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仰望科学天空名利淡若尘埃———缅怀中科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汪闻韶

2010-12-13

  汪闻韶院士是我国水利工程和岩土工程学家、土动力学研究的奠基者之一,他终生恪守“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的人生准则,在探索科学的征途中,从未停下过脚步,直至穷尽毕生精力。他给晚生后学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国之大 终生回报

  治学必须有忠诚的爱国热情,这是汪闻韶最深的感触。

  “我们伟大祖国有悠久的光辉灿烂的文化,也有过长期苦难凄怆的经历。我是报着‘科学救国’的思想赴美留学的,并取得博士学位。我有一条信念,就是不能忘记祖国和人民对我的培育,那种战士浴血抗日,人民艰苦生产供养学生读书的恩情是绝对不能不报答的。我不能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决心学成以后报效祖国人民。”在《寸草难报三春晖》一文中汪闻韶这样写道。

  1954年底,汪闻韶毅然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自20世纪50年代,汪闻韶从事土动力学和土工抗震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50多年,在土的地震液化、土石坝及地基抗震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我国土动力学和土工抗震学科的奠基者和创建者之一。

  汪闻韶勤奋刻苦,治学严谨。为搞好科研工作,他屡次冒着余震的危险,深入邢台、海城、唐山、内蒙古和林格尔等地震灾区,进行震害调查,探索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带领大家筹建土动力学试验室,深入开展土坝动力特性及饱和无粘性土液化的试验研究和稳定分析工作,为密云、陡河、岳城、黄壁庄、布西、音河水库等大型土石工程加固作出了贡献。

  “文革”一开始,汪闻韶就被迫停止了工作。他从邢台地震灾区取回来的500多个土样,未能再安排试验,而被弃置楼后填路,令他心痛不已。1969年9月,他被下放到河南平舆“五七”干校学习,开始与大家一起参加大田劳动,不久调到牛舍喂牲口,又被安排下半夜值班到第二天上午8点钟,长期睡眠不足,劳累过度,再加上疟蚊猖獗,汪闻韶的身体吃不消了。一天深夜,他忽然有种想归去的想法,但很快就振作起来了,坚信这种日子终究会过去。

  1972年夏,汪闻韶被借调到黄河水利委员会科研所,帮助指导小浪底工程坝基饱和砂层地震液化可能性研究工作。同年11月,调回北京。“尽管经过10年动乱,但是祖国始终像慈爱的母亲一样对待海外归来的赤子,我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温暖,精神上得到莫大的欣慰。这些年虽然我努力做了些工作,但总感到为人民做的工作太少,不能报答祖国的恩情于万一。”汪闻韶如是说。

  在科研过程中,汪闻韶非常重视土动力学和土工抗震人才的培养。他常说,我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优秀的人才,新中国的建设更需要专门人才。第一次招考硕士生,汪闻韶很高兴,他希望中国靠自己的力量培养出自己的建设人才。在带学生的过程中,他十分强调教育方法。他认为,应培养学生独立钻研的能力,在研究方向和论文选题上,则根据专业需要和学生志向,与其仔细商讨。在审定毕业论文时,必须按要求严格执行,不能马虎。在此过程中,导师与学生都是受益者。

  汪闻韶生前带的最后一个博士生徐泽平说:“导师对我要求很严格,我是他的关门弟子。2000年我准备考博士,土动力学专业课的导师就是汪院士,考前导师为我做了辅导,我问导师能不能划个考试范围,他很严肃地说,没有范围,凡是土动力学的知识我全考,你要做全面的复习。第二天他给我抱来一摞《土动力学》等方面的资料让我看。导师经常教育我说,现在很多人都很浮躁,但搞科研就得心无旁骛,沉下心来钻研学术,要不断创新。”

  回忆导师当年的教诲,徐泽平一脸敬重地说:“我的导师是个高境界的人,做人的水平和科学知识的水平都令我敬仰。”

  汪闻韶说:“科学是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运用,既无止境,又无虚假。人生有限,必须用毕生精力去追求,并世代相继,群策群力,才能得其精华,造福于人。”汪闻韶用毕生精力追求科学知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就在他去世前几个月,他撰写的论文《土体液化与极限平衡和破坏的区别与联系》被评为第四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2007年4月,汪闻韶院士指导的《面板堆石坝应力变形特性研究》荣获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6年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情之深 一生相守

  汪闻韶和严素秋的婚姻秉承了我国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他们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依相伴走过了71载春秋。

  一个是英俊潇洒、才华横溢、家境富裕的富家子弟,一个是穷困的农家女;到后来一位是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的、国宝级的院士,一位是为了家庭舍弃工作的家庭妇女。在有些人看来他们并不门当户对,但自他们订婚时,就许下了诺言,不离不弃,白头到老。他们17岁订婚后,因战乱9年离散,26岁步入婚姻殿堂,婚后又经7年分离,最终生活到了一起,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令人称道。

  汪闻韶大学毕业时,有不少年轻貌美又有学问的姑娘追求他,也有姑娘的父母向他提出要把女儿嫁给他,他婉言谢绝了人家的好意,说:“我已经订婚了,既然已经许诺了就应当信守诺言,对对方负责,变来变去,对不起人。”

  2007年10月7日下午,汪老溘然长逝,他是叫着妻子的名字走的。汪老去世后,严老非常难过,几夜失眼。我去看她老人家时,她先是喜悦地和我聊天,但提到汪老时,她无声地哭了起来,悲痛在胸腔鼓荡,肩膀一耸一耸的。面对88岁老人无声的哀痛,我有说不出来的难过,也不知道怎样安慰她,只轻轻地把手搭在她的肩上,过了一会儿她平静了下来,又和我说起老伴的故事。

  她说:“我每天下楼去给他买报纸。那天我的表坏了,我顺便去修,回来晚了,汪闻韶就一直在屋门口来回走动,表情严肃,等着我回来。当看到我回来后,他长出一口气,笑着说,今天你出去的时间这么长,我还挺着急的,怕你出什么事,看见你回来我就放心了。”

    名之淡 宁静致远

  汪老的生活很简朴,在工作和生活中,从未因为自己是院士而有优越感,从未向国家和单位提过个人生活方面的要求,也从不为自己的家人和学生谋求工作上的便利和仕途上的成功。他热心公益事业,在各项救灾和资助活动中慷慨捐助,奉献爱心。

  20世纪60年代,他们就把苏州老家祖传的30多间房屋和10亩桑园捐献给了国家。

  2007年10月1日,汪老最喜欢的小儿子从美国回来看望父母,汪老很高兴,在他去世的前一天晚上,他对小儿子说:“我有点积蓄,你们母亲没工作,先紧着她用,等你们妈妈百年之后将多余下来的钱交给国家,搞点儿奖励基金,支持咱们国家的水利水电事业。钱虽然不多,但是我们的一份心意。”汪闻韶去世后,他的老伴把积攒的50万元悉数捐出,实现了汪老生前的愿望。

  10月7日,是汪闻韶院士去世3周年纪念日,谨以此文寄托我们的怀念。


  汪闻韶1919年3月生,江苏苏州人。1952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国,1956年调入北京,历任水利部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导师。1979年,被聘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水利工程学科组成员。1980—1983年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抗震防护研究所所长(第一任)。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现称院士)。1982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科学基金组成员。1990年被聘为水利部技术委员会委员。2001年被聘为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1979—1991年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8—1996年为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学会(1988年成立,后改称为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96年后为荣誉主任委员。

  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奖4项。曾获1993年度茅以升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大奖,1992年被原建设部授予“全国抗震防灾先进工作者”称号,1985年被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评为“全国抗震系统先进工作者”。先后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20余名,为我国水利水电事业作出突出的贡献。

作者:任乐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