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水电铁军深情回望

2010-12-13

    “世界屋脊”镶明珠

●进藏20年,建设羊湖、满拉等20项水利水电工程

●新增装机容量占西藏和平解放50年来的一半以上

●全国最后两个地区———那曲、阿里结束无电历史

    5月22日,“世界屋脊”的拉萨河畔,又一座高原水电站并网发电。总装机10万千瓦的直孔水电站是西藏继羊湖电站之后,建成的第二大水电站,这是武警水电官兵对西藏人民的又一次浓情奉献。藏族同胞载歌载舞,将一条条洁白的哈达献给武警水电官兵。

    至此,武警水电部队进藏20年来,先后参加了20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新增装机容量占西藏和平解放50多年来的60%以上。在雪域高原镶嵌了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祖祖辈辈烧牛粪取暖、点酥油灯照明的藏族同胞看上了电视,用上了冰箱,乃至过上了打手机、刷磁卡、上网冲浪的新生活。

    被称为“生命禁区”的青藏高原,耸立着50多座海拔7000米以上的雪山,1500多座大小湖泊散落其间,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水力资源。然而,由于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和交通不便等原因,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在全国28个无电县中,西藏就占了21个。甚至连自治区首府拉萨也天天处于拉闸限电的状态。开发水电成为西藏200万各族人民的急切呼唤。

    肩负着党和人民的厚望,滚滚铁流碾碎唐古拉山的千年积雪,一批又一批武警水电官兵开进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有人说,踏上“世界屋脊”,离太阳近了,离死亡也近了。在海拔近5000米的羊湖电站工地,8级以上的大风每年要刮100多天,空气中的含氧量只有内地的一半。外国水电专家实地考察后预言,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修建水电站,无异于给自己打造坟墓。英勇无畏的水电官兵却义无反顾地进入高寒缺氧地带。

    高寒缺氧给生命带来的是无情的摧残:呼吸困难、胸闷、头疼、呕吐、流鼻血甚至昏倒……官兵们冒着生命危险轮番上阵。经过坚忍不拔的1000多个日夜奋战,官兵们终于在机械功率下降50%、缺氧50%的情况下,贯通了一条6700多米的引水隧洞。

    惊奇、激动、幸福、辛酸,种种难于言表的情感伴着奔放的泪水在这一刻积聚、升腾。高原人民那个美丽的梦想正一步步走向现实……

    2001年8月9日,西藏自治区主席高兴地从水利部领导手中接过满拉电站的“金钥匙”。满拉水利枢纽是武警水电部队承建的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确定的62项国家援藏工程中最大的水利工程,总装机容量2万千瓦,总库容达1.55亿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18.5万亩。

    亲眼见证这一辉煌历程的藏族女教师央金卓嘎唱着“玫瑰花的种子是太阳,幸福生活的种子是明灯”,为官兵献上了洁白的哈达。又一颗“明珠”在雪域高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性格刚强的水电官兵们回头望望曾经战斗的雪山,忍不住热泪盈眶。

    风尘尚未洗,勇士又出征。第二天,一支拉着建设物资的车队离开了满拉工地,载着修建普兰水电站的官兵向阿里进发了。1300多公里艰难跋涉,10多个日出日落,车轮没有停止过转动。每个人都期盼着看到目的地的太阳升起。

    咆哮的孔雀河(玛甲藏布)以遮天蔽日的风沙和滴水成冰的严寒迎接远方客人。

    埋管架线、架桥筑路、筑坝砌渠……急流中,一群士兵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长堤;烈日下,官兵们用手推车浇筑一方方混凝土,冰雪与汗水一起飞扬,热血与洪流一起奔腾……沉寂千万年的土地上筑起一座雄奇的大坝,砌起一道玉带般的引水渠,升腾起一座宏伟的厂房,水轮机开始轰隆隆运转……于是,这里的河水不再放荡不羁,这里的夜晚不再黑暗,迎来光明的普兰人民欢呼雀跃:“金珠玛米”(解放军)给我们送来了“金月亮”!

    “世界屋脊水电铁军”,这是200多万西藏人民赋予武警水电官兵真诚而又神圣的称号,是成千上万名水电军人用心血和汗水铸就的至高无上的荣誉。

    天山南北播绿洲

●大漠造出“戈壁瑶池”

●“失血”的土地逐渐丰腴

●孔雀河畔重显勃勃生机

    “当年我赶着马群寻找草地……我不愿走进你/你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一首《克拉玛依之歌》使克拉玛依蜚声中外。但长期生活在克拉玛依的人们,无不领教过10级风暴的肆虐,经历过“惜水如金”的年代。

    那里的人们渴望水渴望得近乎疯狂,渴望得含泪远走他乡。对他们来说,水就是生命,就是幸福,就是美丽的家园。

    没有充沛的水源,别说发展工业和农业,就连棵草也难成活。

    20世纪90年代末,解决克拉玛依用水问题的一项工程全线开工。从几百公里之外的地方,穿越丘壑、沙漠,给大西北闻名遐迩的石油城修一条人工河,建一座大水库,这该是一个多么神奇壮观的设想,又是一顶多么艰难、巨大的工程。

    武警水电部队毅然移师北上,立志在浩瀚大漠造出“戈壁瑶池”。

    风城水库工地,地处素有“魔鬼城”之称的荒凉戈壁。冬天,肆虐的狂风能把碗口粗的树木拦腰刮断;夏日,炫目的烈日直射大地达16个小时。没有路,没有房,夹杂着怪味儿的碱水连洗衣服、洗手都会感到发黏;工棚外,呼啸的狂风刮得天昏地暗,就是睡觉用枕巾把脸盖上,醒来后鼻孔、眼睛、耳朵里还会灌满沙土。

    一天凌晨,正在地窝子里酣睡的中队长卢明安被一阵嘈杂声吵醒,发现两名维吾尔族老乡昏倒在工地上,一位老乡用生硬的汉语说出一个字:“水……”卢明安震撼了:如果我们不能把老百姓最需要的“水”引来,真是愧对这身橄榄绿!

    早穿皮袄午穿纱,披星戴月不言苦。2000年8月下旬,一条水流清清、浪花飞溅、仿佛玉带环绕般的人工河,流出终年积雪的山谷,穿越浩瀚无垠的大漠,一路唱着甜美的歌声流进了炎热干旱的克拉玛依,给戈壁滩上的石油城带来了清凉和润泽,这块近乎“失血”的土地开始变得丰腴、肥沃。

孔雀河是塔里木河的一条支流,上游颇细,下游渐宽,因形状颇似一只美丽的孔雀而得名。近30年来,饱经沧桑的孔雀河下游已有400余公里的河床断流,大批的胡杨林枯死,沙尘暴频发,生态与环境逐步恶化,严重威胁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孔雀河生态抢救工程,成为国务院确立的塔里木盆地生态紧急抢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军令如山,武警水电部队七支队随即组建“孔雀河生态抢救工程突击队”,连夜赶赴施工现场。次日一早,86名党、团员不顾长途辛劳,立即投入紧张的施工战斗。这里地处沙漠腹地,工地周围的浮土深达半米,白天地表温度近50℃,热浪灼人。为了赶工期,官兵们每天都要工作15个小时,不少官兵相继中暑,但仍咬牙坚持战斗在施工第一线。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领导得知后决定:调集全州的干部到孔雀河工地体验生活,看一看水电官兵的工作状态和精神风貌。他们说:“能在孔雀河工地待一个星期就是合格干部。”

    投身干旱而贫瘠的土地,心中装有一片绿洲的水电官兵,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奋战了4个多月。当又一个春天缓缓来到“天边边”的时候,“春风不度孔雀河”的历史正在被悄悄地改写。

    2000年6月26日,生态放水闸的放水仪式如期举行。碧空如洗,羊群像天上的朵朵白云撒落在刚刚萌生浅绿的原野,极度缺水的大漠戈壁终于流过汩汩清泉。

    西电东送撒光明

●科技利器打通亚洲第一洞

●800米地层挑战体能极限

●填补多项水电工程技术空白

    2007年5月20日,西电东送重点工程、我国在建第二大水电工程龙滩水电工程首台机组投产发电。

    2001年7月,龙滩工地。机声隆隆,车辆穿梭,焊光四射,到处一派繁忙景象。右岸导流洞内灯火通明,随着隆隆的机器声,武警水电三支队二中队的官兵们正展开攻坚战。他们一天只睡三四小时,冒着塌方危险,一边开挖,一边钻锚孔,不顾洞内爆破后粉尘中的有害物质和长时间戴防尘面罩引起的缺氧头晕,凭着一股“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精神奋战了两年多的时间,硬是打通了“亚洲第一洞”,创造了我国水电工程史上的一个奇迹。

    2003年11月6日,龙滩水电站按原定计划顺利进行大江截流,红水河顺着导流洞奔涌而下。有关专家现场鉴定:工程合格率100%,优良率90%。

    一张张沾满尘土的脸,一个个披星戴月的背影,都是为了心中期盼已久的希望,为了“西电东送”早日实现,为了造福千家万户。

    世纪初年,从云贵高原的南盘江畔传来喜讯:由武警水电部队承建的天生桥一、二级两座装机容量达252万千瓦的水电站建成并投产运营,开始向东部地区送电。自此,拉开了“西电东送”的序幕。为了这一天,武警水电官兵在这里整整鏖战18年,用血肉之躯铺就了“西电东送”的通途。

    天生桥位于广西隆林与贵州省安龙县接壤处南盘江的雷公滩段峡谷上,峰峦回转,石陡崖峭,山险水急。日本水电专家吉田到工地考察后感慨地说:“这是世界上少有的‘黄金河段’,但不易被人类所开发利用。”

    水电兵知难而进。800米地层深处的20多个跨度50米的大溶洞被他们征服,5000余米的岩爆区被打通……奇迹发生了,经过水电官兵五年零四个月的奋斗,1号引水隧洞终于全线贯通。一年以后,2号隧洞也在青山绿水的掩映下悄然贯通。

    乌江,因红军在这里飞渡天险而闻名。2000年11月8日,洪家渡、索风营、引子渡、乌江渡等4个大型水电工程项目同时开工。面对这一道道难题,他们采用先进的光面预裂爆破和“少进尺、少开挖、多循环、强支扩”等科学办法,仅用3个月就圆满完成了交通洞的施工任务,工程合格率达100%。溢洪道工程开挖完毕后,武警水电第一总队又在它的上方,建起了目前世界最大的三臂弧形闸门,共五扇,每扇自重255.78吨,一次性安装成功,填补了我国大型三臂弧形闸门安装技术的空白。

    在洪家渡水电站大坝的基坑开挖中,水电官兵挑战体能极限。面对“难缠”的胶结体地质,施工机械派不上用场,官兵们赤膊上阵,用锹挖、用手抠,一天工作近20个小时,整整干了一个月。兄弟施工单位咋舌:“这早已超过了一般施工人员体力的极限。”

    巍巍青山,滔滔江水,洒下多少男儿泪,融进多少女儿情。参战“西电东送”工程的水电官兵们从未休过双休日,就连逢年过节也很少同家人团聚,但都无怨无悔。“繁星点点落瑶寨,壮乡座座不夜城。”这是对矢志征战勇士的最佳褒奖,更是情系万家灯火的水电军人的最大欣慰。

作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