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伏牛山上的一块石头,普通无奇;像湍河岸边的一棵小草,岁岁年年;他一头扎到又苦又脏的机井队,整天与泥巴、沙石打交道,一干就是36年。他就是河南省内乡县水利局机井队队长杨铁轮。
“傻瓜”
1972年,刚满20岁的杨铁轮被招工到县水利局工作。当时的水利局令人羡慕。报到那天,局领导看着年轻精干的小伙子,把局里的部门和二级单位说出来让他挑选。他说到井队去。有人说:“杨铁轮是个傻瓜,水利局那么多好部门、好单位不去,偏要去井队吃苦受累,这与在家劳动有什么区别?”家里人也埋怨他、责怪他,可好说歹说,杨铁轮主意不改,他抱定一个想法:要让没水吃的百姓喝上清甜的泉水,让干渴的禾苗得到适时浇灌,让农民的庄稼获得丰收。
话好说,事难做。初到井队,杨铁轮面对的是两台坏钻机、三间破土房。但他没有灰心、没有气馁,和井队的同志一块拖着钻机下乡给群众找水打井。
30多年来,杨铁轮和井队人风里来、雨里去,战沙石、斗寒暑,辗转全县16个乡镇283个村,共为当地群众新打优质机电井2800多眼,修配机电井850多眼,全县井灌面积达到15万亩,年增加经济效益7000多万元。
他高中的一个同学,在县城做生意,赚了很多钱,当了大老板。他对铁轮说:“你没黑没明的干,住的是旧房子,骑的是旧车子,用的是旧家具,图个啥呀?”杨铁轮说:“人各有志,你做生意的确很有钱,生活比我充裕,我工作虽苦,生活清贫,但我能为老百姓办实事、善事,心里很充实。”
今年3月初,县水利系统召开工作大会,县水利局局长周中才说:“在内乡无论城市、农村、山乡,都踩有杨铁轮的脚印,他长年累月找水、打井,老百姓敬仰他,深情地叫他杨铁人,他是我们全系统学习的标兵,是我们水利人的骄傲!”
“龙王”
1997年4月,杨轮铁来到地形复杂、严重缺水的西庙岗乡桃庄河村测钻机井。一位77岁的老大娘流着泪诉说,她18岁嫁到桃庄河村,一生都在为水发愁,19岁那年丈夫到5公里外的黑山根去挑水,回来的路上扁担绳断了,两桶水全洒在路上,丈夫顿时号啕大哭,后来其他挑水的人一点点给他添满水才回到了家,可他还是想不开竟悬梁自尽了。杨铁轮听了扑簌簌落下泪水,他下决心要为这里的百姓测钻出一眼吃水井,解决群众祖祖辈辈翻山越岭到外地挑水吃的苦难。
当终于打出一眼深180米、每小时出水20吨的基岩深井,出水那天,2000多老百姓像过年一样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欢喜不已。
随后,为了让这里群众能吃上自来水,杨铁轮和井队人员又投入到配水管道安装和入户进水管道建设上来。当时正值数九寒天,地下积雪达半尺多厚,冷风刺骨,凉气袭人,在安装二级提水站时,由于扬程高、压力大、闸阀池管道难以对接,杨铁轮脱下棉衣纵身跳进齐腰深的水池里把管子接牢,在场群众无不感动。
当年春节前桃庄河村3500多群众像城里人一样,用上了甘甜洁净的自来水,告别了“山高石头多,十里一担水,辈辈把水盼,泪尽无着落”的苦难历史。杨铁轮“龙王”送水的绰号从此不翼而飞。
他们还参加了中德扶贫项目在内乡县投资350万元的人畜饮水解困项目建设,建成了集人畜饮水、节水灌溉、水土保持、卫生改厕为一体的扶贫工程,被德方称为“模式块”样板工程,在全国项目区推广。2003年至2005年实施农村国债饮水项目,他带领井队人员在师岗镇的江家村等深山区测钻基岩深水井18眼,中浅井23眼。
“车轮”
人是创业的第一因素,和谐是发展的保障。一个单位如果没有融洽、旺盛的人气,就不会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多年来,机井队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职工的事就是队上的事,职工的困难必须及时解决。
退休职工杨天茨心脏病突发住进医院抢救,由于他刚刚买了房子,没钱治病,杨铁轮二话没说,让妻子取出1000元送到医院。职工褚彦定孩子上大学筹不齐学费,杨铁轮拿走了给大儿子治病的3000元钱,解了褚彦定的燃眉之急。
“车轮”是职工们对杨铁轮土气而又亲切的称呼,意思说他是带领井队滚滚向前的车轮。
机井队的面貌变了,办公环境由原来的破土房变成现在四层30多间的办公大楼,实现了电子化办公;职工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福利单元房。而杨铁轮队长的面貌也变了,50多岁的人,白发苍苍、皱纹密布,活像70多岁的老头子。
1996年以来,杨铁轮连年被南阳市水利系统评为先进工作者,被内乡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春他还作为全县十大先进人物巡回各乡镇做事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