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用生命坚守

2010-12-13

  从6月16日开始,陕西迎来了今年第一场大雨。陕南局地出现暴雨天气,连续几天铜钱般的降雨使全省防汛形势顿时紧张起来。驻守在全省各条江河上的水文人如一只只雄鹰,密切地监测着江河雨水情。安康市石泉水文站的职工忙着刷新水尺,给缆道上黄油等。

  随着原两河口水文站站长现石泉水文站站长喻林回忆,我们一起走进2002年陕南“6·9”暴雨洪水中。

  那天,60多岁具有45年观测经验的钟安华习惯性地看着天,嘀咕道:“老天爷又变脸了。”他出门检查了院中的雨量观测筒。突然一声炸雷把天炸破,雨水顷刻倾泻而下。屋外一片汪洋,令人惊骇。钟安华打着手电披着雨衣不停地穿梭在雨中,忙着测雨。

  自以为地处较高位置的钟安华深知雨水情信息对下游的重要性,他坚持观测雨情,详细记录着每一组观测数据。

  暴雨一下子塞满了平日温顺的蒲河,猛兽似的山洪挟石裹沙从山上咆哮而下,遇树拔根,遇人吞身,遇桥断桥,遇村毁村,冲向一切阻挡它前进的物体。

  钟安华怎么也想不到的是,照明线路中断,他立即用电话向下游两河口水文站报告,之后,再也联系不上了,通信完全中断。

  四亩地这个拥有200多人曾经繁华的山区小镇,一夜间被暴雨洪水夷为平地,只顾观测而忘记了安全转移的钟安华连同他的老伴、外孙女一起被洪水卷走。洪水过后,已经找不到钟安华的家,因为他家的房屋连同所有的设备、附近的树木已经荡然无存。

  “这场暴雨洪水让人措手不及,一切都是瞬间的事。”说起往事,喻林仍有点后怕。

  6月9日4时48分,子午河的流量仅为9.65立方米每秒,5时12分,流量就猛涨到3000立方米每秒,水位超过历史最高。水文站职工立即发报,当时石泉水电厂有点不相信,以为报错了,又打来电话仔细询问。情况十分危急,党员李明华和黄军负责测流、取沙、观测水位,喻林负责联络和报汛工作。6时左右,测站电路中断,电话不通,电台遭到雷击,对讲机也因进水失灵。为了保证水情电报及时发出,站上派人立即去距水文站4里多的两河口镇拍发水情电报。

  李明华已退休多年,但看水位、取沙、测流的熟练水平仍不减当年。由于洪水越涨越猛,站在河边看水位,洪水一下了冲过来,向后退都来不及,缆车都绞不动了。咆哮的洪水冲毁了水文测验缆道,吞没了全部水尺,水位无法观测,河岸坍塌,水文设施被洪水冲毁。

  在这危急时刻,没有一人犹豫。喻林拿起木桷跳入水中,李明华、黄军紧随其后,3人携手并进,喊着号子,使劲在测验断面上打木桩设尺,观测水位,保证了水位的连续观测,汛情迅速传到石泉、安康,传到了各级防汛指挥部门,在1小时42分钟内,子午河水位上涨了8.69米,流量净增加5260立方米每秒,洪水来得这么快,这是他们从没遇到过的。

  得到水文部门的预报,群众都被提前转移。10时左右洪水翻越对面鹅项颈电站副坝,涌进厂房,10时40分厂房轰然倒塌,咆哮的洪水把河道设施一扫而光。

  面对排山倒海的洪水,李明华、黄军利用天然浮标在岸边来回奔跑抢测洪水、取水样,喻林坚持每隔半小时发报一次。11时,他们测得了洪峰流量6510立方米每秒的千年一遇大洪水,取得了完整的洪水资料。当看到赶来接应的抢险队员时,激战了一天一夜的3名水文人惊喜异常,他们几乎瘫倒在地,满身污泥,竟不敢相认。

  此次暴雨洪水造成陕西省34个县352个乡镇510多万人受灾,151人死亡,304人失踪。6月21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一行,冒雨到受灾最重的佛坪县看望受灾群众,了解灾情。

  “6·9”洪灾已经过去5年,但人们不该忘记:如果当时具备及时有力的预警机制、防范措施,如果河道两侧没有那么多违章建筑妨碍泄洪,如果人水没有争路,那灾害损失也许不会这么大。

  可喜的是,经过这次暴雨洪水后,陕西省按照“标准适度,功能合理”的要求,实行强弱分治,提出了退路、退田还河,给洪水留够出路的修复重建思路。遭受灭顶之灾的宁陕县四亩地镇恢复重建堤防后,河道比灾前疏通拓宽30米以上。佛坪县临河房屋改建成可过水的河堤街形式,提高了县城段河道行洪能力。陕西省投资建成了陕南3市28县(区)200个雨量站监测速报系统,也许这些是这场暴雨洪水给当地人民带来的最大益处。

  “以人为本,防危避险,珍爱生命,防患未然”,宁陕县“6·9”特大洪灾纪念碑在蒲河岸边永远留存!

作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