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李相国:“以水为魂”谋发展

2010-12-10

    李相国,1955年10月生,河北平泉人。大学文化,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1976年12月至1978年11月就读于河北林专,毕业后分配到平泉县林业局工作。1978年11月至1995年5月先后任平泉县林业局技术员、办公室副主任、副局长、局长兼林业公安分局第一教导员。1995年10月至2003年4月先后任平泉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中共平泉县委副书记。2003年4月至今任承德市水务局党组副书记、党组书记、局长。1995年以来先后获“河北省政府劳动模范”“河北省委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水资源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一位土生土长的承德人,原本是水利上的“门外汉”,却将“承德水资源大市”的称谓画上了问号。质疑之后,他自我加压、直击本质,

    在新的岗位上运用他独特的思维方式,以新的理念与思路影响着承德水利人,影响着这座“以水为魂”的城市。

    直面问题画出问号水资源问题是我们自己能解决的,为什么还要让它成为制约呢?

    现代水利周刊:以前您常说自己是个“门外汉”,您是如何从“门外汉”跨进“门”里的呢?

    李相国:自称“门外汉”主要是自我加压,对从事新工作的自我挑战。我是2003年4月起担任承德市水务局局长的,当时还算是水利上的“门外汉”。我是学林的,原来从事的是林业工作,在县里担任过林业局长、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水利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工作,让我对承德水资源有一个新的认识。

    干什么学什么,干什么就专心务什么,干就要干出个样儿来,这是我多年工作的信条。我来到水务局以后,进行了2个多月的调查,看了最近5年全局的工作总结和工作要点。我还走访了水利专家,召开了水利研讨会,让副科级以上的干部、工程师职称以上的人员每人递交一篇论文,我出的题目是“以科技兴水、大水利兴市、小水利富民、防洪保安全”,我觉得这20个字能囊括全市水利工作的职能和发展方向。

    那一次,我收集了38篇论文。我利用一个双休日的时间召开了研讨会,宣读论文,从中汲取了很多营养,得到了提高,并全面掌握了承德市的水利工作。

    现代水利周刊:承德的水利人多年来一直认为承德市是河北省水资源大市,您怎样看待承德水资源现状?

    李相国:承德人均水资源量接近1000立方米,是河北省平均数311立方米的两倍多。关于水资源的问题,我在向市委常委会汇报工作的时候提出:“承德市的水资源首先要画一个问号,问是不是水资源大市。”

    承德市接近4万平方公里,4条水系(滦河、潮白河、辽河、大凌河),水资源总量大体上是37亿立方米,每年出境水量25亿立方米。在全市的水利工程中,有1座大型水库、7座中型水库、83座小型水库,一共是91座水库,还有256个小塘坝,理论上总蓄水量为3.3亿立方米。1980年代以后,承德没上过蓄水工程。在水利部的支持下,大中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正在进行,但现在实际蓄水量只有1.1亿立方米。从这一点来讲,承德根本算不上水资源大市,主要是承德本身没有水权。

    2003年10月份,我到山东临沂去看农业产业化。想不到临沂1.72万平方公里,有799座水库,存了33亿立方米水,在这方面,我们要差得太多。并且承德民间蓄水工程也比较差,遇上涝年,群众安全方面没有保障;遇上旱年,解不了渴,无水可调。我在县里工作的时候也看到,缺水造成偏远山区牲畜死亡、老百姓吃水难,只能到几里以外弄水,这种状态绝对不是我们水利人想看到的情景。我们承德水资源的状况不乐观。2000年避暑山庄湖区干涸了68天,国内的各大新闻媒体都报道“承德避暑山庄不避暑”,震惊中外,承德的城市形象和旅游业受到极大的影响。承德水资源拉响红色警报,无论是城市用水、工业还是农村用水、生态用水,都受到制约。面对一系列的问题,我给承德水资源大市的称呼画一个大大的问号。

    现代水利周刊:面对这个问号,您当时的主要想法是什么?

    李相国:我工作的座右铭是:围绕大局想问题、围绕大局出主意、围绕大局抓落实。制约承德发展的瓶颈是交通、能源、电力和水资源。交通问题,通过建村村通、乡乡通工程和建高速路等设施,已经得到很大改善;电力问题,可以通过津京唐电网输送;能源可以从外地引进。但是,水资源是我们自己能解决的东西,为什么还要让它成为制约呢?

    河北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省委书记白克明提出了建设大避暑山庄的理念。我们思考,在“十一五”期间,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从各个行业,结合承德实际,做好自己的行业文章,发挥好行业职能。

    想问题、办事情一切从承德实际出发,落实科学发展观,承德可以不缺水。我认为,力度要达到让承德的广大群众、各个部门对于承德的水资源有忧患意识,否则不可能做出很大的文章。

    首先我们考虑的是提高人们对水的忧患意识、提高对水的认识,提出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之本,水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水的特殊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重视,它是不可替代的。思路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于是提出了“31535”方针。治水思路以水为魂把人对水的忧患意识提到第一位,大家都有了一个非常明确的思想,要坚持干到底。

    现代水利周刊:您能确切地解释一下什么是“31535”吗?

    李相国:“3”是认清三个问题。一是工程性缺水与资源性缺水并存,严重制约着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二是突发性暴雨洪水是影响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心腹之患;三是水土流失严重、生态与环境脆弱及水环境变坏,严重影响人民的生存和发展。

    “1”是实施一项战略。全面实施“科技兴水、大水利兴市、小水利富民和以资源换支持”战略。

    “5”是建立五个体系。建立和完善防洪抗旱减灾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可靠的水资源供给与高效利用保障体系、建立和维护生态与水环境安全的水资源保护保障体系、建立强有力的水行政执法与监督体系、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和水务事业发展的人才和能力保障体系。

    “3”是深化三项改革。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水权、水价与水利投入机制改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改革使涉水事务更加理顺,更加有利于我市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5”是保障五个安全。即保障城乡人民生命财产防洪安全、保障人民生活用水安全、保障农业生产用水安全、保障骨干水利工程和资金安全、保障生态安全。

    现代水利周刊:思路决定出路,治水思路定下之后,承德水务局有了什么新举措?

    李相国:这样的治水思路定出来以后,落实以人为本,我们明确了四项任务:一是保障城乡人民防洪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把饮水安全保证人民的生命健康作为第二项任务,也是我们水利部门一项基本任务。第三个任务是节水型社会建设,落实各项节水措施。第四注重生态和环境的安全,保持水土不让其流失,解决面源污染等问题,加强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

    我们研究出来9项治水工程。第一个是开源节流科技兴水;第二是充分利用天然降水;第三是科学利用地表水;第四是合理开采地下水;第五是建设生态林涵养水,其实涵养水的本身就是净化水;第六治理污水用中水;第七改善人居环境开发建设景观水;第八落实措施抓节水,当成一个工程来抓;最后加大力度依法治水,我们有了专门的执法队伍。整个这样的一个体系形成以后,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理念的精神。

    同时,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组织水利职工到红旗渠等地进行学习,进一步深化治水思路。回来以后,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指导思想,把人对水的忧患意识提到第一位,大家都有了一个非常明确的指导思想,并坚持干到底。

    现代水利周刊:承德有着“以山为骨,以水为魂,以绿为脉,以文为蕴”的大避暑山庄建设理念,这个理念对水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您如何理解其中的“以水为魂”?

    李相国:“以水为魂”主要是针对城乡的水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这个方面来考虑的。水能提高城市的灵性,水环境治理首要是完善避暑山庄湖区的给水的功能;第二,承德市区的武烈河规划了12道橡胶坝,现在已建成了6道,将来能够形成3.1平方公里的水面。你想想,我们承德市城区总面积才十几平方公里,而我们就能够有占城市四分之一的水面,同时全市各个县城区和重点乡镇村有条件的地方都规划了水环境建设工程,目前已建成一大批水景观工程,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了贡献。这足以说明我们在落实“以水为魂”这方面工作是有成效的。全面发展步步为赢水的问题解决了,致富的问题也就好解决了。

    现代水利周刊:承德地处山区,洪水形成比较快,这是一个特色,承德是怎么样对洪水进行资源化管理的?

    李相国:对承德来说,首先是要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考虑的是防洪问题,一个是结合国家对承德的支持,建了一些防洪工程。再有,我们管洪水需要建设一些枢纽工程,不然承德永远摆脱不了受洪水威胁的困境。目前承德大型的控制性工程少,这是历史上的欠账。结合承德的具体情况,我们主要还需要从抓工程开始。我们谋划的双峰寺水库建设工程已通过水利部组织的专家论证,目前项目进展顺利。我们期盼双峰寺水库工程尽快通过国家立项开工建设,以解决承德市防洪和供水的燃眉之急。

    现代水利周刊:城市的污水和中水利用,现如今是怎样的情况?

    李相国:企业污水排放基本达标,有污染的企业基本上都有污水处理设备。城市净化水的设备基本达标。一般生活污水的排放不是很达标,现在筹集了5000多万元,建设一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在8万吨,已经开工了。这样的污水处理规模可以把承德市的生活污水基本上处理完。在“小水利富民”方面,我们结合运用水利新科技手段在偏远山区搞集雨水窖、风能提水,此外,还搞一些蓄水池,打一些井等,通过建设小的饮水工程,解决经济作物和农村饮水的问题。

    现代水利周刊:在农村水利建设方面,您有什么新的思路?

    李相国:按照我们的治水思路,围绕着9项治水工程,我们总的想法,就是要动员全社会,逐级落实水利发展规划。结合“十一五”规划,我们先从乡、县这两级入手,在这方面,我们积极动员群众,在提高公民水的忧患意识的基础上,各级要做好自己的水文章,具体到每个农户,也要有自己的想法。适合搞风能提水的搞风能提水,适合搞蓄水池的搞蓄水池,这样层层都有落实措施。这几年,我们也有一些新的动作。像围场用了20部风能提水机在2000亩的农田上搞了产业调整,在高山上把水扬到30多米,已经非常不简单了。农村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生活污水,在农村,我们正在搞三位一体的沼气池。在沼气池建设方面,承德市排在河北省的第一位,沼气池把粪便都解决了。滴灌和节灌措施运用到大棚里面。过去,老百姓觉得下多少雨就用多少水,现在,通过各个方面的启发,水的问题解决了,致富的问题也就可以解决了,就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贡献。转变观念长远谋划按照可以不缺水的目标,我们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眼前到长远。

    现代水利周刊:承德的水资源状况,气候条件,风沙、水土流失的治理,与北京水源地的保护、饮水安全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不是让您觉得责任更重了?

    李相国:是的。对于承德市民的水观念,市委市政府提出一个口号:“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蓄水源,为河北增资源,为百姓拓财源。把风沙拦在承德,把绿水奉献京城。”作为生态建设主体的林业部门和我们水务部门,都是围绕这个口号维护生态和改善环境。我们一方面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每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60多平方公里,确实解决了面源污染存在的一些问题,这得益于国家的支持。承德市为了加快水土流失的治理,加快生态建设,已经禁牧5年了,现在根本没有野外放养的羊等牲畜,把这个方面也作为生态建设的主要措施。另外,还改变了老百姓的烧柴习惯,原本三四口之家每年樵采15亩的柴,建沼气池之后,这15亩柴山就保护起来了。人不采了,牲畜也不破坏了,增加了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承德水土流失治理确实加大了力度。到夏天,到处都是山清水秀,植被多了,涵养了水源,这是改变生态的重要途径。

    现代水利周刊:“水利局”转变为“水务局”,一字之差,您怎么理解?

    李相国:这个转变是中央治水思路的一次重大改革,水的问题历来是国计民生的一个大问题,水务体制改革和水务一体化管理,是我们从保障地方经济社会繁荣、保障战略物资、生态建设的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看这个问题,就需要一龙治水,才能作好科学调度,协调各个方面关系,我们才能对地方经济、人民生活用水提供保障,这是关键。

    现代水利周刊:您希望承德水务在未来的几年中有一个什么样的转变?

    李相国:我坐在这个位子上特别荣幸,我非常热爱这个工作,我们在不久的将来要有一个很大的转变。一是观念要转变,全民对水的忧患意识提高了,水资源大市的问题有了回答;二,由于忧患意识提高了,各级各部门都要加深对承德水问题的认识,承德在这种治水思路的引导下,从水利基础设施到节水措施,到依法管水,到科技兴水,到工程建设各个方面,都要有质的飞跃,因为我们目标明确了,可操作性强了,我们水务部门按照优化配置水资源的目标,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眼前到长远,克难攻坚都要综合考虑,从战略、规划、治水的议事等都要有提高,对这一点我们充满信心。

作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