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位水文局长与淮河洪水相伴十八个日日夜夜

2010-12-13

    进入7月份以来,淮河发生了1954年以来第二次全流域性大洪水。6月29日至7月16日,位于淮河上游、河南省南部的信阳市大雨、暴雨、大暴雨接踵而至,淮河干支流洪水一场接着一场。信阳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水文工作者夜以继日与洪水搏斗,为各级防汛指挥部门提供了大量准确及时的水文信息,在防汛调度科学决策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淮河上游的水文测报工作得到了河南省水利厅和信阳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和赞扬。一支拥有现代化洪水测报手段和水利部部长陈雷充分肯定的具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负责任、特别能奉献”水文行业精神的信阳水文职工队伍展现在人们眼前。对这支队伍的带头人———信阳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局长王鸿杰钦佩之情便油然而生。

    博士局长的“发明”

    王鸿杰是河海大学的在读博士。1988年从河海大学陆地水文专业毕业后,读书生涯伴随他走过了水文工作20年。他先后就读郑州大学计算机专业函授本科,河海大学电气工程硕士、水文水资源学博士。他常说,读书不是为了一纸文凭,而是真读,读懂它,把学到的知识和水文工作实践结合起来,才有价值。

    他研制的智能流量测控系统正常运行在河南省包括信阳的长台关、淮滨、竹竿铺等河道及水库多个水文站。他办公室墙上安装着由他研制的U盘存储式远传水位计,可随时了解信阳市各水文站的水位变化,并且还具有一年以上的数据存储功能,可直接和计算机连接进行资料整编。他组织开发的多功能水文信息终端安装在淮河干流的长台关、息县、淮滨水文站及信阳市水利局、市防办,使防指领导及淮干水文站及时了解全区及淮河上游水文站的雨水情信息,对正确分析判断淮干水情形势和提高洪水预报精度具有明显效果。

    王鸿杰深知水文测报水平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水文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关系到防汛调度的科学决策,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王鸿杰抓住水文测站改造的机遇,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引进先进的水文测报仪器设备。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测流设备———多普勒剖面流速仪,河南水文系统仅8台,其中就有4台在信阳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服役。8个配置缆道的水文测站全部配备了自动测流系统。82个遥测站点和国家防汛指挥系统信阳水情分中心的投入使用,使信阳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在实现水文现代化的征程上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

    今年淮河遭受特大洪水袭击,信阳市境内干支流全线涨水。而信阳水文测报工作有条不紊、及时准确。这些现代化水文测报技术手段的功效凸现出来,水文测报水平和质量明显提升。如息县、淮滨、蒋集等水文站在高水期间,测验断面宽数百米至上千米,在上游漂浮物多、水大浪急的情况下,运用多普勒剖面测流仪实测洪水流量,往返仅需20分钟即可完成,还可随时满足不同洪水状态下的报汛要求,比常规测流手段节约时间5倍以上,且大大减少了水文职工的劳动强度和危险性。

    6月29日至7月16日的18天时间内,信阳市平均降雨量398毫米,涩港雨量站最大点雨量806毫米,主要降雨集中在6月29至7月3日、7月8日至9日14时、7月13日至14日14时。3次降雨过程致使淮河干支流涨了3次大水。对于水文工作者来说,就好像是打了三大战役,一仗接着一仗,连续作战。最紧张的时候,汛情两个小时一报、一个小时一报,职工们困了打个盹,饿了啃些方便面,危险、疲劳此时在水文人眼里都算不得什么,他们最关心的是,让这里发出的信息更准确一些,更及时一些。

    今年汛前,王鸿杰对局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了具体分工,而任务最重、责任最大的淮干沿线水文站都是他负责的范围。每次市防指水情会商后,他都驱车赶往洪水第一线,哪里有危险,哪里水最大,他就出现在哪里,一人值班到底。

    局长的工作时间表

    6月30日晚,暴雨突袭信阳市。

    7月1日信阳市区4个小时降雨达180毫米以上。下午17时,浉河上游的谭家河水文站测流缆道循环索被漂下来的大树挂断,缆道操作台被雷击毁,王鸿杰带领水文抢险突击队及时赶到。他指挥小分队测流,维修缆道,至22时缆道恢复正常。

    7月1日24时王鸿杰回到信阳市,赶到局水情科与市政府和防办领导会商水情至7月2日2时半。

    7月3日,王鸿杰带领水文抢险突击队赶到淮干第一站大坡岭水文站,并登船实测洪峰流量。20时回信阳市。

    7月4日,洪水向淮河下游逼近,王家坝水位已开始上涨。为了准确掌握河南省淮河干流的出境水量,为王家坝的预报提供精确的情报,15时王鸿杰又赶到北庙水文站。18时30分,他组织抢测大洪河流量,及时掌握水势变化。而后又赶到王家坝、淮滨水文站,返回信阳时已是7月5日2时。

    7月7日夜12时,王鸿杰从局水情科返回休息。

    7月8日4时,雨声把王鸿杰从沉睡中惊醒。他立即爬起来上网查看雨情,6时急忙赶到局水情科。

    7月8日至9日14时,信阳市又降大暴雨。18时至20时王鸿杰出现在竹竿铺水文站。22时45分,来到潢川水文站的他,了解到蒋集水文站职工在测船上实施测流时,被洪水冲下来的挖砂船将测船缆道副索挂断,绞关被拉入水中,撞伤水文职工,10日10时该站将出现3150立方米每秒洪峰流量的紧急情况,他毫不犹豫连夜登车向蒋集水文站赶去。

    7月10日10时,蒋集水文站出现洪峰。王鸿杰置危险于不顾,带头上船测流。12时20分,他又跟随到一线指导防汛工作的省水利厅副厅长于合群离开蒋集水文站坐冲锋舟赶到三个进水圩区调查灾情。此时的王家坝已开闸往蒙洼蓄洪区行洪。23时他又连夜赶到淮滨水文站。

    7月11日5时30分,第二次洪峰到达淮滨水文站,洪峰流量达到4570立方米每秒。

    7月13日信阳市又降大暴雨,涩港雨量站6小时雨量超过300毫米,杜河暴发山洪,平桥水文站水位72.72米,流量2100立方米每秒,部分群众被困。

    7月14日2时,王鸿杰奔赴杜河,为现场指挥解救受困群众的市委、市政府领导提供实时水情。

    7月15日,王鸿杰赶到息县水文站,晚23时赶回信阳市。

    7月16日,王鸿杰又驱车来到淮滨水文站,20时第三次洪峰通过淮滨水文站,流量3700立方米每秒。23时他又驱车来到息县水文站。

    第一个跳上测船

    在淮河洪水肆虐的日子里,王鸿杰驱车1600余公里,辗转在淮河干支流的10多个水文站,或指挥防汛测报,或指导抢修水毁水文设施,或现场为防指领导解救被洪水围困群众提供实时水情……

    信阳水文测站点多、面广、战线长,少则几十公里,多则二百多公里,且站点偏僻,道路崎岖,雨天更是泥泞难行。很多时候,王鸿杰一天忙得只能吃上一顿饭,车上放着油炸花生米和矿泉水,饿了就吃一把花生米,渴了喝两口矿泉水,他笑称好吃极了。

    这18天满满的日程中,他还多次参加市里、防办召集的水情会商会议,汇报水情。王鸿杰总是精神饱满地出现在水文职工们的前面,每到一处水文站,他嘱咐随行人员买上方便面、火腿肠和矿泉水,慰问连续作战的基层水文职工,向职工们道一声辛苦了,并一再要求职工注意人身安全。在息县水文站,为精确测验洪水流量,他乘船到下游数公里处察看适合多普勒剖面流速仪测量的断面。

    7月10日凌晨1时,当他赶到蒋家集水文站时,面对哭泣的受伤站长的爱人和惊魂未定的职工,王鸿杰一边稳定大家的情绪,一边穿上救生衣,上船测流。职工们紧紧拉住他们的好局长说:“太危险了,我们去测。”王鸿杰望着这些年轻的抢险队员说:“你们还年轻,我上。”抢险队今年刚成立,队员们年轻、经验不足。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他们上船实在叫人放心不下。王鸿杰毅然第一个跳上船,带着3名水文职工向漆黑的河中开去。岸上的职工们不愿回去,借着探照灯的光亮看着他们的局长与洪水搏斗。600多米宽的断面,上游的漂浮物顺流而下,王鸿杰他们开着船,拖着多普勒剖面流速仪,小心翼翼地躲避着漂浮物,历时40多分钟,安全归来,实测流量2100立方米每秒。

    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流量不测行吗?“不行,此时的洪水流量必须测,这是水文人的天职,下游又正处在紧要关头,多一个实测流量,就多一份宝贵的资料,就是为防汛高层决策多提供一些依据。”王鸿杰如是说。

    三战告捷,信阳水文测报工作在抗洪抢险斗争中提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作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