环境”的观念,从工程设计到施工都力求人与自然、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相处,工程建设与自然景观相结合,注重工程的美化与景观营造,在发挥工程原有作用的同时,还保护和改善了周边生态与环境。目前淮河流域内一批已建成或即将验收的水利工程,如一颗颗耀眼的明珠,在淮河两岸熠熠生辉,处处体现着构建人、水、工程的和谐美的崭新理念,并将改善水生态环境的意识注入其中。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流域各地的水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山东省临沂市以“沂河为轴,两岸开发”的城市建设为载体,沿沂河两岸建起融防洪、交通和景观于一体的滨河大道和沿线近30个绿化景观工程,优美的城市环境成为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的载体,带动了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苏北新兴城市宿迁,提出“森林式、环保型、园林化”的建设要求,大力实施古黄河、大运河、骆马湖等水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淮河边的小城淮滨,将以往渍涝成灾的洼地改变成如画的湖泊。颍水畔的古城阜阳,重新编织市区河网,重现了古颍州“三清贯颍”美景……治淮不再仅仅为保安全、保供水,而且正在保障流域人民饮水安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地方环境改善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而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0年10月22日

作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