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江西:立足长远谋发展 治水兴赣求福祉

2010-12-23

江西“名片”——鄱阳湖

除险加固后的七一水库(潘进 摄)

江南粮仓——赣抚平原灌区

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等领导为南昌市水务局揭牌

孙晓山厅长(右二)深入一线检查指导水利工程

江西第一堤——赣抚大堤

水行政执法

抗洪抢险

  “十一五”期间,江西水利取得骄人业绩:成功抗击2007年伏秋冬严重干旱、2008年萍乡上栗特大洪水、2010年历史罕见特大洪涝灾害,防汛抗旱取得重大胜利;建成廖坊水利枢纽,完成赣抚大堤除险加固,开工建设峡江水利枢纽,掀起灾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水利工程建设步伐大大加快,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抗御水旱灾害能力显著增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灌溉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快速推进,农村水利建设进展加快,服务农村经济发展能力有效提高;全面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涉及民生的水利工程,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水量分配、开展水质监测、划定“三条红线”,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明显,城乡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出台水资源、水利工程、抗旱三个条例和《江西省河道采砂管理办法》,建设采砂执法基地,水利法制体系日臻完善,水行政执法能力进一步提高;成立水利投资集团公司,完成水管体制改革,深化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水利管理和改革顺利实施,水利信息化和水利行业能力建设稳步推进,水利发展活力进一步加强,有力保障了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为江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一五”期间,江西水利发展加速,成就辉煌,受到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亮点一  水利发展思路实现重大转变
  “十一五”是江西水利解放思想、转变思路、与时俱进的5年。水利厅党委立足于“永远保持鄱阳湖一湖清水”战略制高点,强调要高举生态旗帜,以现代水利新发展支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从重水利工程建设轻水资源管理转到更加重视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上来;从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转到更加重视软件建设上来;从重水利工程的经济社会效益轻生态环境效益转到统筹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上来,更加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特别是根据鄱阳湖枯水期持续低枯水位、水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的实际,提出以“调枯不调洪”、科学调配水资源的新理念,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并有力推进前期论证工作,成为水利工作理念转变的重要标志。

  ■亮点二  防汛抗旱工作取得重大胜利
  “十一五”期间,江西省遭遇了2007年严重干旱和2010年全省特大洪水等。针对洪涝灾害频发的省情,江西强调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防汛仍是江西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水旱灾害,坚持以人为本,严格落实责任制,加强督促检查,坚持提前转移群众制度,全力投入抗洪抢险救灾,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坚持防汛抗旱并举,大力加强抗旱能力建设,实现了抗旱地方立法的重大突破,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工农业生产和城乡群众生活用水需要。

  ■亮点三  民生水利快速发展
  解决了77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成为广受人民群众赞誉的“民生工程”。投入26多亿元,用五年时间基本完成了省规划内的348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投入55.71亿元,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国家专项规划内66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全面启动新列入国家规划的666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投入6亿元,今冬明春开展6000座小(2)型病险水库应急除险。投入6亿余元,实施了赣抚平原等12座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21.1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86.30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6.33万吨。投入1.5亿余元,实施10座骨干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10万余亩,改善灌溉面积22万余亩。投入12.4亿元,更新改造了548座大中型机电排灌泵站,更新改造装机35万千瓦。建设和改造小型农村水利设施2247个,实施了46个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投入资金17.5亿元。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4000余个,协会管理灌溉面积1200万亩,受益人口1000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实施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等重点防治工程,加大城市水土保持力度,5年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0多万亩,水土保持工作重点转到预防监督上,开展监测网络和技术体系建设。

  ■亮点四  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进展加快
  赣抚大堤除险加固完成并通过国家竣工验收,荣获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奖“大禹奖”。鄱阳湖区二期防洪工程第五个单项投资内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完成投资6.14亿元,全面启动第六个单项建设。建成廖坊、伦潭水利枢纽,山口岩、峡江水利枢纽先后开工建设,浯溪口水利枢纽通过国家立项。列入国家规划试点的42条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全部启动,累计到位资金5.2亿元。设区市城市防洪及五河整治重点段项目治理、中小河流治理、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和1万-5万亩堤防除险加固加快,县级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力度加大。

  ■亮点五  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保护
  围绕“永远保持鄱阳湖一湖清水”目标,提出以“调枯不调洪”新思路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强化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论证、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水权制度建设,在南方丰水区率先完成主要河流水权分配。完成全省及各设区市水功能区划,划定了全省及部分设区市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加强农村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理顺了小水电管理体制。

  ■亮点六  水利投入不断增长
  中央和省级财政对水利的投入不断增长,全省累计水利投资282.9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6倍,中央投资143.5亿元,是“十五”的2.9倍。其中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农水建设投入大幅度增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建设配套投入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力度逐年加大。特别是2010年特大洪灾后,省委、省政府决定2010-2011年筹资120亿元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仅省级投入就达28亿元。

  ■亮点七  水利改革不断深化
  完成了国有水管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公益性人员编制4889人、年度公益性人员经费7063万元和维修养护经费5587万元,水利工程管理有效加强。水务一体化管理稳步推进,全省已有4个设区市基本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2008年组建了省水利投资集团公司,实现市场融资13亿多元。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水利系统国企改革。

  ■亮点八  加快科技进步,注重人才培养
  高度重视科技基础和人才建设工作,开展了多期水利领导干部培训,聘任一批首席水利工程师、资深工程师,加快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加强基层水管单位职工的培训。开展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关键技术”等10多项国家、部委级重大科技项目研究,中澳水利科技合作研究项目“中国鄱阳湖非点源营养元素截留与循环利用研究”正式签约,建成鄱阳湖模型试验研究等基地,水利科技基础环境和科研工作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0年12月29日

作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