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霹雳火”张福民

2010-12-13

  张福民,武警水电十一支队教导队大队长、十一支队舟曲抢险突击队总工程师。

  他的特点不鲜明。熟悉他的人都说:“把他往人堆里一放,就再也挑不出来了。”但是,到舟曲仅一天,在成千上万的抢险人流中,一眼就能认出他。

  他是典型慢性子。战友们戏谑:“他平时走路都怕踩死蚂蚁。”然而,他是水电部队抵达舟曲第一人,率先将险情反馈到总队舟曲抢险前进指挥所,被称作“舟曲抢险急先锋”。

 

    疾风知劲草

  8月8日11时,张福民刚从工地回到营区,就接到紧急命令:“甘肃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你火速组织人员赶到现场,立即展开抢险,并迅速汇报灾情!”组织人员、集结设备、察看地图、整队出发,张福民仅用15分钟。他知道,项目部所在位置距舟曲有250公里,加之灾后出现的交通拥挤状况,要想第一时间赶到灾区,时间比金子还贵。

  不出所料。当张福民带着6名技术骨干赶到距舟曲10公里处,就寸步难行了。泥泞的道路、众多的车辆,加之沿途多处滑坡、泥石流,将通往舟曲的“生命线”堵塞得水泄不通。“不能在这里死等!”张福民当机立断,对驾驶员说:“你和其他3名同志等道路通了立即跟进,我带一人步行。”跳下车,踩着泥泞,张福民跑步前进。

  18时10分,张福民历尽艰险,终将舟曲灾情尽收眼底:白龙江上浊浪滚滚,舟曲县城一片汪洋。县城瓦厂大桥被泥石流堵死,白龙江被拦腰截断,形成了堰塞湖,江水从桥面和两侧的街道穿流而过。堰塞湖险情不排除,其他救援行动根本无法展开。

  张福民一边向上级汇报灾情,一边冒着危险踏上堰塞体,赶往舟曲抢险军地联合指挥部。平时两分钟的路程,张福民深一脚浅一脚花了30分钟才赶到,一只鞋陷在淤泥里,张福民没有管,直接进了联指会议室。

  “报告!武警水电部队先遣队队长张福民前来报到。”主持会议的水利部领导示意他坐下,张福民没有坐下,他急切地说:“报告首长,我学的是水利工程专业,参加过许多水利工程建设。刚才看了现场,我认为,当务之急一是尽快抢通瓦厂大桥,确保救援设备、物资进城;二是处理堰塞湖,解除威胁。我已经想好了方案。”

  慢性子的张福民一下子成了“霹雳火”。这个“冒失”的年轻技术干部不但没让联指领导和专家组反感,反而因为他的方案被采纳,令大家刮目相看。次日,攻坚战打响,联指指名道姓让张福民指挥第一台挖掘机,清理瓦厂桥上的淤泥和漂浮物。

  在湍急的白龙江水上作业,随时都有被洪水冲走的危险。虽然,张福民先后参加过西藏满拉水利枢纽工程、红叶二级水电站、西藏狮泉河水电站、老虎嘴水电站等多个水电工程建设,专业技术过硬,但参加堰塞湖抢险还是头一回。张福民不停地告诉挖掘机操作手:“有我在,不要紧张、不要害怕。”其实,张福民比操作手还紧张,挖掘机在急流中,像一只摇摆的小船,他脚下浊浪翻滚,浪头一个劲地向上蹿。本来就晕船的张福民一看江水,身子就站不稳,打了好几个趔趄。为避免头昏,张福民只好指挥一下操作手,再把目光转向周围的建筑物。这招还真管用,头不晕了,指挥也更得心应手,清理淤泥和漂浮物进度更快了。

  抢险场面虽然惊险,但张福民临危不乱。现场指挥抢险的武警部队司令员王建平,对他赞赏有加:“既勇敢向前冲,又能准确把握进退,在处理堰塞湖中立了大功!”。

    疏浚“智多星”

  随着桥面淤泥清除,通往舟曲县城的咽喉———瓦厂桥露出了真面目,也给张福民出了一道难题:桥面因泥石冲刷,钢筋外露,盘根错节,不时卡住装载机履带,严重影响推进速度,同时阻碍着其他救援设备通行。关键时刻,张福民的工程施工经验发挥了作用,他跳下挖掘机,仔细观察了一阵桥面,果断地指挥钳工有选择地切除部分钢筋,确保了机械设备向前开进。

  刚解决钢筋阻路难题,又凸显桥梁承重隐患。为确保抢险安全高效,张福民费尽周折找来瓦厂桥的结构图,根据桥梁结构,结合受损程度,科学判断出了桥的承重能力。他得出结论:如果按原方案,4台大型机械集中于桥面清理桥下淤泥,极可能导致桥梁垮塌。于是,张福民提出:桥面、桥上游、桥下游3个点同时清淤泄洪。这样缓解了桥上的交通压力,减轻了桥面承重,加速了清淤泄洪,一举三得。遵循这个办法,连续奋战24小时后,抢险取得重大进展,10日上午8时,堰塞湖水位下降了2米,堰塞湖险情基本排除。

  白龙江河道疏浚,十一支队突击队承担的三眼峪段技术难度最大,是整个疏浚工程的“拦路虎”。他们需要在淤泥堆积体上开挖一条宽42米、深7米的泄流渠,而挖掘机最长臂身只有18米,鞭长莫及。加之12台挖掘机成100米的“一字长蛇阵”作业,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安全撤离的保险系数太低。为此,张福民大胆建议:用阶梯法逐层向河道中央推进,解决挖掘机臂身问题;把每层作业平台相互连通,并在三眼峪段上、下游修筑两条逃生通道,给安全撤离上“双保险”。这一施工方法,在白龙江河道疏浚中被广泛采用,受到舟曲抢险指挥部、专家组和水利部领导的充分肯定。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0年9月7日

作者:刘辉 邱昌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