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有容乃大 无求自高———怀念水利部原副部长张季农

2010-12-13

  红色记忆犹新

  张季农1919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行唐县西家村一个农民家庭。卢沟桥事变,日本飞机轰炸了行唐县城,学校解散。他一边逃难一边找出路,听说红军已到阜平县等地,要打日本人,他非常兴奋,第二天就遇到115师的教导大队在行军。一位戴斗笠、穿草鞋的战士对他说,你愿意参军可以到宣传队工作。他走了数十里到陈庄参加了115师,在政治部宣传队当宣传员。

  1938年12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年初,他随115师东进到山东鲁南地区,在敌后艰苦残酷的环境中坚持斗争。日本投降后至1946年,蒋介石撕破停战协定大举进攻解放区,鲁南地区又变成歼敌的重要战场,他被调到鲁南军区教导团任主任。1947年9月,他被分配到军区特务团工作。1948年,他调任鲁中南军区特务团政委,坚持在临沂以西地区斗争,保卫麦收,受到军区电报勉励。淮海战役后,他调任警备区政治部副主任。

  1952年全师奉命集体转业搞建设,他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水利工程第二师副政治委员,参加了水利工程建设,动工修建薄山水库。放下枪炮挑箩筐

  今年95岁的老红军蒋本兴,谈起他的老战友、老搭档、老朋友张季农时,表现得很坚强,他的刻意压抑叫人不忍卒听。他1947年在徐州认识了张季农。蒋本兴所在的炮兵团并入张季农所在的98师。当时蒋本兴被派往上海培训,张季农打电话叫他回来准备参加抗美援朝。

  之后98师集体转业,改编为水利二师,放下枪炮,走上施工现场。由于不懂技术,开始时工地上经常吵架。蒋老说,那时,张政委很会做思想工作,用美国倒坝事件教育部队,保证工程质量。打仗是为人民服务,修水利也是为人民服务。在他的影响下,不论是“文革”时期,还是“大跃进”时期,水利二师建的工程没有出过问题,甚至经受住了大地震的考验。

  有一次,蒋本兴闲聊中谈道,开会合影留念,自己穿得“土”,被排到后面。听者有心,张季农马上给他买了一件大衣,叮嘱他:“穿好点。”

  “纪念抗日战争70周年时,他跑到我家,叫我写自己的战斗经历,我不会写,他就帮我写,帮我改,这篇文章放在了《难忘岁月》这本书里了。

  “我们打仗、修水利老在一块,什么事都可以商量。

  “他有病了,我去医院看他,他也不认识我了。他去世了,我到他家去看他爱人和孩子。遗体送别那天,部里的车都坐满了人,我自己找车去八宝山,怀念他!”

  海河水利委员会的离退休高工、81岁的李寿统,1952年浙江大学毕业分配到水利二师。在河南薄山水库,他见到张季农,觉得这个部队领导对科学技术爱学习、爱研究。每星期安排一两次给部队党委委员上课,学习水利技术。

  李老说:“我也给他们上过课,教他们计算尺如何使用。张政委不懂就问,很虚心。我们之间很随便,不受拘束。他是一个既严肃又和蔼,既不苟言笑又不叫人害怕的人。

  “当时师里规定,只要和部队发生矛盾就批评部队。当时施工人员成分复杂,有部队的,有民工,还有劳改队的。张政委作风正派,不拉帮结派,尤其注意团结知识分子,爱护人才,所以很少有矛盾,工程进度比较快。

  “那时我23岁,有一次我犯了自由主义‘小广播’,有人反映到张政委那儿,我心里害怕、担心,可张政委并没有批评我,我反而自省、自律了。1953年,我当上了河南省治淮模范,奖章还是张政委给我戴在胸前的,他说,路修好了还要维护好。”

  薄山水库之后他们就分开了。直到20世纪70年代,张季农副部长视察潘家口水库时认出了他,嘘寒问暖。2006年,李寿统去北京看望张季农,张季农不让他走,留他吃了炸酱面。“张季农曾帮我逃过一劫”

  山西省水利厅原厅长、89岁的许四复,回忆自己的遭遇感慨万千:“张季农曾帮我逃过一劫,我终生不忘。”

  1948年,许四复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水利组。1953年,他在水电部大伙房水库当隧洞工区主任。大伙房水库开工不久,因工地管理混乱,从上海交大等南方大学招来的大学生看不惯,以贴大字报方式提出改进意见,被公安处拍照、追查,结果引起反弹,大学生们一直把状告到中纪委。中央派人调查,结论是学生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工作。于是调走了书记、局长。1954年,张季农调任大伙房工程局党委第二书记、副局长。

  事情虽已过去,但因这些学生是许四复招来的,有人就认为他是幕后主使,图谋“篡党夺权”,在会上要求开除许四复党籍,有人不同意,张季农认为“意见不统一就不要定”。后来上报给抚顺市委,市委当然不予处理。许老说:“那天,张季农找我谈心说,有人对你成见很深,你继续在这工作,恐怕对你今后发展不利,你是否考虑避一避?”1955年,许四复被调到水电部第三工程总队,在北京永定河引水工程模式口隧洞工程施工。不久,“反右”运动开始了。许老说,若不是及时离开大伙房,我肯定被打成“右派”。老同学见了我都说:“是张季农等人救了你,要不然,你20年的‘右派’逃不掉!”做事重要,做人更重要

  张季农的家简朴得让人惊讶。书房中写字台前的转椅,他一坐30多年没有更换,皮质僵硬,磨得锃亮,扶手和座位破损得多处露出大块海绵。写字台陈旧破损也不肯更换,孩子们只好在桌面放上一块玻璃。

  他生前喜欢书法绘画,养花栽树。眼前,桌上笔墨依旧,鲜花怜人,至今家人不忍移动,仿佛依稀他仍在这里挥毫泼墨。

  “爸爸身体一直很好。2009年确诊得了脑瘤,患病部位不能手术,人逐渐昏迷,直到离去。我们都没想到他就这样睡过去了,以为还会像以前生病一样,挺挺就好了……”

  作为父亲,他在孩子们眼里是慈祥和蔼、可敬可亲的。女儿们说:“爸爸热爱生活,有情趣。记得小时候,爸爸经常买来小鸡小鸭,培养我们的爱心;在院子里种上花草树木,让我们亲近自然;夜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昙花一现。”

  他教育子女说话、做事要明确,有一说一,不要马马虎虎,“大概、可能、好像”之类的话不说。

  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争什么待遇。那年部里准备给他换大一点的住房,他不要,看也没看就说:“够住就行了。”至今住房没有达到副部级标准。他知足常乐,干什么都高兴,任劳任怨,不挑不拣,从不见他发牢骚。

  5个孩子的工作基本都是服从国家分配,没沾爸爸什么光:“这方面他特‘马列’。他总是说‘部长只是工作岗位和责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一生遵循的宗旨’。”

  那次家庭聚餐,子女们印象深刻: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之际的一个休息日,难得全家人团聚。可吃饭前,只见他郑重地拿出自己写的一篇纪念稿念给大家听,谆谆教诲子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要不忘先烈流血牺牲,要坚信马列主义,坚信共产党,坚信社会主义。孩子们听了觉得“还是老革命”!

  当张季农病重入院把存折交给子女时,他们发现存折上只剩上个月的工资。他没有把积蓄留给爱人和孩子,他们甚至不知情。保姆说,只见他之前不断地取钱寄给家乡需要帮助的人,保姆说:“你给子女留点钱呀。”他说:“他们都有工作,不缺钱。”

  家里灵堂上有一副挽联:信仰马列浴血创建新中国,兴修水利走遍神州好山河;勤俭敬业一身正气是公仆,严师慈父身教言传为楷模。

  妻子闻莲清今年88岁。送别仪式上她失声痛哭,不能自已,老伴成了她最深的记忆。老两口互敬互爱,感情非常好。她身体不好,患糖尿病多年,老伴长年照顾她。老伴生病住院,她坐着轮椅每天去看他,拉着手,互相望着;他昏迷了也和他说话,总觉得他会醒来。

  在孩子眼里,爸爸宠爱妈妈一辈子,很会心疼人,他们从不吵架。

  闻莲清记忆已经模糊,很多事情已记不清楚,呆坐在轮椅上不声不响。好久,她噙着眼泪,喘着粗气,断断续续说了她对老伴的评价:“他这个人一生朴实,没以为自己是部长,只认为自己是普通老百姓,做一些普通的事……从不叫苦,从不要求待遇,为老百姓做事不分大事小情,不分地点、条件,踏踏实实,辛辛苦苦,在他看来是必要的。对人宽厚,能照顾别人……愿意给别人做事,不愿意别人为他做事,和谁都不吵架。要求孩子为国家多做事,不要向国家索要什么……家里生活很节俭,吃饭怕浪费,能穿、能用就不扔。他的背心穿破了,我都难为情,可他还是不让扔,说没关系,还能穿……”

  开拓国际市场
  1983年3月31日,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董事会成立,张季农任副董事长,同年4月22日,张季农任公司总经理兼党组书记。

  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务院批准组建的五大外经公司之一。在公司初创时期,面对全新的国际市场,他钻研新业务,带领员工艰苦奋斗,齐心协力,努力开拓,迈出了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的坚实步伐,经营方式实现了由经援向承包转变。公司设立了第一个驻外机构———尼泊尔经理部,还成立了上海分公司,在香港合资成立了香港港源水利电力工程有限公司,承包的尼泊尔逊沙里—莫朗一期灌溉工程受到好评,当时的尼泊尔新闻界纷纷赞扬“中国人干得好”。

  今年80岁的刘航,1984年调任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1987年又调任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和张季农认识30多年,对他留有深刻的印象。

  刘航回忆:“他在对外方面十分注重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注意和大使馆、参赞、外国公司搞好关系。一些棘手的国际事务,他都能妥善处理。他善于做思想工作,凝心聚力,团结大家。后来他调走了,大家很留恋。

  “工作中,他思想解放,勘测、设计、施工等业务考虑得很全面,经常总结经验,找出办法。

  “他为人很大度、宽厚。特点是大胆放手,不是控制、压制,很民主,倾听大家意见,很注重用好人才。

  “他话不多,内向,忍让,脾气好,极少发火,一副菩萨心肠。他人缘好,‘文革’中都没挨批斗,部里没有人斗他。”发脾气的事

  大家都说他平时话不多,性格、修养都很好,很少发脾气。正因如此,他发脾气的事情反而让人记住了。

  秘书刘景林谈到自己挨骂的一件事:

  一位叫高震的徐州警备区干校教员,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判刑入狱,历次政治运动均受冲击,多年来他四处上访,问题得不到解决。本来这事张季农可管可不管,但他了解情况后说:“人活一辈子多不容易,他一个有文化的人受此迫害,应帮他一把。”他派人到当地法院了解情况,水利部又专门下文,经多方奔走,终于恢复了高震的名誉,他子女的工作也得到了安排。

  高震感激万分,送来两袋面交给刘景林就走了,张季农知道后把刘景林骂了一顿:“你不知道他有多困难吗?”刘景林又追到火车站,把那两袋面还给了高震。

  他的大儿媳说,“爸爸发过一次火,吓得我们谁都不敢吭气”:

  他对别人慷慨大方,曾资助一名山区贫困子女上学,和这个孩子通信来往多年;此外,每年还拿出几万元资助老家几名大学生上学。其中一位大学生想买电脑,他冒着雨去取钱,要给他买好的。路上滑了一跤,牙摔掉了,人起不来床。他反倒笑着说自己身体好,摔跤也没骨折。

  孩子们心疼他,嘀咕了几句,他生气:“他家困难,就是要给他买!”水利经济前沿探索

  1980年12月,张季农组织筹备成立了“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并被推举为水利经济研究会首任理事长。从那时开始,他主持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工作20年。有人说他是水利经济的创始人。他带领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开展多种学术活动,科学考察,深入调研,组织力量承担课题研究,组织书刊出版和培训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展水利系统经济工作的广泛研究。

  1996年,他出版了《水利经济文集》一书,“共同探讨水利经济中的问题,也算是百家争鸣的一个尝试(张季农语)”。书中收录了他1980—1995年撰写的54篇论文,研究范围几乎涉及所有大江大河和水利工作的众多方面,记录了他不同时期对水利经济工作的思考和观点。

  1980年,他就对水利投资比较效益、水价、水利建设经济指标体系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了“条件具备的水利大专院校要开设水利经济专业或水利经济课程”。

  1983年,他提出“群众自办为主的水利工程供水,收费标准和形式由群众代表会议自行决定”。

  1985年,他提出“依法治水”的概念,关注病险库及防洪工程的除险加固问题,提出研究水利发展的规律。

  1986年,他关注防洪经济问题,提出“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建议加快制订防洪法;对水资源的认识发生了变化:“逐步认识到水资源是有限的。应珍惜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有偿用水,研究解决水与土、水与热、水与矿产资源的矛盾”;提出“开展节水型城市、节水型工业和农业结构的研究”。

  1989年,他提出“建立论证工作制”。

  1991年,他关注长江水污染问题,提出要保护水资源和收取水资源费。

  1992年,他提出“黄河水量减少、水质污染状况应引起重视”。

  1994年,他提出“水利工程后评价”课题,对后评价的目的、方法和要求作了论述。

  1995年,他关注“移民安置”问题,提出“建立移民工作责任制,建立移民工作检查制度。人生规范

  他的遗稿不多,其中一篇文章中写道:回顾个人历史,农民家庭出身,简易师范肄业,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2年转业参加水利建设。军事生活15年,水利生涯50多年,参加3座水库建设,筹建了3个高等院校,为水利电力事业培养了大量科技干部,并参与了水利经济研究工作。总揽个人历史,自认为在党的领导下,工作一直与党保持一致,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虽然未做出显著成绩,也没有犯过原则性错误,这是党培养教育的成果。

  他的人生规范是:

  人生在世应敬业

  诚信为民办好事

  艰苦奋斗闹革命

  勤俭耿直讲正气

  贪官污吏终暴露

  人心国法都不容

  胸怀马列永不忘

  振兴中华靠创新

  日月星辰有规律

  人民大众定乾坤补记

  青铜器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之一,一直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青铜器具有熔点低、易于铸造、硬度高、抗腐蚀性能强等优点。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0年6月8日

作者:朱进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