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夏以来,一场百年罕见的特大高温干旱烘烤着巴蜀大地,位于川北干旱走廊腹心地带的南充市高坪区首当其冲。一时间,溪河断流,山塘干涸,土地龟裂,庄稼绝收,井水枯竭,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频频出现,急促的电话铃声在区抗旱服务队办公室不断响起,急切的喊渴声响遍高坪大地,60万高坪人为水忧,因水愁。灾难当前,区人畜饮水管理站站长兼抗旱服务队队长、工程师袁胜拖着换肾13年的身体,在40℃的高温烈日下连续3个多月坚持在抗旱第一线。
从今年5月至今,袁胜每天6时早早赶到旱山村为群众找水源、测水位,指导技术人员和村民们打井,晚上回来整理饮水调查材料,制订抗旱方案,到24时才睡。高温让常人都很难吃得消,何况他还是一个每天都要靠药物来维持的“换肾人”。整个抗旱期间,除7月15日因中暑输液躺了半天之外,他几乎没有休息过。“在万家乡,我看到在一条崎岖陡峭的山路上,两位年逾七旬的老人和一个小孩各自挑着半担浑浊的井水,头顶烈日负重前行。当时很受触动,暗中发誓一定要尽自己最大能力帮助村民找水。”在他的带领下,区抗旱服务队已为村民打人工井100余口、机井5口,建集体供水站3处,解决了2000多人的饮水困难。
1965年,袁胜出生在高坪区一户普通的农家,198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并参加工作。在单位,有同事亲切地称他为有热度有威力的“微波炉”,也有人称他为别人不干他去干的“最佳第六人”。水利局抗旱服务队队长一职是“烫手山芋”,谁当就意味着与高温同行,与酷暑同在。一些人避之唯恐不及,但时任区人饮站站长的袁胜却毛遂自荐:“自己多流汗,群众少流泪。”两年多来,他的足迹遍布区内的田间地头、沟壑溪河,哪里有旱情,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全区8个乡镇饮水解困工程同时启动和建设时,他不管天晴还是下雨,严寒还是酷暑,总是奔走在各建设工地上。“真不知袁胜干瘦的身躯里,蕴藏着怎样的能量?”一位同事感慨地说。在他的指导下,8个乡镇的人饮工程都按时完工并验收合格,解决了近3万人的饮水困难。村民们自发地给区水利局送来了写着“千秋万代,望水欲穿;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锦旗。
初识袁胜,很难将他与抗旱服务队队长兼人饮站长联系起来,满是胡楂的脸上戴着一副眼镜,温文尔雅又显得弱不禁风。
袁胜妻子没有工作,靠打工补贴家用,孩子正在上学。13年前,他因患慢性肾炎造成肾衰竭,生命垂危。单位伸出援手,帮助他做了肾移植手术。术后每天都要花10多元钱买药吃才能维持正常生活,而他的月工资只有区区的几百元,可以想象袁胜一家的生活是何等的清苦。但是为了杜绝“条子工程”和“人情工程”,他堵住工程中的暗箱操作和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同时也自断“生财之道”。2001年,他担任区人饮站站长,手握全区人饮工程项目经费之初,就提议成立南充市高坪区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管理服务中心作为工程建设业主,对全区人饮工程建设进行阳光作业,把有限的项目资金全用在工程上,使全区农村饮水工程达到建设一处,合格一处,受益一片。几年来,全区共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建成各类供水工程195处,解决了24个乡镇45个村6.22万人的饮水困难。这些工程在今年特大旱灾中缓解了当地旱情,维护了一方稳定。
“袁站长真是好人。村集中供水站建成后,老百姓为了感谢他,给他几百块钱辛苦费,硬是被他退了回来。”高坪镇龙头寺村年逾八旬的村民贺志安激动地说。袁胜拒收辛苦费、感谢费又何止这一次。在小佛乡、龙门镇、阙家镇……到处都能听到他甘于清贫、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
每当说到妻子和孩子时,这位钢铁男儿不免眼含泪花。是啊,他一天奔波在外,很少顾及家人,也没有给家人带来富足的生活。他多想静下来陪陪家人。可他说:“村民们需要我,而且你为他们做了一点事,他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现在我到任何一个村,村里人都热情地招呼我进屋坐,还为我扇扇子,家里即使只有半桶水,也要争着给我烧水喝。就冲着这份情义,我再穷再苦再累都值得。”