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冯广志:一辈子只想为农民办点儿事

2010-12-10

    档案

    冯广志,1941年8月出生,北京人,教授级高工。毕业于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水利工程系农田水利专业。曾获1999年在西班牙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ICID)节水管理奖,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司长、中国水利学会秘书长。现为中国灌区协会会长。

    在水利部工作期间,主持并直接参与“五五”计划到“十五”计划多个5年计划有关农业节水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工作。先后主持、组织多种节水设备研制与技术开发推广、节水发展战略与规划编制、节水技术规范编制,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和几百个节水示范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主持并直接参与起草“全国农业节水纲要”“农村水利发展战略”“全国灌溉发展规划”等项目。

    他是地地道道的城里人,却扎根农田水利建设几十年,退休之后仍不忘发挥余热。他说,“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根本生活资料,因此为粮食生产服务的农田水利建设意义更大。

    眼前坐着的是一位清瘦的学者模样的人,头发已经是白多黑少,说话的声音很平和,回忆起以前的事情,好像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顺其自然。当我们诧异于一个在北京皇城根下长大的孩子是怎么爱上农田水利这个和“三农”打交道的职业的时候,一直语调平淡的冯广志脸上露出了微笑。他说,现在想起来,就是一个缘。

    皇城根下长大的孩子,却在农田水利专业踏踏实实地学习了五年,一次次的“偶遇”,使他痴迷于这项事业

    我一直是在城里长大的,对于农村、农民、农田水利知之甚少。高中的一个偶然机会,我看到了一本叫《万里长江》的书,里面介绍的是长江的开发远景,其中介绍了三峡大坝、三峡水电站,使我产生了兴趣。而且那个时候经常看前苏联电影、小说等,记得有一部《勇敢》的小说,描写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年轻人到遥远的地方建设新的城市的事情。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建设水电站,所以当时自己就很想亲自去参加大坝建设。考大学的时候,我报考的是北京水利水电学院的河川枢纽及水电站专业,但最后被分到了水利工程系的农水专业,这也是一个偶然机遇。

    刚报到的那几天,感到有些沮丧,因为当时农水专业是冷门,同学们都不愿意到这个专业来,有的同学在得知被分到这个专业后甚至哭了。再后来有的同学换了专业,有的转了学。我当时属于比较老实的学生,就踏踏实实跟着学了这个专业。接踵而来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渐渐冲淡了我这种略显沮丧的心情。大概1年以后,我就逐渐喜欢上了这个专业。

    那时候我们的学习实践特别多,到农村去,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培养了一种对农民、对农村、对农田水利专业的感情,也加深了对农业的了解。记得我们大学第一次实习是一年级下学期。那次是到河北张家口怀来县实习,农民的日子过得真苦啊。沿路的树皮都被剥掉了,这些经历使我们真正体验到了农业生产对水的需要和渴望,农田水利对农民的重要。后来我的毕业设计就是大兴县的水利规划,从规划到测量到施工我都参加了,引水闸现在还在。后来我还去看过。虽然永定河没水了,但是工程还在。虽然现在看起来有点傻大笨粗的,但在当时还是不错的。

    毕业后我就留校当了老师。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专业知识荒废了一段时间,还教过一年多的政治。从1970年开始,大学恢复招生。学校招了一些本科生,我得以从事农田水利教学和科研。这样一直到1977年底。1978年初,遇到一位“文革”中曾经在水电学院当过工作队队长的水利部老司长,她在得知我正联系调动工作,解决夫妻两地分居的情况后,要我去水利部农水司工作。现在想想,在学校那几年的教学和生产实践为后来从事专业行政管理奠定了基础,为自己增长了经验,使自己考虑宏观行业管理问题不再空泛。

    农业节水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一环。农业节水要量水行事,有多少水办多少事;多种措施综合使用、有机结合,避免单一措施“顾此失彼”的影响

    现代水利周刊:节水型社会建设是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节水又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目前我国农业的主要节水措施是什么?效果如何?

    冯广志:农业节水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农业用水是全国用水的“大户”,抓全国的节水,首先要抓“大户”,农业节水在整个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农业节水的措施大体有几个方面。从需水管理上来讲,要量水行事,有多少水办多少事,即按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来安排农业布局,调整生产结构。比如,在缺水的地方控制和减少种植高耗水作物。海河流域极度缺水,长期靠超采地下水维持小麦生产,是不合理的,应当适当减少小麦种植面积。为了不减少农民的经济收入,农民可以种棉花,因为棉花的生长期正好赶上雨季,可以充分地利用天然降水,少抽取地下水。

    从用水管理上来讲,要多种水源调配、有机结合,以减少对单一水源需求的压力。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突出矛盾采取措施,要因地制宜。节水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采取综合措施,统筹兼顾,单一措施往往会顾此失彼。这些年来我国的农业节水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最直接的标志就是农业用水总量不再增加,且略有下降,而灌溉面积还在增加,农业的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都在升高,就是说,有限的水创造了更多的效益。

    现代水利周刊:目前农业节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冯广志:首先是法规政策不够完善,缺少可操作的、细致严密的节水法规和政策。目前主要还是靠号召、靠自觉,即便浪费也没有惩罚措施。现在国家对水库和灌区的财务政策是自收自支,让他们以卖水为生,所以有的灌区就出现了反常的现象,刚下过雨,农民不想浇地,可灌区还要动员农民浇地。这就与国家大的节水政策背道而驰了。

    此外,目前农业节水在技术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部门、单位和政策之间缺乏机制上的协作。反映在科研上,很多科研单位做的都是同样的题目,重复劳动。其次,科研管理上急于求成,违背科技规律,比如5年的科研计划,论证1年,验收1年,真正干活只有3年,但许多课题不一定在两三年就能出成果,5年计划的体制就决定了这个期限。第三,企业没有成为节水产品研发主体。现在是政府拨款,科研单位来做。事实上,节水器材设备科研仅仅依靠政府是不够的,许多发达国家的节水产品研发多是由企业来承担的,走的是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第四,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很多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基层缺乏推广人员。

    现代水利周刊:从国际上来看,我国在农业节水技术方面的研究如何?处于什么水平?

    冯广志:我认为我国的农业节水技术总体上在国际上还是处于先进水平的。虽然还达不到以色列、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水平,但是我们国家采取综合措施,把节水当作国家大事,作为系统工程来抓。因此,从这种抓工作的力度,组装、配套综合来看,我们的节水技术在国际上是处于先进水平的。

    一事一议,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的体制,让农民们自己协商,自己决策、民主管理,做农村水利事业的主人

    现代水利周刊:农业灌溉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冯广志:目前农业灌溉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把我们已经有的灌溉设施、灌溉能力巩固住。灌溉事业发展的特点是不进则退。每年都会有一部分设施因为工程占地、山洪泥石流而受到损毁,并且由于水源变化和自然老化,每年都有几百万亩灌溉面积报废、衰减,要想稳住现有灌排服务保障能力,至少每年新增加的面积要和损失的面积相同。

    灌溉发展面临的第二个大问题,就是现有的工程本身存在着很多隐患。原来的设计标准多数很低,建设任务没完成,“半拉子”就投入使用,用于维修的费用不足,老化失修,致使相当一部分灌溉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就像得了重病的病人,如果不从根本上治理,将对农业抗灾能力构成严重威胁。

    第三个问题是现代化改造滞后,新技术应用滞后。现在各行业的先进技术普及运用发展很快,技术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信息技术普及应用最为典型,而许多灌区管理还是靠人力、凭经验。先进的管理手段、管理方法普及率很低,和国外的先进水平差距太大了。很多基层单位大学生很少,落后地区甚至中专生都很少。

    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求政府履行自己的职责,同时也需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把灌区发展当成自己的事,要给农民宽松的环境。粮食安全、社会稳定是政府的事,地方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中央政府更应该承担起增加投入的主要责任。现在我们面临的很严峻的挑战就是国家农村政策做了调整,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不允许地方政府用行政命令、立法规定农民出工、集资。急需建立新的机制,否则农田水利建设就要走下坡路。

    现代水利周刊:“两工”取消以后,我们现在有什么措施吗?

    冯广志:现在要求农民一事一议。村内的工程一事一议,跨村的工程怎么办呢?所以,我主张要有农民用水者协会的体制,让农民组织起来自己协商、自主兴办。政府要在资金上给予强有力的扶持,农民自己的经济力量承受不起抗灾减灾基础设施投资。新的体制与机制要求在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组织形式上做根本性的改变。这个问题不解决,农田水利的发展就很难再往下走了。

    现代水利周刊:灌区改造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冯广志:灌区改造首先要有科学规划,对原来的规划进行调整补充。因为灌区是几十年前规划设计兴建的,改造之前,首先要看目前到底有没有那么多耕地,有没有那么多水,很多灌区水土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水没有那么多,耕地面积减少了,灌区面积就应该缩小,渠道流量就要小,断面就要减下来。要仔细算算水土资源平衡账。第二,解决投入机制问题。近几年,国家已经增加投入,但仍远远不够,因为历史欠账太多。仅靠农民和灌区的力量要把欠账补上是不现实的。第三,要保证质量,真正做到“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一定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穷凑合”。灌区改造的投资是纳税人的钱,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好这项工作,质量和效益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退休发挥余热,投身灌区协会,搭建政府和农民的沟通桥梁,为政府和灌区做些力所能及的服务

2002年,冯广志从水利部农水司司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可是他那颗想为农田水利建设发挥点作用的心却没有一刻在休息。现在的他担任着中国灌区协会的会长,以另外一种身份继续为农田水利建设服务,搭建政府和农民之间的桥梁,为政府和灌区做些力所能及的服务。

    冯广志介绍说,中国灌区协会是一个民间社团,它主要职责就是作为政府和灌区之间的桥梁纽带,对上为政府服务,对下为会员单位———灌区服务,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信息沟通、经验交流、研讨培训等功能,做些拾遗补缺的工作。比如,受水利部农水司委托修改《灌区管理办法》,对农民用水者协会发展状况进行调查评估等。社团组织的活动原则是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会员代表大会和理事会是协会的最高领导机构。

    你别小看灌区协会的民间身份,它的作用可不容小觑。政府对灌区的行政管理主要是政策制定、规划、标准等宏观管理。可是对灌区不可能管得那么细。而灌区协会作为民间组织,会员之间都是平等的,大家可以敞开思想,更容易了解第一手的情况。灌区的意见、建议、要求可更直接地通过协会向上反映。

    冯广志对灌区的发展充满了信心,“灌溉事业发展面临很好的前景。去年和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强调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财政投入。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国家会继续保持一定的投入力度。小型水利方面,财政部今年投入6个亿作为专项资金。国家对灌区的地位作用、问题高度重视。”

    他说自己是一个普通的农田水利工作者,一辈子要做老实人,干老实事,永无止境地探求真理

    从一个根本不了解农田水利的城市孩子,到一个执著的农田水利专家,冯广志只想为农民做点儿事、说点儿话。“我是一个很普通的农田水利工作者,我一直给自己这么定位。我没有什么天分,是靠勤奋和机遇才到了农水司工作20多年。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还是觉得时间太短,做得太少了。我觉得,地位不能给人带来智慧,也不代表一个人的能力。能力、水平和贡献是要历史检验的、要别人评价的。”

    其实在冯广志从事农田水利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几次都差点与之擦肩而过。可是他把这每一次都当作是对自己的考验,他说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最喜欢的还是陈云同志说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把它作为自己为人做事的准则。我总觉得做人就要做老实人、干老实事,永无止境地探求真理。”

作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