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母亲河乳汁更加甘甜——水资源开发利用综述

2010-10-22

  如今来到淠史杭灌区,佛子岭、梅山、磨子潭、响洪甸、龙河口五大水库碧波荡漾,横排头、红石嘴、龙河口三大渠首翘首屹立,上万条渠道、上千座反调节水库、数十万处塘坝共同组成了长藤结瓜式的灌溉体系,纵横交错在岗峦起伏的江淮大地上,沟通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大水系,横跨江淮两大流域,使昔日赤地千里的贫瘠之地变成今天的鱼米之乡,被誉为了新中国治水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这只是淮河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例证之一,经过60年建设,淮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格局逐步建立,江、淮、沂沭泗水资源跨流域调水体系初步形成,跨省、跨水系、跨流域水资源调配能力显著增强,基本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灌区续建配套改造保粮食安全

  淠史杭灌区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工程自1959年开始发挥效益,累计引水1429亿立方米,累计灌溉3.6亿亩,增产粮食440亿公斤;城市供水60亿立方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支持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距统计,淮河流域目前初步建成水库塘坝灌区、河湖灌区、机电井灌区、引黄灌区四大灌溉体系,设计灌溉面积达1.7亿亩,年均实灌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的不足1500万亩,增加到目前的近1亿亩,万亩以上灌区共有600处。水库塘坝灌区主要分布在山丘区,河湖灌区主要分布于淮河及沂沭泗河中下游平原区,其中茨淮新河灌区有效灌溉面积为165万亩;机电井灌区主要分布于淮河以北广大平原区,建有配套机电井113万眼,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500万亩;引黄灌区分布于豫东、鲁西南黄河以南地区,建成三义寨等大型引黄灌区13处。近年来实施的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工程,使灌溉面积得到恢复扩大。

  灌区建设与改造极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城乡供水惠城乡

  “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身心受害。”这首歌谣真实地唱出了淮河流域一些地区水质型缺水的原委。

  到了2002年春天,世世代代经受水质型缺水煎熬的蚌埠市几个村庄,已经喝上了纯净甘甜的自来水。那里的老百姓喜不自禁,纷纷称赞这是“长寿水”。他们说,过去用深水井里抽出来的“硬水”洗衣服,白衣服都会被洗黄,更不要说喝这种水影响健康了。这只是淮河流域实施城乡供水的“一斑”。

  据了解,目前已建成蓄、引、提水等各类供水工程,设计年供水能力达823亿立方米,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9倍。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基本是向农业供水,发展到向农业、工业、城乡生活和生态供水。以2009年为例,流域总用水量572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377亿立方米,林牧渔畜业用水43亿立方米,居民生活用水50亿立方米,工业及城镇公共用水96亿立方米,生态环境用水6亿立方米。

  农村饮水送甘霖

  谈起农村饮水工程,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明港镇何岗村的群众无比激动。过去,全村1000多人吃水靠村边的水坑,水质差,遇旱就没水,要到几公里外的地方拉水吃。如今,水利部门帮他们打井,他们吃水不再难了。他们在饮水工程上,刻下“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大字,抒发感激之情。

  “十一五”以来,淮河流域各级党委政府及水利部门,坚持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民生水利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改善农村饮用水条件、实现饮水安全为目标,编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规划,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建设与管理,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完善饮用水水源地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制度,启动实施饮水解困工程和饮水安全工程,极大改善了农村居民饮水条件。

  到2009年,淮河流域已解决2089万人的饮水困难或不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

  水电建设促发展

  淮河流域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支流上游、中游山丘区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81.6万千瓦,已建和在建中小水电站装机容量为53.5万千瓦,占水力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的近一半,年发电量15亿千瓦时。

  已经建成的电站主要是佛子岭水电站、梅山水电站、响洪甸水电站等大中型水电站,小水电站则如天上繁星,熠熠闪光,无以计数。水电建设的发展,缓解了大电网难以顾及的偏远山区用电困难,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内河航运“吐新枝”

  京杭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发挥了巨大作用。如今,京杭运河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目前,已形成以京杭运河和淮河干流为架构的内河航道体系,在煤炭、建材等大宗货物运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2002年年底,流域航道通航里程1.7万公里,其中三级及以上航道1211公里;截至2005年年底,全流域已有各类港口码头及装卸点近2000个,货物年吞吐量2.67亿吨;年货运总量达2亿吨,货物周转量400亿吨公里。年货运量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加20倍。

  调水工程进行时

  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兴建的江水北调工程,现状引水能力达1100立方米每秒,已建成的江都水利枢纽,设计抽水能力400立方米每秒,经9级提水北上可送入南四湖下级湖,还可抽排里下河地区涝水。20世纪90年代兴建了245公里的通榆河中段工程,引长江水100立方米每秒,对改造苏北东部低产田、开垦滨海滩涂起到重要作用。

  建成了泰州引江河工程,可引300立方米每秒的江水到苏北里下河地区。豫东、鲁西南兴建的引黄工程每年引黄20亿~30亿立方米。

  备受关注的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于2002年、2003年相继开工建设,目前正在实施。工程建成后,不仅能有效缓解北京、天津等华北地区缺水现状,并将进一步提高淮河流域水资源配置能力。

  为统筹解决沿淮淮北地区干旱缺水问题,引江济淮工程前期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六十年时光荏苒,六十年淮河巨变。淮河以六十年的不懈追求,结出了丰硕果实。相信有科学发展观指引,有治水新思路的实践,再通过淮河人进一步努力,淮河会酝酿更多更美的“乳汁”,哺育民生。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0年10月22日

作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